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蘭,諸 君,張 鑫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1.檢驗科;2.重癥醫(yī)學科,江蘇 南京 211300)
膿毒癥是一種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主要是由病原菌感染后機體對感染的反應失調所致,而老年人群大多存在自身機體功能下降的情況,且基礎疾病較多,感染后發(fā)生膿毒癥的風險較高,可引起氣促、心悸、精神狀態(tài)改變、寒顫、發(fā)熱等臨床癥狀。老年膿毒癥患者一旦無法得到及時的診斷與治療,容易進展為嚴重膿毒癥與膿毒性休克,進而發(fā)生多器官功能障礙,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因此,臨床早期診斷明確膿毒癥病情,并盡早予以綜合干預對改善老年患者預后至關重要。血流感染與凝血功能紊亂為誘發(fā)膿毒癥的重要原因,而正確的血培養(yǎng)為臨床診斷血流感染的金標準,但其存在耗時較長的不足,容易降低早期診斷率而延誤最佳治療時間,而血清學指標檢測較為簡便,其中,纖維蛋白原(FIB)為臨床重要的凝血功能指標,前白蛋白(PA)、降鈣素原(PCT)則為反映感染與炎癥的重要指標[2]。故本研究旨在進一步分析老年膿毒癥患者病原菌感染類型及其與血清FIB、PA、PCT表達水平的相關性,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6例老年膿毒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將其分為膿毒癥組(45例,不伴有器官功能障礙)、嚴重膿毒癥組(41例,伴有器官功能障礙)。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嚴重膿毒癥 / 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014)》[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臨床資料完整,年齡>60歲者;無抗炎藥物、免疫抑制劑治療史者等。排除標準:急性休克者;伴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凝血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異常、肝腎功能不全或既往腎移植、心臟起搏器植入者;伴嚴重創(chuàng)傷、燒傷者;伴嚴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利用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II(APACHE II)評分、序貫器官衰竭評估(SOFA)[4]評分、基礎疾病類型等。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第1天采集其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嚴格按照采血規(guī)范采集),病原菌培養(yǎng)選用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菌種類型鑒定選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鑒定儀。兩組患者均于入院后第1天,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轉速:3 000 r/min)15 min,取上層血清,以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血清FIB水平;以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PA水平;以雙抗夾心免疫熒光發(fā)光法檢測血清PCT水平。同時分析不同類型病原菌感染患者血清FIB、PA、PCT水平,包括感染革蘭氏陰性菌患者40例、感染革蘭氏陽性患者30例、感染真菌患者16例。
2.1 臨床資料嚴重膿毒癥組患者APACHE II評分、SOFA評分均顯著高于膿毒癥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基礎疾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 病原菌分布情況86例老年膿毒癥患者共培養(yǎng)出病原菌105株,以革蘭氏陰性菌(48.57%)占比最高,其次為革蘭氏陽性菌(32.38%)、真菌(19.05%),見表2。
表2 老年膿毒癥患者病原菌分布情況
2.3 血清FIB、PA、PCT水平嚴重膿毒癥組患者血清FIB、PA水平顯著低于膿毒癥組,血清PCT水平顯著高于膿毒癥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FIB、PA、PCT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血清FIB、PA、PCT水平比較
注:FIB:纖維蛋白原;PA:前白蛋白;PCT:降鈣素原。
組別 例數 FIB(g/L) PA(ng/mL) PCT(μg/L)膿毒癥組 45 2.50±0.57 225.41±49.94 2.25±1.04嚴重膿毒癥組 41 1.84±0.46 118.96±32.84 4.33±1.32 t值 5.873 11.558 8.153 P值<0.05<0.05<0.05
2.4 不同類型病原菌感染患者血清FIB、PA、PCT水平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患者血清FIB、PA水平顯著低于真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顯著高于真菌感染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患者血清FIB、PA、PC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不同類型病原菌感染患者血清FIB、PA、PCT水平
表4 不同類型病原菌感染患者血清FIB、PA、PCT水平
注:與革蘭氏陰性菌比,*P<0.05;與革蘭氏陽性菌比,#P<0.05。
組別 例數 FIB(g/L) PA(ng/mL) PCT(μg/L)革蘭氏陰性菌 40 1.68±0.51 151.59±38.12 3.30±1.12革蘭氏陽性菌 30 1.70±0.49 152.83±38.20 3.31±1.10真菌 16 3.38±0.58*# 267.84±40.11*# 2.20±0.54*#F值 69.811 58.790 7.458 P值<0.05<0.05<0.05
膿毒癥屬于內科急危重癥之一,其發(fā)病機制與炎癥、凝血、免疫等密切相關,其發(fā)生發(fā)展則遵循自身病理過程及規(guī)律。隨著近年來抗菌藥物多重耐藥性的產生、免疫抑制劑濫用、老齡化加重等情況逐漸增加,膿毒癥的發(fā)病率亦隨之增加,且其病死率較高,已成為重癥監(jiān)護病房內非心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老年膿毒癥患者大多預后較差,病情進展較快,容易并發(fā)多種器官功能障礙。彭婷婷[5]與陳城[6]等研究指出,APACHE II評分、SOFA評分為影響膿毒癥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著二者評分升高,患者預后逐漸變差。分析老年膿毒癥患者相關指標的臨床變化,為其早期診治提供依據,對于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
膿毒癥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的變化容易影響患者預后,鐘林翠等[7]研究亦指出,膿毒癥的發(fā)生與凝血功能紊亂密切相關,且患者凝血功能呈時相性變化,膿毒癥剛發(fā)生時,可促進機體釋放大量的炎性因子,然后激活凝血系統(tǒng)而導致機體呈現(xiàn)高凝狀態(tài);隨著病情不斷發(fā)展,凝血物質大量消耗,可出現(xiàn)繼發(fā)性纖溶亢進,導致機體出現(xiàn)低凝狀態(tài),容易導致血清FIB水平降低[8]。炎癥反應亦為老年膿毒癥患者發(fā)展中的重要表現(xiàn),其中,PCT為臨床常見炎癥指標之一,多由腸道神經內分泌細胞、甲狀腺C細胞合成,是降鈣素的前體物質,可有效反映細菌感染情況,一旦出現(xiàn)細菌感染,可致血清PCT水平異常升高。趙曉秋等[9]研究亦指出,隨著膿毒癥患者病情加重,血清PCT水平亦隨之上升。此外,PA是一種靈敏的營養(yǎng)指標,主要由肝臟合成,其表達水平受機體內多種因素影響,與炎癥反應關系最強,可有效清除病原菌感染過程中釋放于血循環(huán)中的內毒素而抑制炎癥反應,但隨著感染加重,內毒素水平亦隨之增加,使得機體消耗的PA逐漸增加,致使血清PA水平不斷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嚴重膿毒癥組患者血清FIB、PA水平低于膿毒癥組,血清PCT水平高于膿毒癥組,進一步說明血清FIB、PA、PCT水平與老年膿毒癥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86例老年膿毒癥患者共培養(yǎng)出病原菌105株,以革蘭氏陰性菌(48.57%)占比最高,其次為革蘭氏陽性菌(32.38%)、真菌(19.05%);且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患者血清FIB、PA水平低于真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真菌感染患者;與賈明雅等[10]研究相似,進一步說明老年膿毒癥患者主要由細菌感染所致,且不同類型病原菌感染的老年膿毒癥患者血清FIB、PA、PCT表達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又以細菌感染對其影響最大。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細菌感染機體后所分泌的內毒素及其所誘發(fā)的炎癥反應可促進內皮細胞、巨噬細胞釋放組織因子,進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徑,導致血清FIB水平降低,而炎癥反應可與凝血功能紊亂相互促進而加重老年膿毒癥患者的病情,而進一步導致血清PA水平降低、血清PCT水平升高。此外,內毒素為革蘭陰性菌的細胞壁的脂多糖成分,一旦病原菌感染機體,可在菌體裂解后釋放,并作用于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促進其釋放大量促炎因子而加重機體炎癥反應,進而促進老年膿毒癥患者病情進展,進一步導致血清FIB、PA水平降低、血清PCT水平升高。
綜上,老年膿毒癥患者主要由細菌感染所致,血清FIB、PA、PCT水平與老年膿毒癥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感染類型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的鑒別診斷價值,有助于臨床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