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帝國;行省;免役士兵
羅馬帝國治域遼闊,各行省政府所承擔的管理工作極為繁復,如文書的上呈與下達、社會秩序的維持、經濟活動的管理和監(jiān)督、各類糾紛的調解等。在眾多維持行省政府運轉的人員中,免役士兵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類。
免役士兵拉丁語寫作“beneficiarii”,1字面意思是“受恩惠之人”,最初是對羅馬軍隊中一類士兵的稱呼。他們協(xié)助軍隊統(tǒng)帥處理文書、通信、錢糧薄記等軍務,被統(tǒng)帥授予免除軍事訓練和勞役的恩惠,位列高級士兵等級。2奧古斯都建立元首制后,在相對和平的環(huán)境下,隨著軍團參與行省管理趨勢的發(fā)展,加之行省政府面對逐漸增多的管理事務,一些行省的總督開始從軍團中抽調免役士兵作為私人助手,協(xié)助其處理日常政務。后來,羅馬元首逐漸將這種做法推廣至全部行省,目的是使免役士兵從行省總督私人助手向常任的辦事人員轉變,并在行省管理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的發(fā)展過程,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出行省政府的人事結構和職能變化。本文在梳理相關銘文的基礎上擬對免役士兵的出現(xiàn)、遴選及其職能進行較全面的考查,希望能促進對行省管理體制、中央與行省關系等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元首制建立之初的行省政府承襲共和國遺緒,人事結構和職能相對簡單。隨著行省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行省管理任務日益繁復,客觀上要求行省政府對原有的人事結構進行改革。于是,行省總督借鑒軍團參與行省管理積累的經驗,從中抽調一部分免役士兵,協(xié)助自己處理行省日常政務以及管理經濟社會事務。這種做法得到元首的支持和推廣,至公元2世紀,在元首逐漸加強對行省管理的背景下,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見于全部行省,成為行省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
奧古斯都(Augustus,前27—14年在位)建立元首制后,鑒于遼闊的治域以及實現(xiàn)行省的和平過渡等需要,保留了共和時期行省總督負責制。他任命行省總督代其行使管理行省的最高大權,行省總督在所轄行省內享有最高的軍事和民政權力。1克勞狄烏斯(Claudius,41—54年在位)時期的下日耳曼行省總督科爾布羅(Gneaus Domitius Corbulo,盛年在1世紀中葉)在頒布的法令中強調:“我經??紤]如何維護城市公義,因為這是我司法權所在。凡請求神圣的元首裁斷之事,須先交我審理。”2一如共和時期,行省總督依托私人庇護關系組建行省政府。行省總督赴任前,可自行安排人事,各類人員分為官方隨員和私人助手兩類,數(shù)量較為精簡。官方隨員主要包括儀仗人員(lictor)和差役(viator)以及仆從等。行省總督的私人助手是行省政府的骨干,協(xié)助其處理行省日常政事和私人事務,由行省總督在親朋、門客、依附民、奴隸和獲釋奴中自行選擇。具體包括被稱為行省總督“朋友”(amicius)的幕僚;作為行省總督門客并希望在行省積累政治軍事資歷的青年貴族;由奴隸、獲釋奴等擔任的辦事人員。3
共和時期,行省總督的職權是偏軍事的,元首制建立后,在相對和平的環(huán)境下,逐漸側重內政管理,其中又以社會經濟領域為重。公元68年埃及總督提比略·尤里烏斯·亞歷山大(Tiberius Julius Alexander,盛年在1世紀中后期)頒布的一項法令中強調:“我采取各種措施,維持亞歷山大城之繁榮及其自奧古斯都以來所享有之權益”;“我并不是不關注你們強調的保證埃及持續(xù)繁榮的事實,我已竭盡所能地糾正弊病”。該法令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行省管理中的土地測量、稅收評估與普查、契約、農業(yè)產區(qū)規(guī)劃、元首地產經營、農民利益、抵押與債權、城市發(fā)展、婚禮嫁妝、懲處告密者、糾正下級官員濫用職權等。4據(jù)其他史料記載,這些工作僅是行省總督職責的一部分。其他還有:救助災民、受理民眾訴狀、制定與頒行行省法律、協(xié)調城市關系、核查城市財政收支、管理各類檔案等。5面對新的形勢和繁雜的管理工作,以往精簡的行省政府有必要擴容,更有必要吸納具有一定管理經驗和了解行省情況之人。
在適應這一需求上,軍團參與行省管理趨勢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為行省政府提供了可用之人。自奧古斯都確立不再擴張的邊疆政策以來,軍團逐漸固定駐扎在各自防區(qū),與行省社會經濟的接觸日益密切,開始以各種形式參與到行省管理之中。例如,奧古斯都時期,第十軍團分遣隊士兵在軍團長指揮下于馬其頓行?。∕acedonia)架設橋梁;公元75年,第十四弗拉維軍團派出士兵于敘利亞行?。⊿yria)的安提科城(Antioch)開鑿運河;1公元1世紀一則銘文記載軍團佐將(optio)率施工人員修建城市建筑;2還有軍團的軍官或士兵受行省總督委派協(xié)助地方進行人口和土地普查。3軍團士兵還在重要的交通路段、城市執(zhí)勤,維護當?shù)氐纳鐣刃蚝偷缆方煌ò踩?,追擊逃犯等?軍團與行省的接觸使軍團士兵積累了行省管理經驗,加深了對行省管理制度和政策的認知。其中,免役士兵在從事軍團錢糧、通信、文書等工作上有比較豐富的經驗,熟悉相關制度,而且在為軍團辦事的過程中與行省政府和社會多有接觸,這是他們得以被行省總督安排行省管理工作的優(yōu)勢。
據(jù)現(xiàn)有史料,最早有關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的記載見于卡里古拉(Caligula,37—41年在位)時期。非洲行省總督從駐扎于此的第三奧古斯都軍團中抽調一部分免役士兵,指派其從事行省管理工作。5后來,這種做法又見于其他行省。例如在尼祿(Nero,54—68年在位)統(tǒng)治時期,不列顛行省第二十軍團的一位免役士兵曾作為該行省總督的助手;6公元70年代,第四馬其頓軍團的一位免役士兵作為盧格杜尼西斯行?。↙ugdunensis)總督泰提尼烏斯·塞里努斯(Tettienius Serenius,盛年在1世紀后期)的助手;7公元80年代,第三奧古斯都軍團免役士兵塞克斯圖·蘇爾庇西烏斯(Sextus Sulpicius,盛年在1世紀后期)作為非洲行省總督助手。8同期同類銘文在莫西亞行?。∕oesia)、9達爾馬提亞行?。―almatia)也有發(fā)現(xiàn)。10據(jù)現(xiàn)有史料,公元1世紀,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主要見于擁有軍團駐扎的行省,在行省類型上并不受元老院行省和元首行省的限制,總體上呈現(xiàn)出推廣的態(tài)勢。
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根本原因是元首領導下中央政府的推動。在羅馬帝國權力架構中,“元首是國家的象征,是國家權力的中心”。11奧古斯都為清除共和末葉政制鼎革之際行省管理的積弊,促進地中海世界的統(tǒng)一,改革了行省管理體制。公元前27年,他將行省劃分為元首行省和元老院行省,元首行省多位于邊疆地區(qū),有軍隊駐防;元老院行省多位于局勢和平的內地。元首在元首行省擁有最高大權(imperium);元老院行省繼續(xù)沿用共和國傳統(tǒng),由元老院通過抽簽委派行省總督管理。公元前23年,奧古斯都又獲得“高于所有行省總督的最高大權”(imperium maius),這一權力終生持有,元首可藉此干預元老院行省管理,其決策和法令適用于所有行省。故而,元老院行省和元首行省的劃分,實際上仍是元首的一統(tǒng)天下。12奧古斯都在改造舊制度的基礎上所制定的行省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后因時局的變化也在不斷完善。
及至公元2世紀,行省社會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行省與羅馬的一體化趨勢增強,1如何進一步推進行省社會經濟建設、總結經驗與解決新出現(xiàn)的問題成為行省管理的主要任務。對此,該時期元首對元首行省和元老院行省的管理、行省管理體制的完善、社會經濟的管理和監(jiān)督以及邊疆防御體系的建設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的核心是元首致力于對行省進行統(tǒng)籌管理和深化管理。尤其在圖拉真(Trajan,98年—117年在位)統(tǒng)治時期,作為在行省出生且長期活躍在行省的元首,更為關注行省管理,所推行的改革中包括調整部分行省類型,加強對元老院行省的干預,發(fā)展道路交通體系,整飭城市財政秩序等。2元首管理行省力度的加強,促使行省政府繼續(xù)充實辦事人員、加強管理能力建設,以便承擔日益增加的行省管理任務。
自圖拉真時代開始,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進入一個全面發(fā)展的時期。圖拉真在諾里庫姆行?。∟oricum)、下日耳曼行?。℅ermania Inferior)、達西亞行?。―acia)、上潘諾尼亞行?。≒annonia Superior)、下潘諾尼亞行?。≒annonia Inferior)、敘利亞行省的道路沿線設置警衛(wèi)哨所(statio),派免役士兵執(zhí)勤,維護道路交通安全、監(jiān)督軍用物資轉運等。3通過在行省設置警衛(wèi)哨所,圖拉真將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的做法從內地行省推廣至萊茵河—多瑙河沿線的邊疆行省,而且使免役士兵在分布上從行省首府擴大到行省重要城市和交通要地,相應地,免役士兵職權亦從協(xié)助行省總督處理行省政府日常政務,擴展到監(jiān)督行省社會經濟建設、物資轉運,負責邊疆與內地的信息溝通等領域,這既適應了行省管理的新需求,更為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圖拉真的建設思路得到了哈德良(Hadrian)以及后來元首的繼承和發(fā)展,及至公元2世紀中葉,該時期各行省有關免役士兵的銘文表明,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的做法在所有行省全面推廣。
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的出現(xiàn)和全面推廣,為傳統(tǒng)的行省政府注入了新的因素,成為行省管理體制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奧古斯都建立元首制后,其追求和平與秩序的總目標決定了行省管理體制仍有必要沿襲舊制,這有助于避免新制度建立過程中出現(xiàn)動蕩,保障行省管理的平穩(wěn)過渡。所以,行省總督仍由元老等級的卸任執(zhí)政官、大法官出任;行省政府的構成人員及組織形式尚未發(fā)生顯著變化。當行省穩(wěn)定后,民政管理和組織社會經濟生活作為主要的任務,逐漸取代了以往的征服與平定活動,這就要求行省政府適應行省管理形勢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在人事和職能等方面做出一定調整。更重要的是,元首制下元首一人之治的本質,為行省政府的發(fā)展提供了根本動力,因為只有建設一個有別于傳統(tǒng)的、適應行省管理需要的行省政府,才能為元首制對地中海世界的統(tǒng)治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所以,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模式的出現(xiàn)和全面推廣,是元首力求革新傳統(tǒng)的行省政府的基本政策的體現(xiàn),隨著這一政策的推進以及相關經驗的積累,行省政府的免役士兵在選用和任職上逐漸制度化,并被賦予更多的職權。
免役士兵的遴選和任職由元首統(tǒng)一籌劃,由行省政府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安排。元首基于免役士兵參與行省管理積累的實踐經驗,針對免役士兵的選用確立了普遍性的原則,重點是逐漸使免役士兵與行省總督從私人庇護關系向行政隸屬關系轉變,進而革新行省政府人事管理制度;行省政府可自主遴選免役士兵,決定具體數(shù)量、任期、升轉等事宜。
免役士兵的遴選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從行省軍團的免役士兵中遴選。通過統(tǒng)計有關銘文中記錄的免役士兵入職行省政府之前所在軍團的番號,并結合行省駐軍分布,具體可分為3種情況。一是在擁有一支軍團駐扎的行省中遴選。例如,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61年—113年)任比泰尼亞(Bithynia)行省總督期間,從該行省軍團中選派10名免役士兵協(xié)助稅收監(jiān)察使工作;1駐扎諾里庫姆行省的第二意大利軍團有多名免役士兵被該行省政府調派至塞萊西亞(Celeia)等警衛(wèi)哨所執(zhí)勤。2二是在擁有多支軍團駐扎的行省,每支軍團皆有一定數(shù)量的免役士兵被選入行省政府。例如,在擁有3支軍團駐扎的上日耳曼行省,公元2世紀中葉的銘文記錄了奧古斯都第八軍團和第二十二初創(chuàng)軍團的免役士兵在行省政府任職。3三是沒有軍團駐扎的行省,一般從鄰近行省駐軍中調派。例如,一位在加拉提亞行?。℅alatia)政府供職的免役士兵,隸屬于駐防在附近的卡帕多西亞行?。–appadocia)的第十二軍團;4小亞行省政府的一位免役士兵來自駐扎在上莫西亞行省的第四弗拉維軍團。
二、在資質上,需具有一定文化的羅馬公民。羅馬公民權有助于免役士兵以管理者身份,代表行省政府處理相關事務以及與行省居民接觸。據(jù)銘文所記免役士兵的出生地、家世、姓氏、親族等相關信息可知,行省政府中供職的免役士兵皆有羅馬公民權。例如,公元2世紀,先后有多位出生于意大利的免役士兵在諾里庫姆行省的一個警衛(wèi)哨所執(zhí)勤;6還有免役士兵出生于行省中的羅馬殖民城等或是享有羅馬公民權的市鎮(zhèn)等。免役士兵在行省政府中從事的工作主要是處理日常文書、管理行省社會經濟事務等,這些工作應要求他們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且,免役士兵在供職于行省政府之前,已有在軍團服役的經歷,故而對行省情況、行省管理政策等有一定的了解。
三、在人數(shù)上,各行省政府的免役士兵數(shù)量總體上呈增長趨勢。以下莫西亞行省為例,公元134年一則記錄該行省政府人事構成的銘文中,列出11名免役士兵;7到公元3世紀初,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下莫西亞行省警衛(wèi)哨所數(shù)量有20處以上,而根據(jù)相關銘文提供的信息來看,當時每個警衛(wèi)哨所有2名左右免役士兵執(zhí)勤。8就各個行省的情況來看,免役士兵的具體人數(shù)或有不同,應是根據(jù)行省的政治軍事地位及管理需要等情況而定。例如,馬可·奧略留(Marcus Aurelius,161年—180年在位)時期一則銘文記載努米底亞行?。∟umidia)的30名免役士兵;9同時期另一則銘文記載下潘諾尼亞行省的60名免役士兵,10一則銘文記載拜提卡(Baetica)行省的27名免役士兵。11努米底亞行省、拜提卡行省地處內地,長期以來局勢較為穩(wěn)定,各擁有1支軍團;下潘諾尼亞行省、不列顛行省地處邊疆,政治軍事地位重要,分別駐扎2支軍團和3支軍團,特別是下潘諾尼亞行省,一直是邊防要地,且多位元首曾在此長期駐蹕。
免役士兵的任職形式經歷了一個從行省總督私人助手向行省政府常任的辦事人員轉變的過程。他們最初以行省總督私人助手的身份任職,與行省總督結成私人庇護關系。這種關系直接表現(xiàn)在他們的稱號上,一般是以“beneficiarii+行省總督姓名+行省總督稱號”方式表述。例如,公元79年一篇銘文所記之盧格杜尼西斯行省政府的免役士兵稱號是:“行省總督特提尼烏斯·塞里尼烏斯之免役士兵”(beneficiarii Tettienius Serenius legati Augusti propraetore)。1免役士兵與行省總督的私人庇護關系,實際上是共和時期恩主(patronus)與門客(clientela)關系的延續(xù),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意味著免役士兵對行省總督的忠誠和行省總督對他們的控制,然而對中央政府而言,可能是一種離心的力量。而且,隨著行省管理的日益深入,建立一個具有組織和管理行省社會經濟活動、維持秩序穩(wěn)定的官僚化的行省政府十分必要。因此,元首開始去除行省政府人事管理上的私屬性,建立官僚化的人事管理制度。
關于免役士兵從行省總督私人助手向行省政府辦事人員的轉變,據(jù)相關銘文提供的信息,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它始于公元2世紀中葉,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各行省中完成的時間有所不同,其重要標志是免役士兵稱號的統(tǒng)一化。據(jù)銘文,公元150年前后,帝國西部的一些行省以及萊茵河—多瑙河沿線多個行省中的免役士兵率先統(tǒng)一采用“beneficiarii consularis”稱號,2在公元180年至公元190年期間,各行省政府中的免役士兵統(tǒng)一采用“beneficiarii consularis”稱號。其中,拉丁語“consularis”的意思是“執(zhí)政官的”,最初僅用于稱呼由卸任執(zhí)政官擔任的行省總督,后來,由卸任大法官擔任的行省總督也可享有“consularis”稱號。免役士兵稱號的統(tǒng)一化反映了元首逐漸加強對各行省統(tǒng)一管理、消除制度實施中差異性的過程。3同時表明,免役士兵與行省總督從私人庇護關系轉變?yōu)樾姓`屬關系,這就從制度上明確了免役士兵作為行省政府辦事人員的身份。
免役士兵在任期上實行常任制。據(jù)公元2世紀中葉以后免役士兵的墓志銘所記,大部分免役士兵在被選入行省政府后,任期較長,并不隨行省總督的離職而離任。4例如,公元150年前后的一則墓志銘顯示,來自第一輔助軍團的一位免役士兵在上潘諾尼亞行省政府任職直至退役。5以上類似情況亦見于其他行省。在警衛(wèi)哨所中執(zhí)勤的免役士兵實行輪換制,每批人員執(zhí)勤時間在各行省或有不同,少則半年,多則2年,執(zhí)勤結束后回到行省首府等待重新分派,亦有免役士兵多次在同一個警衛(wèi)哨所執(zhí)勤。6警衛(wèi)哨所執(zhí)勤的免役士兵,每年例行為元首和羅馬神明奉獻祭壇,祭壇上的題刻主要記載其姓名、執(zhí)勤地點、年月,大多不具體記載執(zhí)勤的內容。這可能也有考勤的意思,也就是說,免役士兵在特定時間或出于考勤的目的為元首和神明奉獻祭壇。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們在任職期間可能形成了一定的考勤制度。
免役士兵在任期內的薪金待遇參照軍團中高級士兵,是普通士兵的1.5倍。至于具體數(shù)額,多米提安(Domitian,81—96年在位)至塞普提姆斯·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193—211年在位)時期,保持在每年450狄納里烏斯(denarii),塞普提姆斯·塞維魯以來,為900狄納里烏斯或更多。7免役士兵的遷轉主要有3種情形。一是在行省政府內部遷轉。包括由低級崗位遷升高級崗位,或在同級崗位遷轉。例如,有免役士兵調動至行省政府中從事警務和其他勤務工作的密探士兵(speculatores)崗位、被提升為行省政府的記錄員(commentarii)崗位、1人事長(cornicularii)崗位等。2二是回到軍團。包括調任其他高級士兵崗位、被提升為百夫長等;三是在基層組織。免役士兵退役后,因具有行省管理經驗和相關資歷,可進入地方議會或作為基層組織管理者。例如,一位免役士兵在退役后成為達西亞行省阿普魯姆城(Apulum)議事會的成員。
免役士兵的遴選和任職揭示了行省政府人事制度發(fā)展的一般趨勢。在用人上,免役士兵具有羅馬公民身份、了解行省情況、掌握語言文化和行政管理能力等優(yōu)勢,適應了行省管理事務日益繁復和專業(yè)化的需要。總體上來看,在行省政府中,包括免役士兵在內的軍團士兵逐漸取代行省總督的奴隸和獲釋奴,成為行省政府辦事人員中的骨干,而且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4這表明軍團士兵在行省管理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事管理上,行省政府最初沿用傳統(tǒng)的貴族與門客的私人庇護關系,各類辦事人員很大程度上仍是行省總督的私人助手,公私劃分并不是很清楚。后來,元首從制度上明確了免役士兵等行省政府辦事人員的遴選和任職辦法,尤其是促使其從行省總督私人助手向常任的辦事人員轉變。行省政府人事制度的逐漸完備,為免役士兵從事行省管理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
行省政府的運轉,須依靠各類辦事人員方能完成。免役士兵在行省政府的辦事人員中不僅占據(jù)較大比重,而且職權范圍覆蓋行省管理的諸多領域,在不同時期、不同行省又有所側重。大體而言,免役士兵的職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協(xié)助行省總督處理行省政府日常政務。免役士兵從事文書工作,包括為行省總督撰寫文書信函、管理民事和司法檔案等。5考古挖掘在埃及行省的尼卡城(Nika)發(fā)現(xiàn)一方墓碑,墓主人曾是行省政府的免役士兵,墓碑浮雕雕刻有墓主人手執(zhí)文書和筆的形象;6達爾馬提亞行省首府薩隆那(Solona)發(fā)現(xiàn)的免役士兵墓碑上亦有類似浮雕。7免役士兵還承擔行省政府通信工作,維持行省總督與元首、軍隊、地方組織信息交流的順暢。行省與中央、行省與地方組織的信息交流是羅馬帝國中央與地方政務運行的重要內容,事關國家政權運作和政策的上通下達,通信人員是實現(xiàn)各級政權建立有效聯(lián)系的關節(jié)。據(jù)記載,下日耳曼行省總督派免役士兵將涅爾瓦(Nerva,96—98年在位)逝世的消息報告給圖拉真;8免役士兵傳遞行省總督與基層組織、民眾間往來的書信,或受行省總督差遣向元首匯報信息等;還有一些免役士兵或作為行省的代表常駐羅馬,以便行省總督能及時獲知元首的指示或意見。二是維護行省社會秩序。行省的穩(wěn)定是行省政府的重要任務。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行省總督務必維護行省和平與安全。這個目標不難達到,只要他能采取細致的措施使行省不受不法之人侵擾并將他們搜查出來。他應當緝捕瀆神犯、綁匪和小偷,并對他們酌情量刑,他還應當鎮(zhèn)壓那些窩藏罪犯之人,若是沒有包庇,罪犯便無處可藏”。1行省總督維護社會秩序的方式主要包括以巡察形式審理各地案件、解決糾紛;派遣軍團士兵戡亂、打擊犯罪等。隨著各個行省相繼設置警衛(wèi)哨所,行省政府在一些重要地區(qū)建立了常態(tài)化的社會秩序監(jiān)控措施。警衛(wèi)哨所中執(zhí)勤的免役士兵,具有監(jiān)督道路沿線社會動態(tài)、協(xié)助地方組織查處各類案件、保護民眾出行、調節(jié)民間糾紛、搜捕和押解嫌疑人、受理民眾訴狀等職權。2據(jù)記載,埃及行省一名婦女向在奧克西林庫斯(Oxyrhynchus)執(zhí)行公務的免役士兵遞交訴狀,她在訴狀中陳述:丈夫被一名船員拘禁,她在尋找丈夫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名船員身著丈夫的衣服,并請求:“作為此事見證人,我覺得有必要遞交訴狀,懇請您處罰這名船員。
免役士兵還負責管理行省的商貿、賦稅征收等經濟事務。他們依托設置在商路上的警衛(wèi)哨所管理商貿活動。內陸地區(qū)的小亞行省、納爾波尼西斯行?。∟arbonesis)、西里西亞行省、馬其頓行省、阿卡亞行?。ˋchaea)、呂西亞—潘菲利亞行?。↙ycia-Pamphylia)、努米底亞行省、毛里塔尼亞行省(Mauretania)、非洲行省以及埃及行省等行省的警衛(wèi)哨所一般設置在羅馬化程度較發(fā)達的殖民城市、自治城市、重要商路交匯處。例如在非洲行省,迦太基城南60英里處的城市蘇布爾波·麥烏斯(Thuburbo Maius)設有一處警衛(wèi)哨所,該城系奧古斯都在公元前27年建立的羅馬退役士兵殖民地,后成為北非貿易商路的中轉站,在哈德良時代成為自治城市;另一處警衛(wèi)哨所位于瑪禱魯斯(Madaurus),該城同樣源于退役士兵殖民地,公元1世紀末發(fā)展為非洲行省一座較大城市,商業(yè)貿易發(fā)達。埃及行省中的警衛(wèi)哨所主要分布在連接亞歷山大城等主要城市的道路沿線及其東部通往敘利亞、兩河流域的商路上。4這些警衛(wèi)哨所中執(zhí)勤的免役士兵主要承擔向往來商旅征收賦稅、監(jiān)管商品運輸、協(xié)調商業(yè)糾紛等工作。
還有一些免役士兵協(xié)助稅收監(jiān)察使監(jiān)督行省稅收征繳、軍糧轉運、礦藏開采等工作。小普林尼任比泰尼亞行省總督期間,曾遵照圖拉真指示,從行省政府中為稅收監(jiān)察使撥派10名免役士兵;6在諾里庫姆行省、納爾波尼西斯行省、塔拉戈西班牙行?。═arraconesis)、下潘諾尼亞行省、上日耳曼行省、下日耳曼行省、上潘諾尼亞行省、上莫西亞行省、達西亞行省等出土過免役士兵作為稅收監(jiān)察使助手的銘文。7羅馬帝國礦藏資源所有權歸屬元首,稅收監(jiān)察使在元首的授權下制定礦藏開采規(guī)劃、監(jiān)督承包商開采活動,向元首匯報開采情況和轉運租稅。8在達爾馬提亞行省銀礦、達西亞行省金礦、上莫西亞行省金礦以及下莫西亞行省銀礦等遺址發(fā)現(xiàn)銘文記載有免役士兵執(zhí)勤的信息。9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免役士兵作為稅收監(jiān)察使的助手,反映了行省政府與稅收監(jiān)察使在行省管理中互相協(xié)作,二者共同致力于加強對行省經濟社會的監(jiān)督和管理。
最后,維系邊疆的信息溝通和人員物資的往來也是免役士兵的要務之一。在馬可·奧略留時期,邊疆危機始現(xiàn),為應對邊疆的防御,一些行省政府中的免役士兵職權開始發(fā)生變化。馬可·奧略留等元首在萊茵河、多瑙河邊疆地區(qū)諸行省增設警衛(wèi)哨所。這些警衛(wèi)哨所主要分布在邊疆地區(qū)交通樞紐、行省首府、重要城市、軍團駐地附近的道路沿線。例如,下潘諾尼亞行省警衛(wèi)哨所設置在臨近邊境線的城市條托堡(Teutoburg)、因特里薩(Interisa)、希爾米努姆(Sirmium)、穆爾薩(Mursa)以及索毗奈(Sopianae)等地。有學者認為,邊疆地區(qū)行省的警衛(wèi)哨所是情報搜集設施,在此執(zhí)勤的免役士兵負責搜集邊境地區(qū)的情報。1從羅馬帝國邊防設施部署情況看,邊境沿線是山川河流構成的天然屏障以及一系列人工防御工事。2人工防御工事包括由石料或木材構筑的邊墻、堡壘、瞭望設施等,多由輔軍(Ala)士兵守衛(wèi)。這些防御工事拱衛(wèi)邊境安全,駐守的士兵實時監(jiān)控邊境動態(tài)。更重要的是,軍團中有專門搜集情報的密探士兵和偵察兵(explorater),他們人數(shù)較多,且長期活躍在邊境地區(qū)甚至深入敵后。3相對而言,警衛(wèi)哨所位于邊防體系之內,在此執(zhí)勤的免役士兵任期內基本上常駐警衛(wèi)哨所。由此推測,邊疆地區(qū)警衛(wèi)哨所的作用在于將軍團駐地、防御要塞、行省首府、邊境線的防御工事有效連接起來,形成一張覆蓋邊疆和行省的防御網絡,它們是這一防御網絡的重要節(jié)點,執(zhí)勤的免役士兵的主要工作應是服務于邊疆防御和行省管理,諸如確保軍用物資及時輸送、維系各類情報信息交流的順暢、協(xié)助公務人員出行等。
行省政府日常政務的處理、經濟社會生活的管理和監(jiān)督、各類信息和物資的流通等,雖然繁雜瑣碎,但這些工作卻是行省管理的常態(tài),維系著羅馬帝國政治的運轉及其存續(xù)的物質基礎。免役士兵作為落實這些工作的重要人員,他們的職權涉及到行省管理的多個領域。由于他們較為熟悉行省社會經濟情況,尤其是依托設置在各地的警衛(wèi)哨所,在一些重要的地區(qū)可進行相對常態(tài)化的監(jiān)督,彌補了行省總督巡察在持續(xù)性和覆蓋面上的缺失。馬可·奧略留執(zhí)政以來,由于國內外形勢的巨變,免役士兵的職權側重于服務邊疆安全和元首對國家經濟的控制。他們在組織物資轉運,保障戰(zhàn)爭后勤供應,維系元首與行省總督、軍團統(tǒng)帥、后方供給之間的信息溝通等方面發(fā)揮著紐帶作用。當然,隨著軍團士兵在行省政府中的比重增加,其行省管理職權日益廣泛而重要,致使軍隊和國家管理的關系更加密切,這從長遠來看容易造成軍政不分的弊病,不利于元首對軍隊的駕馭,也是構成公元3世紀軍隊擅權、官兵貪腐墮落的原因之一。
一般認為,相對于羅馬帝國遼闊的治域和人數(shù)龐大的屬民,行省中設置的職官數(shù)量較少,行省管理任務主要由城市議事會、村落負責人等承擔。4誠然,元老等級出任的行省總督以及騎士等級出任的稅收監(jiān)察使及各類代理人長期以來構成了行省的主要職官,城市和村落在征收賦稅和地方管理等方面亦發(fā)揮重要作用。但這并不表明羅馬帝國將行政負擔完全轉嫁或是依賴城市和村落,而不重視行省政府建設。相反,羅馬帝國對行省的管理既依托行省總督等職官,更有賴于以職官為核心的政府系統(tǒng)。行省政府人事和職能的不斷完善,是行省管理的客觀需要,而推動這一趨勢的重要動力則是中央政府通過持續(xù)構建行省管理制度體系和政府系統(tǒng)來保障和促進國家的和平與發(fā)展,目的是應對新的形勢和危機。這表明,羅馬帝國擯棄共和國時期征服和建立霸權的國家發(fā)展思路,將視野投射到其治下的整個地中海世界,通過不斷完善國家的制度體系和政府系統(tǒng)來組織對不同地區(qū)、不同行省、不同民族的管理。
行省政府人事制度和職權的完善,保障了行省管理的有效開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和地中海世界的一體化,也使行省的地位日顯重要。行省稅收是帝國財政的主要來源,土地墾殖面積和人口的增加促進了直接稅的增幅,商業(yè)活動的發(fā)展使間接稅成為新的稅收增長點;行省出身的騎士等級成為中央和地方官僚體系的主要來源,開始取代羅馬和意大利的傳統(tǒng)貴族,1“越來越多的意大利以外的上層階級參與了帝國事務的管理,成為帝國的統(tǒng)治階層”;2軍團與國家政治的關系更為密切,軍團軍官和士兵參與行省管理,尤其是為行省政府提供了數(shù)量眾多的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者和辦事人員。行省地位的變化也給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帶來挑戰(zhàn),特別是在公元3世紀,隨著羅馬帝國邊疆危機的日益加劇,中央政府開始面臨如何控御行省的嚴峻問題。在抵御外敵入侵的戰(zhàn)爭中,以行省總督、軍團長為首的行省勢力,依靠掌握的軍隊和經濟資源,往往借對外戰(zhàn)爭或國內政治動亂之機,推翻現(xiàn)任元首的統(tǒng)治,而后自立。3然而,對于任何一位謀求建立全國性統(tǒng)治的元首而言,又不得不面對來自其他覬覦者的威脅。
塞普提姆斯·塞維魯以來的元首一方面通過親自領導軍隊進行反擊外敵的戰(zhàn)爭、長期在行省駐蹕、委任共治者等方式,希望加強中央政府對行省軍隊、政治和經濟社會的控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托行省的資源、政府系統(tǒng)、軍事力量來抵御外敵入侵和維護統(tǒng)治,這反而使行省獲得了更多的權力。行省總督、軍團長在元首統(tǒng)治上的作用更為重要,亦被委任為共治者或統(tǒng)御多個軍團;行省政府在征收賦稅、管理社會經濟生活等方面的職能更為廣泛;軍團士兵在從事行省管理工作上,普遍存在著濫用職權、中飽私囊的現(xiàn)象,4不利于元首加強對軍隊的駕馭。種種困境表明,元首制已經無法解決中央政府權力衰落的問題。為此,公元284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284—305年在位)在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后,吸取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取消元首制,建立君主制,致力于加強中央官僚體系建設,削弱行省的軍事和政治權力。整個帝國被分為12個行政區(qū),每個行政區(qū)下轄若干行省,行省總督民事權力和軍事權力由兩位長官分別執(zhí)掌,行省政府中軍團士兵的比例被大幅削減。5在此政策下,免役士兵等軍團士兵參與行省管理的做法逐漸被廢棄,行省管理事務多由文職人員承擔。6隨著戴克里先改革的不斷深入,君主制時期的行省政府人事結構文職化,政府權力被壓縮,羅馬帝國的行省管理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作者李大維(1980年—),遼寧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遼寧,沈陽,110136]
[收稿日期:2021年3月19日]
(責任編輯: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