面對命題作文,同學們在寫作時常常擔心自己會跑題;老師在批閱作文時常常會關注學生是否圍繞中心寫作。其實,同學們關心和老師關注的是同一個問題———跑題。沒跑題就是能圍繞中心來寫,跑題就是偏離了中心。兩者只不過說法不同,其實指向完全相同。
命題作文不只是今天才有,在古代也有?!百x得”體詩歌就是古代的命題作文。所謂“賦得”就是分題賦詩,分到的是什么題目,就稱為“賦得什么”。我們最熟悉的一首“賦得”體詩歌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其實就是要求以“古原草送別”為題寫一首詩。
今天我們先不談《賦得古原草送別》,而是要以另外一首“賦得”體詩歌為例,來學習如何在命題作文中做到不跑題,即圍繞中心去寫作。
賦得暮雨送李胄
[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這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送別詩。詩人拿到的“題目”是什么呢?是“暮雨送別”。至于說送別什么人,題目并無明確規(guī)定,也無法明確規(guī)定,需要作者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補充。這首詩寫的是韋應物送別朋友李胄。
寫作先審題,這個題目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暮雨”,一個是“送別”。在寫作過程中,要想做到不跑題,就要盡可能扣住題目中的關鍵詞來寫,我們看看韋應物是如何做到的。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一開篇,作者就用“微雨”和“暮鐘”緊緊扣住了“暮雨”這個關鍵詞,點明了送別的環(huán)境和時間,再通過“楚江”與“建業(yè)”(兩者算是互文,指代同一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南京)點明地點。可以說,兩句詩,僅僅十個字,就出色地完成了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的任務。而且,不僅僅有時間、地點與環(huán)境,還有情緒,能夠感受到一種暮色之中細雨籠罩之下壓抑的感覺,與送別的情緒正好暗合,堪稱出手不凡。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薄澳笔撬悦5臉幼?,“冥冥”是天色昏暗的樣子。用“漠漠”與“冥冥”寫出船帆與飛鳥所處的環(huán)境,又和前面的“微雨”及“暮色”緊密勾連?!胺珌碇亍迸c“鳥去遲”是實寫當時的情景,“重”與“遲”的運用又暗含著作者送別時的沉重心情。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海門”是長江的入海處,“海門深不見”除了有暮色深沉的原因,也因為距離之遠而不見,其實是暗示被送別的朋友已經遠遠離去,與前面的“漠漠帆來重”構成一種呼應———雖然朋友已經離開,去帆已遠,但是作者還站在江邊看著來帆,遲遲不肯離去。浦樹是江邊的樹,說“浦樹遠含滋”,除了照應前面的“微雨”,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送別雙方的情緒,豈止是浦樹飽含著雨滴的滋潤,送別的人和離開的人,他們的心也都被淚滴潤濕。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边@四句詩寫景,既有動,又有靜?!胺珌怼笔莿?,“鳥去”是動,但“重”和“遲”又有一種相對的靜?!昂iT”是靜,“浦樹”也是靜,但流動的江水在動,繚繞的水霧也在動,又在靜中顯出動來。四句寫景的層次感也非常強,有遠有近,遠近結合,構成一幅立體畫。而且,這畫面在客觀寫實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濃濃的主觀情緒,送別時的離愁別緒浸染其中。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比绻f中間的四句詩是借景抒情,最末這兩句則是直接抒情,明確扣題。在送別的時刻“情無限”,因此淚落如雨,“散絲”和“微雨”呼應,讓人分辨不出是雨水還是淚水,把友人之間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了。
通過對全詩的欣賞,我們會發(fā)現這首“賦得”體詩歌,每一句都圍繞著題目的關鍵詞來寫,而且句與句之間聯(lián)系緊密,一脈貫通,渾然一體,這就是典型的圍繞中心寫作。
前面提到了《賦得古原草送別》,但沒有分析,而是帶著大家一起欣賞了另外一首“賦得”體詩歌,是想把這個練習的機會留給大家,可以嘗試著從寫作的角度來欣賞品味《賦得古原草送別》,進一步鞏固對如何圍繞中心進行寫作的認識。
遇見
北師大實驗中學初二莫子涵
指導教師于曉冰
我遇見了一本書。與它的相遇,讓我暫時跳脫出我的生活,體驗到從未體驗過的美好。
捧起書,封面上用油彩畫出的翠綠草原和湛藍天空充滿我的視野,一股草原的風拂面吹來。
這本書不厚,兩百多頁,以我的閱讀速度,兩三天就能看完。我坐在床頭,翻開書,一頁一頁小心翻著,連目錄也不放過。當開始讀正文時,我變得更加謹慎起來,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著。我慢慢地、一點點地,置身在新疆的大草原上,腳底軟綿綿的,遠處有星星點點的牛羊在低頭吃草。我跟隨著作者的腳步,走進阿勒泰。低矮的氈房零星散落在草原上。房里熱氣騰騰,風吹得氈房搖搖晃晃。
作者扔給我一頂頭盔,戴在頭上,沉甸甸的。一輛摩托車停在門口,我跟著作者坐上車,引擎聲隆隆地響起,還沒等我坐穩(wěn),車就沖出去了。風拍打著臉,頭皮被頭盔壓得生疼。我轉頭看著一路的風景,綠色漸漸變淡了,取代它的是土棕色,風沙也隨之變大,我趕緊用圍巾圍住臉。戈壁一望無際,偶爾有幾棵枯樹矗立著,天和地被地平線分割開來,天還是那么藍,幾只鳥在盤旋著。
我的身體突然前傾,車停了。我反應了好半天,轉頭望去,作者正彎腰撿著些什么。我跳下車,也學著作者的樣子,把土扒開,翻找著。一抹透亮的紅在土中出現,我用食指和拇指拾起,定睛看著,這石頭里隱約有些紅色細絲?!笆乾旇?!”我大喊,聲音回蕩在荒涼的戈壁灘上。
像用橡皮抹去般,眼前的畫面一點點消失,我眼前不再是停著摩托車的戈壁灘,而是我的房間。我深吸一口氣,合上書,躺倒在床上。腦海中不停閃過剛才的一幕幕,這是夢還是現實?下一次的旅行會是怎樣的?是否還能再去一次戈壁灘?我坐起來,拉開窗簾,街道車水馬龍,我笑了笑,內心無比輕松。
遇見這本書,仿佛遇見了一次旅行,讓我在現實與幻想間來回穿梭。遇見這本書,讓我暫時擺脫了生活的煩惱與瑣碎,可以自由奔跑在草原上。遇見《我的阿勒泰》,遇見草原,遇見自由。
教師點評
文章的層次感很好,開頭點題結尾扣題,而且能夠由淺入深,開頭只說遇見美好,結尾升華為遇見自由。中間部分看似是在復述這本書的內容,但又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有自己的剪裁,這是真正用心讀書,真正喜歡這本書的體現。文章還好在有思考,有認識。這種思考和認識,顯然不可能是只讀了這一本書的結果,而是日積月累,不斷讀書才可能達到的深度。(于曉冰)
遇見
北師大實驗中學初二陳涵宇
指導教師于曉冰
遇見,本當是人生中很普通的事,但遇見這位語文老師,使我終生難忘。
他其貌不揚,剃得锃亮的光頭,一對揚起的眉毛下面是一對瞪得大大的眼睛,鼻梁上架著一副鏡片很厚的眼鏡,身材也有些胖……一眼看上去,幾乎沒什么書生該有的氣質。直到他開口說話了,我才知道他是我們的老師。
他說起話來抑揚頓挫,每個字都擲地有聲。在教我們理解文言文時,他也會放慢速度,或是加重語氣,這才讓我看出些語文老師的樣子。
他教我們,語言要在環(huán)境中獲得,要時時處處去學語文,凡是有字的地方,都應當去看一看,那是非常有趣味的。他上課不大講課文,講的是道理、是方法,常引用一些古人的話作為佐證,講到相關的著名文段時,他就一定要打印成卷子發(fā)給我們……
他教我們要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待事物,要多想。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
他還教我們立身處世的道理。這時,他便又要引經據典了。他把一根白粉筆折成兩半,拿著其中的一半在黑板上寫起來,那粉筆與黑板碰撞,發(fā)出聲音,老師自己也品讀起來,每個字又擲地有聲地從他嘴里冒出來。他那光溜溜的腦袋也要跟著晃幾晃。我們的老師,一定是博覽群書的。
他講東西是格外吸引人的,使我沉浸在其中,思考著,忘記了其他一切。即使很累,趴在桌上,也是會豎起耳朵聽的。
我又想起了那站在講臺上的身影,他那光溜溜的頭和藏在厚厚鏡片后的眼睛是充滿智慧的。遇見他,我是受益的,遇見他,我是幸運的。
教師點評
“遇見”是題目,作者進一步補充了“語文老師”這個賓語。文章運用了寫人物的多種方法,既有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又有欲揚先抑,所有的這些手法的運用,都是為了突出“遇見”,突出“語文老師”。當然,受限于考試時間和篇幅,有一些地方沒有很充分地展開。這就是寫考場作文的難處,要“戴著鐐銬跳舞”。如果你平時不會“跳舞”,考試的時候再戴“鐐銬”就更不會“跳”了。所以,本文看起來是一氣呵成,實際上還是日積月累的結果。(于曉冰)
鏡子
北師大實驗中學初二左承翰
指導教師于曉冰
我的語文老師在生活中成了我的一面特殊的鏡子。
我上初中后遇見了他。他微胖,臉是方方的。一到冬天整個頭就被包得嚴嚴實實的,帽子和口罩基本每天都戴著,唯一能看見的是眼睛前架著的眼鏡。走在人群中,你基本不會去多看他一眼,但就是這么一個普通的人成了我的鏡子。
他鼓勵我們多讀書,多寫作。一次我寫完作文拿給他看,本想能得到他的表揚??赐曛螅麉s不緊不慢地說:“首先,這個開頭太復雜了,要改短。然后中間內容太啰唆了,把沒用的話盡量刪去……”然后就把稿紙退給了我。
走回班級的路上,我似乎聽不見樓道里的喧囂,一直琢磨著他那平靜的語氣和平靜的臉。
老師終究是老師,我按照他指出的問題一一改正后,覺得作文有了提升。我再次走向辦公室,心中十分忐忑。把作文交給他后,迎來的依然是那張平靜的臉。他照舊慢吞吞地說:“中間的內容缺少一些細節(jié)描寫,把動作描寫加上。你這里還有一點兒邏輯錯誤……嗯,改完了再拿給我看一下。”然后又把作文退給了我。從辦公室出來后,我有幾分無奈,也有幾分不耐煩,但更多的是對他的不解。
小時候,我?guī)缀趺看伟炎魑慕唤o老師后,都能得到老師的各種鼓勵,但要從他那里得到表揚似乎并不容易。
我回家后再次按照他指出的幾個問題一一做了改正,第二天又去交給他。去辦公室的路上我和自己打賭:這次他一定也是那個平靜的表情。不出所料!但不同的是,他這次只是簡單地說:“嗯,可以了?!蔽也唤行@訝,正在疑惑時,他又說:“你把第一稿和這一稿對比著讀一下?!?/p>
讀完后,我突然發(fā)現我的第一稿似乎只是一攤肉,而現在的文章活了!有了筋骨,還有了一點兒硬朗挺拔之氣。
再看向他的臉,沒錯,依然面色平靜。
他不正如鏡子嗎?在我有“失”時他會直接指出不足,當我有“得”時他也不會過多夸獎———一面鏡子呈現的是事物的原貌,映照出最真實的你。
教師點評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作者對語文老師進行了形象設定:“平靜的語氣和平靜的臉”,恰好和鏡子相似,然后又圍繞修改作文展開情節(jié),最終指明老師像鏡子一樣讓“我”看到得失。文章緊緊圍繞中心展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于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