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存 王鑠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禪師有個愛抱怨的弟子。一天,禪師將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讓弟子喝,弟子說:咸得發(fā)苦。禪師又把更多的鹽撒進湖里,讓弟子再嘗湖水。弟子喝后說:純凈甜美。
禪師說: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水?
上面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或聯(lián)想?請就此寫一篇發(fā)言稿,在學校舉辦的“青春感悟”座談會上發(fā)言,不少于800字。
要求:必須符合文體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不得抄襲,不要套作。
思路導(dǎo)航
這是一道哲理性任務(wù)驅(qū)動型材料作文,同時含有比喻的意味。材料由兩段文字組成,第一段禪師將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與撒進一片湖里的咸淡程度作比,結(jié)果不言而喻。第二段以禪師的話點旨,一語點醒夢中人(弟子),從而引出生命的哲理。其中的“容器”是一個重要比喻,其實是指對待人生的一種態(tài)度,是心胸狹窄還是心胸開闊,完全取決于個人心態(tài)。
因此,審題立意時要抓住材料中“它的咸淡取決于盛它的容器”這一評價性的句子來思考,把握住所供材料告訴人們的一個基本道理進行分析,即“人應(yīng)該用寬大的胸懷去消解人生的苦痛”。同時要關(guān)注“‘青春感悟座談會”這一寫作情景。寫作時可從以下角度立意行文:
1.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杯與湖猶如人的不同肚量,有的人心比針眼還小,什么事都斤斤計較;有的人宰相肚里能撐船,大肚能容天下萬事萬物。同樣為人,為何會有如此不同?這正是作文可以探討的角度和空間。俗話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只要有足夠?qū)拸V的胸懷、遠大的理想,就能夠戰(zhàn)勝生命中的各種痛苦。相反,如果心胸狹窄,肚量如針眼,一點點的痛苦,甚至一點痛苦也承受不了,只會怨天怨地,整天抑郁難受,結(jié)果只會一事無成。人類歷史上,凡是有所作為的人,無不是胸懷寬廣的。人心可以比湖大,比天大,超越宇宙。從這個角度立意,可闡釋一個人如何才能擁有寬廣的心胸,分析胸懷與人生痛苦之間的關(guān)系。
2.化苦為樂,有容乃大
痛苦是客觀存在的,但并非一成不變,苦和樂(甜)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zhuǎn)化,明白這個道理,以苦為樂或化苦為樂便成為人生的常態(tài)。文章從這個角度立意,可闡述人生以苦為樂或化苦為樂的道理何在,和一個人的心胸有何關(guān)系。雖然產(chǎn)生痛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痛苦對人的影響卻和人自身的態(tài)度密不可分。例如那些身殘志堅的人,那些殘奧會上的運動員,還有近年來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屌絲逆襲”現(xiàn)象,起初雖然客觀條件很艱苦,但是有理想有抱負,能胸懷天下,通過不懈努力,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升自我,使理想得以實現(xiàn),最終品嘗到了“苦盡甜來”的滋味……
3.直面人生,融化痛苦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從來沒有筆直平坦的大道,痛苦在所難免。對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來說,痛苦就成了其一生擺不脫的夢魘、逃不掉的厄運、越不過的大山,最終做事難成。這樣的人,與其在痛苦中掙扎,不如直面痛苦,想辦法克服,戰(zhàn)勝苦難,擁抱人生。而心胸寬廣的人,小痛苦如生活的調(diào)味劑,大痛苦像待跨越的障礙物,總有辦法融化消解,總能戰(zhàn)勝苦難笑對生活。寫作時從這個角度立意,可從消極的方面入手,也可從積極的方面著眼,最好能夠通過對比闡述直面人生的道理。就個人而言,直面人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走出困境;就人類整體來說,直面人生,才能戰(zhàn)勝災(zāi)難,才能不斷發(fā)展。
佳作一
心寬一寸,痛退一尺
◎李澤濤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發(fā)言的題目是“心寬一寸,痛退一尺”。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痛苦,不可能是完美的。面對痛苦就如對待彈簧一樣,“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把心放寬,痛苦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你廣闊胸懷里的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边@是司馬遷遭受牢獄之苦時寫下的。身受腐刑的他,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顏面對已逝的祖宗。他內(nèi)心的痛苦足可使他郁郁而終,但寬闊的心胸與堅強的意志卻使他握著那桿沉甸甸的史筆走來。他那堅毅的眼神似乎在說:你們可以摧殘我的肉身,但摧不毀我的抱負,打不垮我的精神。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正是這種大追求大視野大心胸大抱負,包容了可怕的災(zāi)難和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才使得《史記》得以流傳,光耀千古?!皠傉话ⅲ舻谜龤鉀_霄漢;幽愁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毙膶捯淮?,痛退一尺,司馬遷的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苦難。
《我與地壇》使我第一次聽說了史鐵生這個名字,我漸漸走近他創(chuàng)造的精神殿堂。1972年,史鐵生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不久之后又查出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三次的透析維持著生命。他經(jīng)過痛苦的心靈掙扎后,痛定思痛,不但沒頹廢,反而放寬心懷,與疾病頑強抗爭。他用殘缺的身體、寬廣與豁達的心胸,寫出了最健全的思想。他體驗的是生命的苦難,卻用明朗的思想、睿智的言辭,照亮了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為行走在黑暗痛苦道路上的我們點亮一盞明燈。只因他穿越了苦難,用自己的生命融化了痛苦。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遇到困難挫折,由此帶來痛苦也在所難免。面對痛苦,用最寬廣的心去對待,你會發(fā)現(xiàn),眼前是鷗翔魚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荊棘,前面就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登上山頂,腳下便是積翠如云的空蒙山色。放寬自己的心胸,讓一切痛苦變成煙霧,隨風散去。因此我們要時刻記得——心寬一寸,痛退一尺。
我的發(fā)言結(jié)束!謝謝大家!
【作者系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中學學生,指導(dǎo)老師:張善存】
點評
文章標題“心寬一寸,痛退一尺”鮮明醒目,不僅切合材料主旨,顯示出不一般的審題能力,而且形成鮮明對比,耐人尋味。作者開篇以比喻手法,以“把心放寬,痛苦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你廣闊胸懷里的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來暗點觀點。主體部分分別以司馬遷和史鐵生的故事分析論證,一古一今,雖然有別,但是他們化解痛苦、戰(zhàn)勝苦難的方式有相通之處,舉例典型恰當;引例有詳有略,扣題分析得當,既有事例本身內(nèi)在的說服力,同時還有作者的理解感悟,二者有機統(tǒng)一于自己的觀點之下,結(jié)論嚴謹自然,有很強的說服力。這是一篇觀點鮮明、內(nèi)容充實的優(yōu)秀議論文。
佳作二
心寬總有陽光照
◎張哲良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你們好!今天我發(fā)言的題目是“心寬總有陽光照”。
雨果曾經(jīng)感嘆:“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惫爬系臇|方,人們世世代代傳承著一句淺白的俗語:“宰相肚里能撐船。”法國人的浪漫和中國人的實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們發(fā)現(xiàn),擁有寬廣的胸懷不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智慧,它能使人迎難而上、逢兇化吉,始終陽光燦爛。
他,完璧歸趙后,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爽,到處放話說有他沒我。但是他顧全大局,每次都引車避匿于廉頗,一而再,再而三。他,常稱病,故意不上朝,只為不與廉頗爭列,為國家安危著想。最終,他的寬容退讓感染了粗獷沖動的廉頗,留下了負荊請罪的千古佳話。他就是藺相如,只因擁有了比天空更寬廣的胸懷,本名不見經(jīng)傳的他青史留名。假使他小氣吝嗇,只有一杯水的含量,趙國的歷史恐怕將要改寫。
同學們,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梢?,寬廣的胸懷多么重要。寬廣的胸懷不僅是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團結(jié)的黏合劑,還是一個人戰(zhàn)勝苦難順利成長的催化劑。
當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他的痛苦和絕望我們都不難想象。彼時的他,心胸就像一杯水,只感到痛苦萬分,眼里只有自己的殘廢雙腿,越打量越感到活的痛楚和生的無望。在《我與地壇》中,他寫道: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jīng)常是發(fā)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里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話都不說。可見那時他的心有多小。幸好,他在母親愛的感召下走了出來,在母親耐心的呵護和啟迪呼喚下醒了過來,從此明白了生命的真諦。他的心胸開始放寬,精神振作起來,世界一下變得天大地大,終于闖出了一條屬于他自己的陽關(guān)道。心廣天地寬,痛苦自會小。
泰戈爾曾說:“只有經(jīng)歷過地獄的磨煉,才能彈出驚世的絕唱?!?每個人的人生總會遇上這樣那樣的挫折或苦痛,面對苦痛,我們不應(yīng)一味地抱怨,而應(yīng)該以寬容平和的心去看待。
我的發(fā)言結(jié)束!謝謝大家!
【作者系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中學學生,指導(dǎo)老師:王鑠】
點評
本文引用名言俗語開篇,視野開闊,入題自然,很有吸引力。分析問題部分,先以“將相和”的歷史故事說明藺相如“因擁有了比天空更寬廣的胸懷”而巧妙化解了一場內(nèi)訌,從國家民族大義的角度分析,很有高度;再舉史鐵生戰(zhàn)勝苦難的故事,不僅分析出了心胸由狹隘變得寬廣這一過程中痛苦相應(yīng)的變化,同時涉及母親的影響及其作品對讀者的影響,而這些豐富的內(nèi)容都圍繞著“心胸寬廣”說事,主旨的集中和突出由此可見一斑。兩個事例,一個側(cè)重國家民族,一個強調(diào)個人生命,涵蓋意義非同一般。最后引述名言作結(jié),再從反面點出,既與論題照應(yīng),也能引人思考,增強議論文結(jié)構(gòu)意義上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