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吳彩強
(a.浙江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學院,杭州 311112;b.浙江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杭州 310018)
黨的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同黨的建設實踐的統(tǒng)一。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自身建設,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自身發(fā)展,黨的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此期間,對于黨的建設領域的學術研究也從未間斷,學者們兢兢業(yè)業(yè),研究成果也十分豐碩。文獻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基礎,通過分析文獻,可以了解該領域中各要素間的變化過程[1]。面對數量龐大的文獻,傳統(tǒng)的分析方法不僅難度大,在深度上也略顯不足??茖W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作為一種新型的現(xiàn)代化理論和研究方法,以客觀的文獻數據做支撐,憑借其強大的功能和可視化的優(yōu)勢獲得研究者們的青睞,其在國內的應用也逐年增加[2]。由陳超美教授及其團隊研發(fā)的CiteSpace軟件,是較為高效的一種圖譜繪制工具。它是一種基于Java語言的可視化分析軟件,借助其分析和算法,能夠梳理其繁雜的知識群及其發(fā)展脈絡,輔助學科分析[3]。本文對1992年至2020年4月中文核心及CSSCI來源期刊關于黨的建設領域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對作者、研究機構、關鍵詞等進行可視化呈現(xiàn),揭示了二十多年來黨的建設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及研究熱點。
本文采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將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作為檢索來源,在主題中輸入“黨的建設”進行跨庫高級檢索,共獲取3336篇文獻,剔除一些無相關文獻后,最終選取有效文獻3167篇。以RefWorks的格式導出文獻,重新以download開頭命名,利用CiteSpace知識圖譜軟件處理和分析。由于檢索中涉及“黨的建設”的首篇文獻刊發(fā)于1992年,因此本文時間分段設定為1992年至2020年(Slice Length=1),參數選取(Selection Criteria)為Top50 per slice。
采用CiteSpace運算,得出我國關于黨的建設研究的作者時區(qū)共現(xiàn)圖,結果如圖1所示。對作者共現(xiàn)情況進行分析,可以清楚了解研究領域之間的合作情況及互引關系[4]。而作者的發(fā)文量和其研究水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關聯(lián)。分析發(fā)現(xiàn),有13名學者發(fā)文量高達5篇以上,其中齊衛(wèi)平以22篇發(fā)文量位居第一,韓強與張榮臣發(fā)表文獻數量都為13篇,并列第二名,周良書和劉紅凜都以11篇文獻數量位居第四。從圖1可以看出,圖譜中也存在突現(xiàn)點(Citation Burst)表明在該研究領域有影響力的有齊衛(wèi)平、韓強、張榮臣、周良書、劉紅凜、劉益飛、姚桓、王長江、張書林等人,他們可以被稱為國內黨的建設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圖1 作者時區(qū)共現(xiàn)圖
由圖1可見,除了姚桓與唐曉清、李根壽與胡伯項、張守華與萬澤剛有合作關系外,其余研究者皆是“孤軍奮戰(zhàn)”,表明我國黨的建設研究領域研究者之間的聯(lián)系較少,缺乏密切的合作,學術認可度低,缺少較強的研究團隊。因此,加強各學者之間的交流合作對促進學術研究進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發(fā)文機構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研究機構共現(xiàn)圖(如圖2),通過該圖我們能夠直觀看出知識圖譜在研究領域中應用的主要陣地。本文篩取發(fā)文總量排名前十的研究單位進行分析研究。由圖2可知,我國黨的建設研究發(fā)文量最多的機構為中共中央黨校,共發(fā)表文獻32篇,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分別以24篇和22篇的發(fā)文量緊隨其后,明顯高于其他機構。這三所機構為我國黨的建設研究領域的核心力量,在起著引領作用。此外,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在近幾年中也在積極進行黨的建設研究。其他機構的發(fā)文量相對平均,都在10篇左右。從合作關系看,除了少數機構存在合作外(如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大部分研究機構之間缺乏合作關系,普遍傾向于獨立發(fā)文,機構分布呈現(xiàn)明顯的離散狀態(tài),尚未形成完善的機構合作網絡,使得研究的質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
圖2 研究機構共現(xiàn)圖
通過關鍵詞可以對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中心內容進行精確的把控。利用CiteSpac進行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可以總體上了解研究領域內容的豐富程度以及更新發(fā)展概況[5]。
選擇關鍵詞共現(xiàn)對1992年至2020年4月黨的建設研究領域進行分析,按照關鍵詞頻次對結果進行由高到低排列。其中“黨的建設”頻次為2664次,緊隨其后的是“三大法寶”1237次,“三個代表”280次,“中國共產黨”227次,“思想體系”183次,“黨 組 織”167次,“科 學 化”138次,“全 面從嚴治黨”129次,“黨的領導”125次,“黨員”124次,“黨的基本路線”116次,“領導班子”107次,“執(zhí)政能力”97次,“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93次。表明研究內容呈現(xiàn)出多元化、多角度的特點。
本次關鍵詞共現(xiàn)分析所得的Modularity Q值=0.8407;Silhouette=0.5552,表明劃分結構具有顯著性,聚類分析信度較高。如圖3所示,以“黨的建設”作為主檢索詞,在聚類圖譜中節(jié)點大小是最大的,“三大法寶”、“黨的基本路線”、“執(zhí)政能力”“科學化”、“組織建設”等關鍵詞與黨的建設關系較為緊密。對關鍵詞的中心性分析可知,“三大法寶”的中心性最高為1.16,說明學者們非常關注,毛澤東“三大法寶”建黨理論為主題的研究,以及新形勢下“三大法寶”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皥?zhí)政能力”以0.64的中心性位列第二,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是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離不開的工作,同樣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其余關鍵詞,“黨組織”、“三個代表”、“黨的基本路線”、“黨的領導”、“習近平”中心性分別為0.49、0.34、0.24、0.23、0.23,說明它們在黨的建設領域研究中占主要地位。
圖3 關鍵詞聚類
觀察關鍵詞聚類圖譜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黨的建設研究可分為以下三大類:一是對黨的指導思想的研究,關鍵詞有“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等。二是對黨的建設的內容的研究,關鍵詞有“思想建設”、“組織建設”、“政治建設”、“作風建設”、“執(zhí)政能力”等。三是對黨的建設的基本要求的研究,關鍵詞有“黨的基本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科學化”、“創(chuàng)新”、“民主集中制”、“全面從嚴治黨”等。
從關鍵詞突現(xiàn)分析中可以判斷某個時期的熱點研究話題。為研究黨的建設,本文總結出20個突現(xiàn)詞(如圖4),其中“三個代表”的突現(xiàn)度最高,為128.3589?!叭鎻膰乐吸h”和“科學化”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從時間脈絡上看,1992—2004年這十二年來“黨組織”“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黨的基本路線”“三大法寶”“領導班子”“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黨的領導”“三個代表”為主要突現(xiàn)詞;2005-2014年“黨員”“科學發(fā)展觀”“高校”“創(chuàng)新”“科學化”為主要突現(xiàn)詞;2015-2020年“基層黨組織”“組織建設”“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為主要突現(xiàn)詞。從時間節(jié)點和關鍵詞突現(xiàn)度之間的聯(lián)系來看,我國黨的建設領域研究熱點與我國國情黨情變化相契合。
圖4 1992-2020年4月 前17個突現(xiàn)關鍵詞
從突現(xiàn)詞影響的周期來看,“中國共產黨”最長(11年),其次是“創(chuàng)新”(10年),“高?!?年,“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黨的基本路線”都為8年,其余多集中在6-7年。自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后,2015年關鍵詞“全面從嚴治黨”開始突現(xiàn),且強度高達72.7453。證明學者對“全面從嚴治黨”始終關心和重視,且研究成果十分豐富,“全面從嚴治黨”在當下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黨建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重點。
判斷一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變化情況可以通過發(fā)文量年趨勢圖進行表示。通過對趨勢圖的分析,能夠清晰判斷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并且能夠對發(fā)展趨勢做出精準預測[6]。截至2020年4月,以“黨的建設”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CNKI)核心期刊及CSSCI數據庫進行搜索,圖5為發(fā)文量年度趨勢圖。觀察發(fā)現(xiàn),首篇黨的建設文章發(fā)表于1992年,之后發(fā)文量波動較為明顯,但總體呈緩慢上升的趨勢。1992-2000年,發(fā)文量變化不明顯穩(wěn)定在250篇左右,2001年發(fā)文量迅速增加并突破500篇,之后的十幾年發(fā)文量在300-500篇波動。2016年之后發(fā)文量增幅明顯,于2018年達到最高值667篇,且預計2020年將會有750篇的發(fā)文量??傮w來說,“黨的建設”的主題的研究成果呈逐步上升趨勢,學術關注度逐年提升,依舊是學術界 重要的研究話題之一。
圖5 黨的建設發(fā)文量年度趨勢圖
通過時區(qū)圖(timezone),能夠判斷我國黨的建設研究的年度熱詞,有助于幫助學者評價研究的發(fā)展階段、預測研究的發(fā)展趨勢[7]。運行CiteSpace,提取所有關于黨的建設的關鍵詞,按照時間節(jié)點,由遠及近排列分析,結果如圖6所示。
圖6 關鍵詞時間區(qū)域圖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也不斷完善。從區(qū)域圖中可以看出,1992年至今,我國“黨的建設”學術研究也在不斷與時俱進,并與我國國情、黨情相結合,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可將其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992年至2002年為黨的建設的探索期,這一階段鄧小平提出“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同時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黨建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探索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黨建的途徑。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黨的建設的總目標和總任務,將黨的建設提到新的偉大工程的高度。黨的十五大對黨的建設的總目標和總任務作了進一步的概括。學者們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闡述黨建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
2003年至2012年為黨的建設的發(fā)展期。黨的十七大要求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強調了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的重要性;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這個重大命題和重大任務。這一階段學者們深入貫徹科學發(fā)展觀,就新形勢下如何提升黨建科學化水平做了充分的研究。
2013年至今為黨的建設的新時期,這一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歷史性成就[8]。學者們對“全面從嚴治黨”研究十分重視,該關鍵詞頻高達129次。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黨的建設布局提出了新要求[9],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學者們就新時代如何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黨的建設理論研究日益深化,體系建設快速發(fā)展,研究隊伍和機構日漸龐大。許多學者對黨的建設的具體含義、基本要求、發(fā)展歷程、改進方式等進行了比較充分的研究。黨的建設這一話題始終是學術界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F(xiàn)將我國黨的建設研究的熱點進行總結。
第一,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主題的研究。全面從嚴治黨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做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是在從嚴治黨的基礎上對于新時代黨建問題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目前學術界對于全面從嚴治黨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研究熱點突出,二是研究內容廣泛,三是研究視角多樣化。李全喜以國內研究成果為依據,分別從科學內涵、深層根源、時代價值、價值取向、內在邏輯、基本特征、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路徑八個方面對全面從嚴治黨進行梳理和總結[10]。作者認為學界對于“全面從嚴治黨”研究的學術成果十分豐碩,然而存在偏重定性分析、側重宏觀思考的問題,缺乏相應的定性研究。盧成觀[11]認為目前“全面從嚴治黨”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觀層面,對如何具體落實的微觀路徑研究較少,并從研究內容、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給出了相關建議。
第二,以政治建設為主題的相關研究。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十九大以來,學術界對黨的政治建設研究愈發(fā)熱烈,學術成果也愈發(fā)豐碩,學者們主要從政治建設的主要內涵,歷史發(fā)展進程,重大時代意義和思路對策等方面進行探討。朱孟光分別從黨的政治建設的概念內涵、黨的領導核心與黨的政治建設思想、黨的政治建設歷程與基本經驗、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義、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原則和基本途徑五個方面對改革開放以來我黨的政治建設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評價[12]。熊秋良[13]、梁曉宇[14]等人總結并梳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對十九大以來黨的政治建設進行研究述評,總結了目前研究的特點,也指出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助于學者把握黨建的發(fā)展規(guī)律,推動黨建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第三,以思想建設為主題的相關研究。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不僅關乎自身執(zhí)政地位的鞏固,更是不忘初心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牢固根基[15]。學者們多從歷史地位、重要性、經驗啟示、對策等方面進行研究討論。李金哲將黨的思想建設的歷程分為四個階段:在解放思想中恢復發(fā)展階段、在與時俱進中改革創(chuàng)新階段、在求真務實中深化完善階段、在系統(tǒng)謀劃中全方位提升階段,并總結了思想建設的進程及啟示[16]。白云結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就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進行論述,對目前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從理論與現(xiàn)實的角度思考和解決中國在新時代如何加強黨的思想建設[17]。
第四,以執(zhí)政能力建設為主題的相關研究。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是新時代黨建的著力點。學者們多從執(zhí)政能力的概念、內涵、問題及解決對策等方面進行研究。丁俊萍分別從歷史考察和啟示、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定義和科學內涵、理論建設與實現(xiàn)途徑、制約因素與成效評價五個方面對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進行深刻的評析,有助于對該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深入[18]。何淼闡述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現(xiàn)實意義,總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基本路徑[19]。
第五,以黨的建設科學化為主題的相關研究。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這一重大課題和任務,學術界就此課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從背景、內涵特征、必要性及歷史意義、制約因素及對策等方面對黨的建設科學化進行討論。羅會德對學術界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從基本內涵、目的意義、歷史經驗、對策路徑、評價體系等方面對黨建科學化水平進行細致深入的討論,總結目前研究上存在的一些不足,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20]。
綜上所述,黨的建設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主題之一。從1992年至今,我國黨的建設研究呈穩(wěn)步發(fā)展趨勢,研究內容豐富、層次深刻、角度多樣化。研究集中在全面從嚴治黨、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執(zhí)政能力建設、黨的建設科學化這五大熱點主題上。然而我國黨的建設研究依然存在許多不足,比如大部分學者產出較少,系統(tǒng)性的實證研究較少,學者之間缺乏相應的交流;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高校、黨校、科研院所,但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夠密切。
因此,在未來的黨的建設領域研究過程中,應重視學者之間的交流,加強機構之間的合作,完善與我國國情、黨情相契合的黨的建設的實證開拓。我國學者要更加準確、更加全面地調研,促進我國黨的建設理論研究向更深層次進步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