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迎
(淄博市淄川區(qū)中醫(yī)院中風病科,山東淄博 255100)
中風是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該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近年來該疾病的臨床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因中風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偏癱、語言功能障礙等,可加重患者的家庭生活壓力,同時因生活自理能力減退,患者極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抑郁癥[1]。近年來臨床相關研究指出,國內中風后抑郁的臨床發(fā)病率在46%左右,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加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2]。西醫(yī)在中風后抑郁的臨床治療中已獲得一定進展,雖然可以有效改善疾病癥狀,但是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患者配合程度低等缺陷,且由于疾病可反復發(fā)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臨床治療的難度。近年來臨床對于中醫(yī)治療中風后抑郁的研究逐漸深入,且臨床療效可觀。本研究主要分析中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中風后抑郁的臨床療效,旨在為今后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其詳細研究內容闡述如 下。
1.1 一般資料 在淄博市淄川區(qū)中醫(yī)院接收的中風后抑郁患者當中抽選80例作為觀察對象,其入院時間在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間,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的方式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5~73歲,平均年齡 (64.27±6.27)歲;病程3~12個月,平均病程(7.96±1.02)個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15~33分,平均 (18.64±5.17)分;巴氏 (Barthel)指數(shù)評分[3]38~59分,平均 (42.15±2.46)分。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48~71歲,平均年齡 (64.33±6.12)歲;病程2~13個月,平均病程 (7.82±1.27)個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13~35分,平均 (18.50±5.09)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36~60分,平均 (40.24±2.38)分。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中風后抑郁者;同《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4]當中抑郁癥相關診斷標準相符的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HAMD)評分[5]在20分以上的患者;喪失興趣、無愉悅感、自殺與自傷行為反復出現(xiàn)的患者。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病史的患者;在中風前即存在失語表現(xiàn)的患者;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對研究中相關藥物過敏的患者;肝腎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接受百憂解 (鹽酸氟西?。?(山東力諾科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61,規(guī)格:20 mg)治療,用藥方式為口服,1次/d,20 mg/次,患者連續(xù)用藥4周。觀察組患者給予中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基礎方由柴胡、黃芩、太子參各10 g,半夏6 g,甘草3 g,大棗3枚,生姜3片組成。針對氣滯痰郁患者,在基礎方當中增加瓜蔞皮進行治療,針對心脾兩虛患者,在基礎方當中增加茯神和柏子仁治療,針對陰虛火旺患者,在基礎方中增加生地黃、白芍和牡丹皮進行治療。1劑/d,以水煎煮取藥汁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xù)用藥4周。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的抑郁程度改善情況。于治療前后分別采用抑郁自評量表 (SDS)和HAMD量表評估,包括:抑郁情緒、有罪感、自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早醒、工作和興趣、遲緩、激越、精神焦慮、軀體性焦慮等癥狀評分,得分越高代表抑郁癥狀越嚴重。②評價兩組中風后抑郁患者的安全性。分別在治療后2、4周的周末應用副反應量表 (TESS)進行評定,嚴重程度評分中,0分為無,1分為可疑或極輕,2分為輕度,3分為中度,4分為重度,以得分越低代表安全性越高。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研究數(shù)據(jù)錄入至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當中處理,用 ()代表計量資料,t檢驗。P <0.05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SDS、HAMD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DS評分與HAMD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DS、HAMD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SDS、HAMD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SDS評分 HAMD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56.73±3.76 45.93±2.41* 27.32±2.46 18.41±0.98*觀察組 40 56.81±3.80 41.03±1.26* 27.29±2.51 14.26±0.41*t值 0.09 11.40 0.05 36.61 P值 0.92 0.01 0.96 0.01
2.2 兩組患者TES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4周的TE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TESS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TESS評分比較 (,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后2周 治療后4周對照組 40 6.93±0.75 5.81±0.66觀察組 40 5.43±0.68 4.43±0.51 t值 9.37 10.46 P值 0.01 0.01
抑郁為中風患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活動能力減退等為該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屬于繼發(fā)性抑郁。西醫(yī)治療中風后抑郁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但是療效不夠理想,且長時間使用西藥治療可加大肝腎功能受損的風險,患者用藥以后病情可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情況,極不利于生活質量的提升。
中醫(yī)認為中風后抑郁,是由于中風以后人體內風、痰、瘀、火郁結,而導致氣血逆亂瘀阻,肝氣不舒、情志不暢[6]。中藥小柴胡湯當中的黃芩具有疏解膽腹滯氣的功效,可以發(fā)揮清熱、利膽及疏肝等作用;生姜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其可以將生痰之源消除;柴胡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半夏具有開結之力,可以解除半表半里邪氣,同柴胡搭配應用具有開散通泄的功效,有利于疏通三焦氣機升降傳輸;甘草、大棗及太子參具有鼓舞胃氣、甘溫補中的功效,對少陽轉樞有積極作用,全方共奏補氣生血、理氣開郁及安心養(yǎng)神的功效,結合患者的具體證型開展辨證加減治療有利于從根本上改善疾病癥狀[7]。
神經(jīng)遞質學說認為中風患者的抑郁癥狀通常為內源性,可能由于中風可破壞去甲腎上腺素和五羥色胺神經(jīng)元及傳導通路,使得去甲腎上腺素及五羥色胺分泌量明顯降低,進而導致抑郁情緒的出現(xiàn)[8]。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血中5-HT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提示中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可以促進抑郁癥狀的改善。CRP為機體炎癥早期反應蛋白,其水平可以間接反映機體炎性狀態(tài),而炎癥可使機體內環(huán)境和代謝紊亂,進而對腦內神經(jīng)遞質分泌的平衡狀況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誘發(fā)抑郁。腦卒中急性階段的應激反應以皮質醇升高為主,腦卒中作為應激源可以紊亂下丘腦-垂體功能,促使皮質醇分泌亢進。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SDS評分、HAMD評分、TES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該研究結果提示,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可以獲得理想的臨床療效,其在對患者負性情緒的改善方面有積極作用,且不會導致嚴重的毒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中藥小柴胡湯具有清熱解郁、清心凝神的功效,其可安神養(yǎng)心、瀉火清肝、化瘀散結及疏肝理氣,在舒緩抑郁癥狀方面均有重要意義。此外,開展中醫(yī)辨證加減治療可以針對性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從根源上緩解病情,減小疾病對患者機體功能和生活質量所產(chǎn)生的影響。
總而言之,中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中風后抑郁的臨床效果顯著,具有進一步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