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在抗戰(zhàn)最艱苦的日子里,數(shù)學(xué)家華羅庚仍堅持寫作《堆壘素數(shù)論》,當時沒地方住,全家就租住在牛棚里。每天晚上,他窩在牛棚的上層,一燈如豆,下層則是牛在啃草反芻,還不時在柱子上擦癢,每當這時,牛棚便搖搖欲墜,大有傾倒之勢。
雖然如此,華羅庚卻將寫作中的《堆壘素數(shù)論》視為生命。一天,別人送了妻子吳筱元兩枚雞蛋,妻子想煮熟了給華羅庚補身體,華羅庚卻對妻子說:“你把它分成5份,全家每人一份?!比缓髮⒆约旱哪且环莩粤恕F拮油O碌?瓣雞蛋,難過得淚如雨下,華羅庚安慰她:“別傷心了,等《堆壘素數(shù)論》出版后,咱就去割幾斤大肥肉,全家人美美地吃一頓。要是還有剩錢,就給你和孩子們每人添一件新衣服,然后再給我買兩包煙,真想抽一支煙啊。”
經(jīng)過兩年的嘔心瀝血,30萬字的《堆壘素數(shù)論》終于在1942年年底完成。為盡快實現(xiàn)割肉、買衣、抽煙的愿望,華羅庚將書稿寄給了重慶的中央研究院。然而,在漫長的等待中,他沒有看到肥肉和妻兒的衣服,也沒有換來盼望的兩包香煙,卻在半年后等來手稿遺失的噩耗。那一刻,華羅庚暈倒在牛棚里!
憑著堅強的意志,華羅庚又重新站起來,開始了第二次寫作,兩年后再次完成了《堆壘素數(shù)論》,由蘇聯(lián)國家科學(xué)院出版。由此,一個35歲的數(shù)學(xué)新星冉冉升起。
華羅庚后來回憶道:“當時有句話叫‘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記得有這么個故事:教授在前面走,要飯的在后面跟,跟了一條街,前面的教授回頭說:‘我是教授!要飯的聽后就跑掉了,因為他也知道,教授身上是沒有錢的。但是,我們有一身堅硬的骨頭,這是任何力量也擊不垮的!”(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