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洋
(河源市人民醫(yī)院腎內(nèi)科,廣東 河源 517000)
尿毒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屬于慢性腎衰竭的終末期,可導致患者腎小管萎縮,降低腎小球濾過率,從而造成機體水電解質(zhì)代謝紊亂、酸堿失衡等情況發(fā)生,嚴重的會造成患者出現(xiàn)高血壓和感染,直接導致患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從而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在尿毒癥患者中心力衰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其主要表現(xiàn)特征為患者的左心室或者右心室出現(xiàn)功能性障礙及神經(jīng)體液調(diào)節(jié)的改變,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體液滯留、運動耐受性下降等癥狀[2]。目前,針對該疾病在臨床中常采用硝酸甘油進行治療,但是由于其對周圍小動脈的作用較為微弱,不能迅速降低外周阻力,因此治療效果不佳[3]。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研究探究在尿毒癥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采用新活素進行治療的效果,旨在探討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報道如下。
選取2018-09~2020-08我院收納的60例尿毒癥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jù)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采用的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為實驗組(n=30)和對照組(n=30)。實驗組患者年齡45~70歲,平均(58.45±1.78)歲,病程3~7個月,平均(4.15±0.45)個月;對照組年齡50~80歲,平均(62.15±2.87)歲,病程1~8個月,平均(4.47±0.54)個月。通過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兩組數(shù)據(jù)均不具有差異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腎功能均符合腎臟病學診斷的標準[4],均為尿毒癥患者;(2)對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藥物均不具有過敏反應的患者。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先進行常規(guī)治療,即給予患者進行吸氧、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和使用洋地黃進行治療,隨后給予對照組患者采用硝酸甘油進行治療,即采用20mg的硝酸甘油注射液混合溶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46mL對患者進行靜脈泵注,藥物泵注的起始速度為10μg/min,然后每10min調(diào)整1次,每次增加5~10μg,逐漸把收縮壓調(diào)整至目標值。而實驗組患者則采用新活素進行治療;新活素的藥物用量需要依據(jù)患者的血壓指標進行劑量調(diào)整,當患者的收縮壓≥120mmHg時,即首次給予患者使用1.5μg/kg進行緩慢靜脈注射,后期的治療則保持0.0075μg/(kg·min)進行靜脈泵入;當患者的收縮壓<120mmHg時,即給予患者使用0.0075μg/kg進行緩慢靜脈注射,后期的治療則保持0.0075μg/(kg·min)進行靜脈泵入臨床給藥時長為48~96h,在給藥期間醫(yī)護人員需要密切的關注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
(1)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主要分為3種,即:顯效:患者在注射藥物0.5~1h后呼吸困難、心肌、胸痛等臨床癥狀得到顯著的緩解,并且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動脈血氧分壓完全好轉(zhuǎn),肺部啰音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在注射藥物0.5~1h后呼吸困難、心肌、胸痛等臨床癥狀得到輕微的緩解,并且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具有一定的改善性,動脈血氧分壓出現(xiàn)好轉(zhuǎn),肺部啰音明顯減少;無效:患者在注射藥物0.5~1h后呼吸困難、心肌、胸痛等臨床癥狀得到未得到緩解,并且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均未得到改善且呈現(xiàn)加重趨勢[5]。(2)對比兩組患者的氨基末端腦鈉肽水平(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指標的變化情況。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26例),其中顯效11例、有效15例,無效4例;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3.33%(19例),其中顯效9例,有效10例,無效11例;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兩組數(shù)據(jù)之間具有差異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30,n(%)]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NT-proBNP水平和LVEF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之間均不具有差異性(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和LVEF值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具有差異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NT-proBNP和LVEF指標對比
近年來,我國尿毒癥發(fā)病人數(shù)不斷增加,導致患有尿毒癥合并心力衰竭癥狀的患者人群也在逐漸增多,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還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6]。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臟發(fā)生病變從而導致心肌收縮能力發(fā)生異常,造成心室的負荷加重導致心臟輸出量下降,并且患者的體循環(huán)或者肺循環(huán)的壓力升高。因此在現(xiàn)代臨床中尿毒癥合并心力衰竭屬于嚴重的急危重癥類型中的一種,患有該疾病的患者還可能同時患有高血壓和水鈉潴留等并發(fā)癥。由于利尿劑在該疾病中所起到的效果較差,因此臨床上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采用透析分方式進行治療,但是有些患者由于家庭經(jīng)濟原因或受限于當?shù)蒯t(yī)院的血透技術水平,導致無法進行規(guī)律性、充分性的透析治療。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硝酸甘油進行治療,主要是由于硝酸甘油的藥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因此其能夠擴張外周靜脈,使得血液潴留在外周,從而降低回心血量,使得左室舒張壓末壓和擴張動脈使外周阻力的負荷壓力降低。但是由于硝酸甘油是以擴張靜脈血管為主,因此其對周圍小動脈的作用較小,不能有效地緩解外周阻力,降低心臟的負荷能力,因此其在治療尿毒癥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不佳[7]。人腦利鈉肽與B型尿鈉肽均屬于人體分泌的一種內(nèi)源性多肽,能夠在病因誘導下發(fā)生心力衰竭后人體應激大量產(chǎn)生的一種補充代償?shù)臋C制。而新活素是一種通過重組DNA技術研制而成的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其與心室肌產(chǎn)生的內(nèi)源性腦利鈉肽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常適用于患有休息或輕微活動時出現(xiàn)呼吸困難的急性失代償心力衰竭患者進行靜脈治療[8]。從本次研究的結果數(shù)據(jù)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且實驗組患者的NT-proBNP水平和LVEF值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具有差異性(P<0.05)。表明在尿毒癥合并心力衰竭疾病中通過采用新活素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這主要是由于其能夠?qū)π呐K功能進行調(diào)節(jié),從而使得心肌生物學功能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在治療尿毒癥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中采用新活素進行治療,相對于硝酸甘油具有顯著的效果,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較小,以及對患者的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