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萍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素質教育深入人心,以中國古典文化為載體的國學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加受到重視。國學豐富的底蘊傳遞的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對小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有著重大的影響?,F(xiàn)階段國學教育的滲透,不僅有助于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還能確保學生在面對變化莫測的未來時,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然而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的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還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如何將國學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我國豐富的文化底蘊與魅力,是現(xiàn)如今小學教師需要認真分析研究的重點。
一、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從字詞句到詩詞歌賦
由于小學生們缺少語文學習經驗與知識基礎,教師們在進行國學教學時,要注意方法的循序漸進,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設置合理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從入門到精通,讓小學生們在文化熏陶中一點點進步。
首先,讀寫文字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第一步。小學語文教師尤其要重視識字教學,可以給學生們講解漢字的發(fā)展歷史,帶領著學生們了解漢字背后的故事內涵,感受中文漢字的魅力。例如在學習《日月水火》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日月水火”四個文字外形的演變過程,讓學生認識到漢字是如何一步步從圖畫到文字、從具象到抽象的,從而激發(fā)學生們對漢字起源與發(fā)展的好奇心好探索欲。
其次,學會單個漢字之后就要將其連起來組成詞語,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重視對成語的教學。許多成語故事是從古代傳到今天,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著重講解成語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們在一個個富含人生道理的故事中,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例如在學習“鑿壁借光”這個成語時,教師們要仔細講解匡衡的故事,通過故事激起學生們汲取知識的熱情。接著,教師再一步步過渡到對句子和簡單文章的學習,學會了字詞的基礎,小學生們面對長句子和簡單短文也會不再陌生。教師在講解文章時,要注意給學生們留下對文章進行思考的空間。
二、教學手段豐富多樣,打造傳統(tǒng)文化情景教學
國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也是經驗的積累。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注重課堂語文知識的講解,還要注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采用情景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在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中學習國學知識,在實踐中熟練運用語文基礎知識。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情景教學活動,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程度,刺激學生對知識的鉆研欲望,另一方面小學生天性好動,無法長時間聚精會神地聽課,情景活動可以吸引小學生們的注意力,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們。例如教師在講解《扁鵲治病》這篇文章時,可以提前給學生們觀看相關影視視頻,準備故事中所需要的相關服裝、道具,組織學生們進行扁鵲和蔡桓公的角色扮演,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在歷史故事中親身感受歷史人物的智慧、感知歷史故事的內涵,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對古典歷史的學習興趣,還能夠發(fā)散學生思維,啟發(fā)學生們明白故事中的人生道理。
三、教學工具整合運用,豐富學生的課外國學知識
在國學教育工作實施中,教師要注意一切教學資源的整合運用,包括網絡教學、多媒體輔助設備、課外資料等,畢竟語文教學不只是在課堂之上、課本之中,在課下還可以學習到許多國學知識,補充課外閱讀。一方面,語文課堂涵蓋大量的國學基本知識,尤其是古詩詞、文言文、歷史故事等,這時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多媒體技術,上網查找背景資料進行課堂補充,通過視頻、圖像等方式,從視覺聽覺的雙重感官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們直觀感受傳統(tǒng)文化。例如在講解《山居秋暝》時,教師可以提前搜索一些秋景、詩人背景資料等,制成PPT或者短視頻進行課堂展示,刺激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深刻理解古詩寫作內容與寫作背景。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布置課后閱讀內容,發(fā)布相關閱讀資料到班級群聊里,供學生選擇閱讀。例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聯(lián)想搜索其他的描繪秋景的古詩詞進行賞析,有效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主動學習能力。
結束語
由此觀之,我國社會發(fā)展帶動下的教育事業(yè)不斷更新,對國學教育也逐漸重視起來。國學教育滲透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使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更加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關注到小學生學習發(fā)展特點,有針對性、目的性、科學性地對學生們展開高效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根據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不斷地調整、優(yōu)化、創(chuàng)新語文同學教育策略,讓學生們在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中感受悠久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