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銀
(鐘祥市人民醫(yī)院感染科,湖北 荊門 431900)
肺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經飛沫傳播入體而引發(fā)的特異性傳染病,該病以發(fā)熱、咳嗽、咳痰、咯血為典型征象,及時進行化學治療可有效殺滅結核分枝桿菌,但若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則會導致病情加重,出現呼吸困難癥狀,重癥患者甚至可能引發(fā)呼吸衰竭[1-2]。臨床針對肺結核以抗結核藥治療為首選措施,而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則需在抗結核基礎上進行呼吸通氣以改善患者呼吸狀態(tài),維持其正常機體功能[3]。有創(chuàng)通氣是傳統(tǒng)的機械通氣方法,但有報道認為長時間通氣會引發(fā)諸多并發(fā)癥,影響治療進度[4]?;诖耍狙芯窟x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68例重癥肺結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探討采用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68例重癥肺結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分層隨機法分為參照組和病例組,各34例。參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49~76歲,平均(56.90±3.72)歲。病例組男23例,女11例;年齡52~78歲,平均(57.52±3.36)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治療,包括祛痰、抗感染、支氣管擴張、糾正電解質紊亂等,給予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抗結核藥。參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先行氣管插管,接入德國德爾格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Evita4呼吸機,呼吸機模式設置為間歇指令通氣,參數設置:潮氣量,8~10 mL/kg;氧濃度,40%~100%;呼吸頻率,10~20次/min;呼吸末正壓,0.29~0.49 kPa。具體根據患者血氣指標與病情嚴重程度設置,當患者可自主呼吸后,調整模式為壓力支持模式,將壓力降至5~7 cmH2O并持續(xù)8 h后拔管。病例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治療,觀察患者體征與癥狀,若體溫<38℃,白細胞水平<10×109,肺啰音減小,胸片顯示肺部浸潤面積減小等征象出現,則提示患者進入肺部感染控制窗,拔除氣管,調整呼吸機模式為無創(chuàng)通氣模式,調整支持壓力與呼氣末正壓,使患者動脈血壓分壓維持在65~90 mmHg,動脈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45~60 mmHg,呼吸頻率≤28次/min,在患者脫機前根據病情恢復狀況調節(jié)壓力水平。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總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包括氣胸、咯血、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呼吸道損傷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總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病例組患者總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Table 1 Comparison of total ventil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表1 兩組總通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Table 1 Comparison of total ventil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病例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n(%)]
肺結核是多發(fā)于糖尿病、器官移植、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營養(yǎng)不良等人群中的肺部傳染性疾病,該病患者以咳嗽、咳痰等非特異性癥狀為典型表現,伴有發(fā)熱、納差、消瘦等全身癥狀,隨著疾病進展,患者支氣管解剖結構改變,還可能引發(fā)呼吸困難,重癥患者可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5]。
重癥肺結核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原則是在原發(fā)病控制上,輔以其他手段以保護患者重要臟器與組織,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6]。機械通氣是改善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應注意的是,臨床傳統(tǒng)是采用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進行治療,該方法可保證患者的正常通氣量,協(xié)助患者調整呼吸狀態(tài),但長時間通氣可能引發(fā)呼吸道損傷、呼吸機依賴等并發(fā)癥,影響原發(fā)疾病治療效果[7]。近年來,呼吸機性能逐漸改進,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療法逐漸取代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成為首選的通氣治療手段[8]。有學者將該方法實際運用于肺結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中,徐迎莉[9]報道指出無創(chuàng)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達93.75%,遠高于有創(chuàng)組患者的77.08%,且無創(chuàng)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更短。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例組患者總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可有效縮短通氣時間,促進病情康復。分析原因為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可根據患者呼吸情況調整呼吸正壓,滿足患者對通氣壓力與通氣形式的不同需求,促進肺泡通氣,提高肺部氧合能力,從而縮短治療時間[10-11]。同時,本研究中患者先采用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改善呼吸狀態(tài),待呼吸衰竭癥狀明顯改善后再調整通氣模式為無創(chuàng)通氣,能避免長時間有創(chuàng)通氣誘發(fā)不良反應發(fā)生,治療安全性較高[12]。
綜上所述,重癥肺結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通氣治療可有效促進病情康復,縮減通氣時間,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