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人民醫(yī)院(450000)胡風云
鄭州頤和醫(yī)院(450000)董海波
2型糖尿病(T2DM)為臨床最常見慢性疾病之一,患者尿液中含糖量較高,有利于細菌的生長,易并發(fā)尿路感染(UTI),且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1]。本研究嘗試分析T2DM合并UTI患者尿液標本病原菌學及藥敏試驗結(jié)果,為臨床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90例T2DM合并UTI患者,其中女32例,男58例;年齡43~76歲,平均(51.29±4.12)歲。納入患者均符合T2DM診斷標準[2]、UTI診斷標準[3];患者知曉本研究,已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采集清潔中段尿標本,即刻送檢,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4]行病原菌學檢測,采用血瓊脂及麥康凱平板接種,37℃恒溫培養(yǎng)24h后分離優(yōu)勢菌株,采用VETIK-3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購自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鑒定菌種,質(zhì)控菌株選用大腸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35657、糞腸球菌ATCC29212。并采用紙片擴散法進行藥敏試驗,判定主要致病菌耐藥性。
1.3 觀察指標 ①T2DM合并UTI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②主要致病菌耐藥性。③抗菌藥應用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2.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原菌分布情況 本組共分離出96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陰性菌占73.96%,革蘭陽性菌占20.83%,真菌占5.21%。見附表1。
附表1 病原菌分布情況(n=96)
2.2 主要致病菌耐藥性 主要革蘭陰性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唑林、氨芐西林耐藥性均較高,對亞胺培南均無耐藥性,見附表2。主要革蘭陽性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對四環(huán)素、紅霉素耐藥性均較高,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均無耐藥性,見附表3。
附表2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性[n(%)]
附表3 主要革蘭陽性菌耐藥性[n(%)]
2.3 合理應用抗菌藥情況 本組患者尿液標本病原菌學及藥敏試驗結(jié)果未明確前,共有12例患者存在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合理用藥率為86.67%(78/90),試驗結(jié)果明確后合理用藥率提高至100.00%(90/90),明顯高于試驗結(jié)果未檢出前(χ2=12.857,P<0.001)。
本研究共納入90例T2DM合并UTI患者,分離出96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陰性菌占比73.96%,高于蘭梅等[5]報道的55.6%,與應建飛等[6]報道的74.1%接近。革蘭陰性菌中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與上述文獻一致。大腸埃希菌占比高達47.92%,這與大腸埃希菌的特殊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大腸埃希菌具有毒力因子P和Ⅰ型菌毛,使其具有較強的黏附細胞作用,且其能產(chǎn)生細胞毒性物質(zhì)C溶血素、細胞壞死因子等,可殺傷細胞,為其定植生長提供有利環(huán)境,從而增加UTI發(fā)生風險。以上條件致使大腸埃希菌成為UTI首位病原菌。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唑林、哌拉西林、氨芐西林等具有較高耐藥性,耐藥率均在70%以上,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藥性較低,對亞胺培南無耐藥性,因此在T2DM合并UTI患者發(fā)病初期,應首先考慮為大腸埃希菌感染,可選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亞胺培南等藥物進行治療。本研究中革蘭陽性菌占比20.83%,真菌較少,與李雯雯等[7]報道結(jié)果相近。革蘭陽性菌主要為糞腸球菌、屎腸球菌,二者對四環(huán)素、紅霉素耐藥性均較高,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均無耐藥性,可將萬古霉素、替考拉寧作為革蘭陽性菌感染的用藥首選。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主要革蘭陰性菌、主要革蘭陽性菌對不同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存在一定差異,且感染早期未明確病原菌情況,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對患者進行治療,有部分患者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不利于疾病轉(zhuǎn)歸。由此可見,對患者開展病原菌學及藥敏試驗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了病原菌學及藥敏試驗對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情況的影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進行治療,能顯著提高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率,患者感染均得到良好控制,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可知,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是引起T2DM合并UTI的主要病原菌,及時做病原菌學及藥敏試驗,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選擇抗菌藥物,能明顯提高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