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娟
同學們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積累的素材,常常是很普通的。如果把這些素材原原本本地寫出來,作文可能會顯得平淡乏味。如果適當?shù)丶庸み@些素材,寫出新意,那作文定會光彩奪目。如何加工素材呢?
1.添矛盾,使情節(jié)曲折。初春,莫懷戚一家四口到野外散步。莫懷戚和年邁的母親走在前面,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畫面十分溫馨。他把這樣的展現(xiàn)人之常情的生活素材寫進文章,并進行加工,增加了矛盾沖突,使“散步”的過程富有波瀾,充滿情趣:后來,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面對突然產(chǎn)生的矛盾,“我”決定委屈兒子,服從母親,因為陪伴兒子的時間還長,伴隨母親的時日已短。但是母親又變了主意,要順從小孫子,于是,“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上了小路。矛盾完美地解決了,平常的素材經(jīng)這樣加工,突出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讓人產(chǎn)生共鳴。
2.改細節(jié),讓人物鮮明。中世紀西班牙流傳著一個民間故事:兩個騙子來見國王,說他們會織一種布,凡是私生子都看不見。國王想,這可以用來鑒別誰是私生子,私生子是不能繼承父親遺產(chǎn)的,國內一些遺產(chǎn)糾紛也就容易解決了,于是讓兩個騙子進宮織布。結果國王看不見這種布,他嚇壞了,自己是私生子,就不該繼承王位了,于是不見裝見,穿上那看不見的衣服,騎著馬在城中巡游。最后是一個照管御騎而沒有財產(chǎn)繼承權的黑人走到國王面前,說出了真話。安徒生以此為素材,進行加工,推陳出新,寫出了《皇帝的新裝》。安徒生對這個民間故事中的兩個細節(jié)作了大膽改動。一是騙子騙人的理由:“凡是私生子都看不見這種布做成的衣服”改為“織出的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做成的衣服,不稱職的人、愚蠢的人是看不見的”。這樣,安徒生筆下的皇帝,一圖衣服漂亮,二圖辨別哪些是聰明人、哪些是蠢人、哪些官員不稱職。足見他平時任用官員都是稀里糊涂的,不辨良莠;他不理朝政,貪慕虛榮,是一個昏庸透頂?shù)男〕?。因此,童話中的皇帝這一形象塑造得非常典型。第二處細節(jié)改動是:“照管御騎而沒有財產(chǎn)繼承權的黑人點破真相”改為“一個孩子戳穿騙局”。這不僅對比突出了皇帝的虛偽愚蠢,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而且讓兒童讀者讀了引以為豪。小讀者會覺得,講童話的爺爺是在褒揚我們呢!安徒生這樣安排,不僅贊揚了童性的純真,而且與小讀者拉近了感情距離。
3.續(xù)結尾,使故事完美。有同學選用了這樣一個素材:媽媽做小本生意,無意間收到一張五十元假幣,幾天的辛勞都白費了。晚上,媽媽帶我到水果攤前,用假幣買了一個大西瓜,攤主老奶奶收了假幣。這個素材雖然真實,但是媽媽的行為卻不妥。怎么辦呢?我們可以沿著事情的發(fā)展趨勢,續(xù)上一個結尾:老奶奶摸了摸假幣,笑吟吟地說:“這張錢倒是真的。有一次我收了張假錢,白辛苦了幾天。唉!來,我給你找零錢?!眿寢尓q豫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說:“我的零錢剛好夠……我直接給零錢吧。”假幣又回到了媽媽的口袋。面對辛苦擺攤的老人,這位母親產(chǎn)生了“同病相憐”之情,埋藏在內心深處的良知被喚醒。添上這個結尾,故事就揭示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思想積極,完美無缺。
4.變角色,讓主題升華。有的素材,若把人物的身份、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環(huán)境、主要物品的來源等要素改變一下,也能顯出新意。有個同學寫《乞丐》:一個盲乞丐,乞討了大半天只討了三塊錢。后來有個好心人給了他兩塊錢。盲乞丐就把五塊錢全給了那好心人,求他幫忙買點吃的。盲乞丐等啊等,等了很久也不見那人回來,乞丐失望了,咒罵那人是個騙子。然而后來那人回來了,買來了吃的,并說:“對不起,我走了很遠才買到吃的。”故事這樣寫,沒有新意。后來小作者把好心人安排成另一個乞丐,并且通過旁人的議論讓盲乞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這樣寫,作文就有了震撼力,故事的主題也得到了升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是作文的基本原則。請同學們多多探尋素材加工的方法,并很好地運用到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