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鵬,張曉東,孟怡彤
1.撫順市口腔醫(yī)院 口腔科,遼寧 撫順 113008;2.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 口腔內科,遼寧 沈陽 110016
雙頜前突指上、下頜均向前突出,尤其以前牙前突為特征性表現(xiàn),頭影測量分析通常顯示UL-E線、LL-E線、U1/FH和L1/MP值增加[1]。為了減少突出并改善輪廓,多數(shù)患者選擇口腔正畸治療。臨床常規(guī)治療雙頜前突建議拔除4顆前磨牙,為前牙內收創(chuàng)造空間,不僅可以改變牙齒的位置,且可以改變側貌軟組織的位置。但部分患者不接受拔除4顆前磨牙,常采用種植體支抗治療,該治療方式在拉全牙列遠中移動的同時幫助患者最大程度地保留全部牙齒。上氣道是由肌肉組成的軟性管道,主要功能為呼吸、吞咽及發(fā)聲,分為鼻咽區(qū)、口咽區(qū)和舌咽區(qū),缺少骨性或軟骨性結構的支持,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有研究表明,上氣道的大小與骨骼結構、軟組織和肌肉組織之間可能存在關系,不同垂直顱面形態(tài)可能會導致上氣道大小的差異性[2-3]。然而,有關安氏Ⅰ類雙頜前突非拔牙患者正畸矯治前后對上氣道的影響研究少見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種植體支抗拉全牙列遠中移動的非拔牙患者矯治前后上氣道體積、表面積和橫截面積的改變。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口腔科進行非拔牙矯治的3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臨床診斷為安氏Ⅰ類錯牙合,牙尖尖窩交錯咬合時,上頜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尖咬合于下頜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頰溝;(2)矢狀骨面型,選擇Ⅰ類骨面型,ANB角0.7°~4.7°;(3)垂直骨面型,MP-FH角21.2°~33.4°或GoGn-Sn角22°~32°;(4)通過模型分析和頭影測量明確診斷為雙頜前突,面部側貌呈突面型;(5)牙列正常,無多生牙、缺失牙、埋伏牙,無唇腭裂及影響頜骨發(fā)育的系統(tǒng)性疾病及遺傳病史,無顳下頜關節(jié)疾??;(6)年齡10~13歲;(7)治療前及治療后的錐束CT拍攝成像清晰,三維圖像上界可清晰顯示蝶鞍中心與鼻根點,下界至第4頸椎緣;(8)正畸治療方案設計為非拔牙矯治,上下頜使用種植體支抗遠中移動上下牙列;(9)使用傳動直絲弓托槽固定技術矯正。排除標準:(1)臨床診斷不滿足安氏Ⅰ類錯牙合條件者;(2)顱頜面畸形、頜面部重大外傷史者;(3)鼻塞、打鼾、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者;(4)腺樣體切除術和扁桃體切除術手術史者;(5)發(fā)育異常,有口腔不良習慣者。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的正畸治療方案均為非拔牙矯治。使用MBT直絲弓矯治器矯治,整平排齊上下牙列。采用自攻型鈦合金微種植體,上頜植入位置為第二前磨牙與第一磨牙之間,下頜植入位置為第一磨牙與第二磨牙之間。2周后,橡皮鏈結扎加力,每側加力200 g。上、下頜使用種植體支抗拉上下牙列遠中移動,以實現(xiàn)內收前牙為目的。
1.3 上氣道測量分析 在患者冠狀面取咽后壁與鼻中隔融合前的最后一層作為上界;在正中矢狀面,過硬腭下緣的最后點后鼻棘點(PNS)作垂直于眶耳平面的面(PNA)作為上氣道的前界,以此來進行咽腔與鼻腔的區(qū)分;再過后鼻棘點(PNS)作平行于眶耳平面的水平面,過懸雍垂與舌接觸點作平行于眶耳平面的水平面,再過會厭頂端作平行于眶耳平面的水平面,用于分界鼻咽段、口咽段以及舌咽段氣道。最后通過選定患者錐束CT最合適的組織灰度值來區(qū)分氣道與周圍其他組織。測量鼻咽段、口咽段和舌咽段的氣道體積(分別記為V1、V2、V3)、表面積(分別記為S4、S5、S6)、橫截面的面積(分別記為S1、S2、S3)。
矯治后患者V1、V2、V3、S4、S5、S6、S1、S2均小于矯治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矯治后患者S3小于矯治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矯治前后上氣道測量項目比較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骨性Ⅲ類患者上頜牽引后鼻咽區(qū)上氣道體積明顯增加[4]。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正畸治療能夠改善骨性Ⅱ類患者的顱頜面骨骼結構,上氣道也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上頜骨快速擴弓后口咽區(qū)氣道大小有明顯改變[5-6]。雙頜前突在正畸患者中較常見,具有自身咬合關系良好的特點,因此,患者在選擇矯治治療時往往僅以矯正嘴部突出、改善側貌美觀度為主,忽略上氣道變化。本研究使用種植體支抗拉全牙列遠中移動的非拔牙矯治后,患者上氣道體積、表面積和橫截面積均減小,其中舌咽區(qū)的橫截面積改變最明顯。Germec-Cakan等[7]研究發(fā)現(xiàn),經過正畸治療后,雙頜前突患者舌咽區(qū)的上氣道體積明顯減少,切牙和軟組織位置的改變可能會影響舌頭的位置,從而影響舌咽區(qū)氣道的大小。Valiathan等[8]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正畸治療后口咽區(qū)上氣道體積無明顯變化,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原因可能為下頜生長及口咽區(qū)上氣道具有高度變異性,且該研究沒有具體說明使用的支抗系統(tǒng)及牙齒移動情況,而本研究明確使用微型種植體確保前牙最大回收。另有研究報道,對骨性Ⅰ類青少年使用最大支抗正畸矯治后,口咽區(qū)上氣道受到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上氣道的形態(tài),且在懸雍垂尖處上氣道橫截面積的變化與前牙內收量正相關[9],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因不同患者的生長模式不同,患者上氣道體積存在顯著差異[10]。本研究選擇的患者為骨性Ⅰ類、安氏Ⅰ類、均角型患者,且使用絕對支抗系統(tǒng),控制潛在因素,減少了研究誤差性,正畸治療后,舌咽區(qū)氣道的橫截面積明顯變化,提示非拔牙矯治對舌咽區(qū)上氣道的影響最大。本研究發(fā)現(xiàn),非拔牙矯治最大的變化發(fā)生在矢狀面,即切牙回收對牙弓長度的減少、頜平面的改變以及口腔前界的改變是引起舌咽區(qū)改變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使用種植體支抗拉全牙列遠中移動的非拔牙患者矯治前后上氣道體積、表面積和橫截面積均減小,舌咽區(qū)的橫截面積改變最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