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賀兆發(fā),韓志剛,劉 爽,高 山,王秀艷
(1.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2.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3.大慶油田總醫(yī)院集團腦血管醫(y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在臨床上并不是常見疾病,約占冠心病患者的5%左右[1],但因左心室的大部分心肌血供均由左主干供應,因此左主干的狹窄和閉塞將導致大面積的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無論是慢性狹窄還是急性閉塞,均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2]。左主干病變,是指冠脈造影發(fā)現左主干直徑狹窄>50%時,產生顯著的血流動力學影響的病變[3]。左主干病變心電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現,早期識別并給予相關介入干預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4]。
血管內超聲(IVUS),以導管介入為基礎和超聲波為成像介質,超聲波具有良好的穿透性, 能清晰顯示血管壁的結構,對于指導支架介入治療有明確的臨床效果和意義[5]。光學相干成像(OCT)是近十幾年來新出現的血管內成像技術, 同樣以導管介入為基礎,但其以近紅外線作為成像光源, 通過光波的干涉法成像并后期重建,從而滿足于臨床的組織成像需求[6]。對于以上兩種技術的比較,從原理來說,光波的頻率遠高于超聲波,因此光學相干成像的分辨率是血管內超聲10倍左右[7]。另外光學相干成像的探頭直徑較小,僅為血管內超聲的探頭直徑的一半, 因此在對一些狹窄嚴重的病變進行成像的效果方面,光學相干成像相比于血管內超聲適應性更好。
目前關于光學相干成像與血管內超聲指導下冠狀動脈左主干介入治療的比較研究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探討了這兩種技術指導左主干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的觀察和比較。
選取2019-01~2019-06我院診治的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的患者30例,所有的患者均通過冠脈造影確診為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使用光學相干成像指導介入治療(OCT組)和血管內超聲指導介入治療(IVUS組)。OCT組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齡52~70歲,平均(58.2±2.2)歲;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分別為7例和10例。IVUS組患者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年齡53~72歲,平均(59.3±1.3)歲;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分別為6例和8例。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通過冠脈造影確診為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的患者;②具有完整的就診過程的臨床資料;③自愿加入并簽署相關治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明顯的手術禁忌證者;②伴有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嚴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嚴重的感染者;③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或合并惡性腫瘤者;④精神病患者。
OCT組:采用第二代OCT系統(tǒng)(FD-OCT)獲得,患者冠狀動脈內注射硝酸甘油200~400μg防止動脈痙攣,將導絲沿導管通過左主干引導到前降支,將指引導管送至病變遠端,在明確指引導管與血管同軸的情況下,以3~5mL/s的速度快速注射20mL非稀釋的造影劑來排空血管內紅細胞,應用自動識別回撤系統(tǒng)(20mm/s的速度)獲得病變血管遠端、病變處及近端的三維血管橫截面圖像以指導介入治療。
IVUS組:使用IVUS儀進行圖像獲取,患者冠狀動脈內注射硝酸甘油200~400μg防止動脈痙攣,將導絲沿導管通過左主干引導到前降支,將超聲導管送至病變遠端,應用自動回撤系統(tǒng)(以1 mm/s的速度進行回撤),圖像要包括病變前后5mm的區(qū)域。
冠狀動脈左主干介入術后立即收集相關器材和治療數據,如支架置入和達標的數量、支架長度和直徑等。對冠狀動脈左主干介入術后的患者進行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的隨訪評估, 其中隨訪指標為: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并且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介入術后6個月),對患者進行心電圖及平板運動試驗,觀察兩組的陽性結果、運動負荷、運動時間及ST段壓低的幅度。
兩組的支架置入率、達標率均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支架評價直徑也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OCT組和IVUS組患者支架的情況
術后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隨訪結果顯示光學相干成像組與血管內超聲組兩組的LVEF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OCT組和IVUS組患者術后隨訪情況
術后平板運動試驗及心電圖顯示兩組也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OCT組和IVUS組患者的平板運動試驗的結果
隨著近年來臨床藥物和醫(yī)療器械的飛速發(fā)展,對于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患者越來越多的使用介入治療[8]。血管內超聲(IVUS)在介入治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指導介入支架的選擇、評估置入支架的貼壁情況和膨脹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血栓的形成和血管再狹窄的風險,具有改善患者預后和重要的臨床現實意義[9]。
光學相干成像(OCT)技術因其高分辨率的特點而備受關注。第一代的光學相干成像技術使用時需要中斷血管的血流才能進行操作和成像檢查,這一特點嚴重限制臨床的應用范圍[7]。然而,第二代的光學相干成像(FD-OCT),其在成像過程中不需要中斷血管的血流,而是使用造影劑在短時間高速持續(xù)的注射來排空血管便可進行相關成像操作,因此FD-OCT的出現被廣泛應用在臨床實踐中[10]。一項研究比較了血管內超聲、一代和二代光學相干成像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結果表明這三種影像學方法在評估和測量血管管腔的直徑、指導介入治療的效果并沒有顯著的差異,但FD-OCT能更有效地發(fā)現組織脫垂和支架貼壁不良的情況[10,11]。另外一項研究對于54例左主干非口部病變的患者中進行了光學相干成像檢查,結果顯示光學相干成像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非口部左主干檢查,并且能獲取高質量的圖像[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于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 經血管內超聲與光學相干成像指導進行介入治療, 兩者的置入率和達標率均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 支架評價直徑也無顯著的差異。因此光學相干成像技術應用于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的介入治療在臨床的應用是可行有效的。另外,LVEF在術后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兩組之間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術后平板運動試驗及心電圖結果方面顯示兩組也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 說明兩組的術后心功能情況相似。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樣本量較少,為回顧性研究,在后期的隨訪檢查中未再次進行相應的血管內超聲與光學相干成像。
最后,本研究認為經血管內超聲與光學相干成像指導進行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的介入治療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與可行性,兩者臨床效果相當。仍有待進一步的大規(guī)模、隨機、對照的前瞻性研究進行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