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云,史 崢
(1.鶴壁市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河南 鶴壁 458030;2.鶴壁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鶴壁 458030)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類型之一,病死率占全部惡性腫瘤的第2位,每年新發(fā)例數(shù)占到8.0%[1]。胃癌預后差,一般5年生存率不足30%,其預后與病理分期、腫瘤分化程度及胃壁侵犯、淋巴結轉移等因素密切相關[2]。手術是治療胃癌的有效方法,其周圍侵犯情況直接影響著胃癌分期、治療方案的選擇等,并能評價術后復發(fā)及患者預后程度。CT是當前檢查胃癌分期的重要技術,能反映組織器官具體征象,有效鑒別病變程度,判斷治療效果。近年來,雙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的推廣及應用,能夠提高時間分辨率,減少掃描劑量,同時測定碘劑量,反映含碘對比劑在組織器官、病灶的分布程度[3]。本研究分析雙源CT雙能量成像診斷胃癌周圍侵犯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鶴壁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例胃癌患者,患者男57例,女33例;年齡25~66歲,平均(45.18±6.90)歲。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雙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檢查;(2)心、肝、腎等臟器正常;(3)無碘劑禁忌證;(4)具備完整的手術病理活檢、CT檢查資料;(5)CT圖像顯示清晰;(6)知情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碘劑過敏;(2)肝腎不全者;(3)掃描參數(shù)差,無法清晰顯示病灶;(4)研究期間退出者。
患者空腹檢查,在診斷20min前,服用溫水1000mL左右,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華潤雙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706,1mL:10mg)20mg,肌注。西門子炫速雙源 CT。常規(guī)掃描:從膈頂開始掃描至肝臟下緣部位。增強掃描,掃描參數(shù):A球:管電流為140kV,有效電流為126mAs,B球:管電壓為100kV,有效電流為155mAs。同時融合形成平均加權的120kV圖像。經(jīng)右肘前靜脈,取350mg/mL歐乃派克1.5mL/kg注射,4mL/s注射速率,隨后以4mL/s注射速率注射20mL0.9%氯化鈉溶液;延長25~30s行動脈期,65~70s行靜脈期掃描。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仔細觀察CT圖像,并結合手術及病理結果進行判斷。
病理檢查:術中仔細標注胃癌周圍切除的淋巴結,并根據(jù)CT結果對比術中淋巴結結果;術中獲得脂肪組織后,仔細標注與胃癌的距離。淋巴結切除后以福爾馬林固定,染色,確定淋巴結轉移情況。
數(shù)據(jù)測定:即將獲得圖像傳至工作站后,統(tǒng)計淋巴結與脂肪組織碘濃度。計算轉移區(qū)與正常區(qū)相應的能量CT值。計算圖像最佳對比噪聲比,獲得感興趣區(qū)(ROI),即為面積為0.8~1.2mm2的圓形形狀,期間注意避開液化區(qū)域以及壞死區(qū)域。連續(xù)測量3個ROI值,主動脈ROI值連續(xù)測量2次,并取平均值。
(1)統(tǒng)計淋巴結轉移組與未轉移組患者的標準化碘濃度,即CT單能量70keV圖像上測定。(2)比較脂肪侵犯組與未侵犯組患者的標準化碘濃度,即CT單能量70keV圖像上測定。(3)測定雙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對淋巴結、脂肪組織的診斷價值,計算其靈敏度、特異度。
手術病理檢查,90例胃癌患者總計淋巴結測定180枚,轉移淋巴結104個(52例),占57.78%;非轉移淋巴結76個(38例),占42.22%;脂肪組織侵犯36例,占40.0%;脂肪組織未侵犯54例,占60.0%。
能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對淋巴結診斷靈敏度86.54%、特異度92.11%,見表1。
表1 能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對淋巴結診斷靈敏度、特異度
對脂肪組織診斷靈敏度96.11%、特異度94.44%,見表2。
表2 能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脂肪組織診斷靈敏度、特異度
淋巴結、脂肪組織轉移組動脈期、靜脈期的標準化碘濃度均高于未轉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淋巴結與脂肪組織轉移組與未轉移組患者的標準化碘濃度比較
胃癌是消化道主要惡性腫瘤類型之一,在臨床發(fā)現(xiàn)后多進展至腫瘤中晚期,預后差,病死率高[4]。多排螺旋CT是檢查胃癌的有效手段,依據(jù)病灶增強前后的CT值變化及強化情況,準確檢出胃癌。但胃癌經(jīng)平掃、動脈期、靜脈期掃描時,CT掃描有較多的輻射量,且具備的致癌風險受到人們重點關注。雙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的應用,可獲得虛擬平掃及增強圖像,有效控制輻射劑量,該技術在機架內安裝2個互相垂直的球管以及2套探測器,獨立運行操作,利用高低管電壓掃描獲取的相應的原始數(shù)據(jù),同雙能后處理軟件自動準確分離鈣質及碘劑,進而獲得理想的掃描圖像[5]。
胃癌主要是經(jīng)淋巴結轉移或直接經(jīng)脂肪組織蔓延,早期或進展期胃癌,均會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徹底清除胃癌組織的侵犯組織,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手術效果的重要措施。若術中清楚過多的非轉移淋巴結,或切除未侵犯的脂肪組織,均會破壞淋巴系統(tǒng)以及胃壁防御系統(tǒng),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手術成功例數(shù)減少[6]。因此術前準確判斷胃癌周圍組織的侵犯程度,確定是否存在淋巴結是否轉移以及周圍組織侵犯與否,均能為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起到積極重要意義。本組研究中,經(jīng)病理檢查相比,經(jīng)雙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檢查淋巴結轉移檢出率53.33%;脂肪組織侵犯率37.78%,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能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對淋巴結診斷靈敏度86.54%、特異度92.11%,對脂肪組織診斷靈敏度96.11%、特異度94.44%。其結果與杜江華等[7]研究相一致,經(jīng)雙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對胃癌周圍組織侵犯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有助于判斷淋巴結轉移、脂肪組織侵犯情況。
能源CT雙能量成像診斷胃癌周圍組織侵犯情況時,一般依據(jù)碘濃度情況準確反映淋巴結、脂肪組織的強化強度。通常該診斷技術能獲得不同能級的數(shù)據(jù)、基物質密度值以及分布圖,對病灶行多參數(shù)定量分析,以此準確鑒別轉移病灶或非轉移病灶。本組研究中,淋巴結、脂肪組織轉移組動脈期、靜脈期的標準化碘濃度均高于未轉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雙源CT雙能量成像技術,能發(fā)現(xiàn)胃癌周圍組織侵犯與未其侵犯組織的標準化碘濃度差異??赡苁且话懔馨徒Y或脂肪組織受到腫瘤侵犯后,其腫瘤細胞逐漸代替了原有的正常細胞,使周圍組織結構改變,造成轉移區(qū)對CT值的吸收發(fā)生變化。
綜上所述,雙源CT雙能量成像診斷胃癌周圍侵犯有積極意義,能確定胃癌是否有周圍侵犯情況,為臨床手術及預后提供準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