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珂珂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肝膽外科 河南洛陽 471000
剖宮產屬于臨床常見分娩方式,但該方式術后易產胃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胃癌的發(fā)病人數不斷增加[1,2]。臨床對于胃癌的治療首推根治性切除治療,腹腔鏡下根治術是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方法[3,4]。有報道指出,腹腔鏡根治術在清掃周圍淋巴結時易導致病灶周圍組織受到損傷,對胃功能進一步造成損傷,影響患者術后恢復[5,6]。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減輕患者手術切口的炎癥反應及營養(yǎng)狀況對患者術后恢復具有積極意義。而臨床常用的腸內營養(yǎng)治療效果一般,需尋求新的治療方式。生長抑素是一種激素,具有抑制胃酸和垂體激素釋放的作用,保護淋巴結清掃造成的內臟損傷,并改善內臟的血液循環(huán)[7,8]。因此筆者利用生長抑素用于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探討其療效。
連續(xù)性納入2018 年1 月~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76例胃癌患者為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n=38)和對照組(n=37)。實驗組男性21例(55.26%),女性17例(44.74%),平均年齡(61.83±9.10)歲,病理分期I 期14例(36.84%)、II 期16例(42.11%)、IIIa 期8例(21.05%),高、中分化32例(84.21%)、低分化6例(15.79%)。對照組男性24例(64.86%),女性13例(35.14%),平均年齡(62.05±9.17)歲,病理分期I 期12例(32.43%)、II 期15例(40.54%)、IIIa 期10例(27.03%),高、中分化30例(81.08%)、低分化7例(18.92%)。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性別(χ2=0.720,P=0.396)、年齡(t=0.104,P=0.917)、病理分期(χ2=0.395,P=0.821)、分化程度(χ2=0.128,P=0.720)方面比較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1)病理診斷證實為胃癌;(2)年齡≥18 歲;(3)首次確診為胃癌;(4)未發(fā)生遠處轉移;(5)均接受腹腔鏡根治術。排除標準:(1)既往存在腹部手術史;(2)術中轉為開腹手術治療者;(3)合并其他部位原發(fā)性腫瘤;(4)嚴重心、肝、腎、肺功能障礙者;對生長抑素過敏者?;颊邔Ρ狙芯恐橥猓⒑炇鹬橥鈺?。
實驗組患者在腹腔鏡手術后采用生長抑素(6 mg;配比為3 mg 生長抑素+480 mL 0.9%氯化鈉;深圳翰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372)治療,靜脈滴注(250μg/h),維持3 d。對照組術后不給予生長抑素治療,僅接受靜脈補液、靜脈補充糖電解質等治療;術后禁食、禁水、胃腸檢驗、持續(xù)引流等對癥處理。
由我院檢驗科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患者血清血紅蛋白(HGB)、白蛋白(ALB)、C 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血液淀粉酶水平。采用生化分析儀測定WBC。記錄患者術后綜合指標及并發(fā)癥(胃排空障礙、出血、感染、梗阻)。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包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等用表示,兩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 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GB、ALB、血液淀粉酶水平()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GB、ALB、血液淀粉酶水平()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綜合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綜合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胃癌患者接受腹腔鏡根治性切除治療時的切口應激會引起機體的炎癥反應活躍,且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進而造成患者術后營養(yǎng)吸收變差,恢復較慢[9,10]。免疫功能降低后患者的傷口愈合能力變差,導致術后切口感染、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增加[11]。給予有效的治療,抑制患者炎癥反應并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對術后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12]指出,腹腔鏡根治術治療胃癌時需行淋巴結清掃并剝離胰腺被膜,該操作會損傷胰腺組織,進一步加重患者營養(yǎng)吸收的困難。生長抑素是一種多肽類激素,其在全身均有分布,尤以胃和胰腺含量較高,其主要通過與細胞膜表面受體結合發(fā)揮作用,已有學者將其用于腹部手術炎性腸梗阻的治療。是以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胃癌患者腹腔鏡術后[13-1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HGB 及ALB 等指標水平均升高,表明生長抑素可促進患者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胃功能與炎癥因子水平有密切聯系,腹腔鏡手術后由于切口的應急可導致患者體內產生大量炎癥因子,進而對胃黏膜進行破壞,導致患者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受阻。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PCT、CRP 及WBC 等指標水平均降低,可能的原因為生長抑素可調節(jié)炎癥介質的表達,進而恢復胃腸動力。生長抑素對內臟的血液循環(huán)具有調節(jié)作用,筆者猜測可能會對患者胃腸功能造成影響,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術后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可能與生長抑素可抑制內毒素分泌有關。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發(fā)現,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與對照組無差異,表明生長抑素的安全性尚可,可在臨床應用。
綜上,生長抑素可改善患者胃腸功能,促進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可能與抑制血清PCT、CRP 及WBC 水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