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智慧
2021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fā)展基礎”。
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永恒課題。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fā)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wěn)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為此,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秉持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極度負責的精神,堅決克服麻痹思想,不斷增強風險意識,全力組織開展搶險救災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妥善安排好受災群眾生活,最大程度降低災害損失。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tài)減災和非常態(tài)救災相統(tǒng)一,努力實現(xiàn)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高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努力把自然災害風險和損失降至最低。
基層穩(wěn),才能全局安。要切實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從源頭上防范化解群眾身邊的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此外,還要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yè)、進農村、進社區(qū)、進學校、進家庭,加強公益宣傳,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開展常態(tài)化應急疏散演練,支持引導社區(qū)居民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積極推進安全風險網(wǎng)格化管理。并采取網(wǎng)絡公開課、新媒體直播、在線訪談等多種形式,廣泛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整合資源、統(tǒng)籌力量,面向社會公眾開展防災減災知識科普宣傳教育活動,普及各類災害事故知識和防范應對基本技能。
防災減災力量下沉、關口前移,背后更包含著從“救”到“防”的理念轉變。在發(fā)生過大地震的汶川,擔任地質災害監(jiān)測員的村民把紙條貼在新發(fā)現(xiàn)的裂縫上,當紙條斷裂,迅速做出“即將發(fā)生山體滑坡”的預警并疏散村民;2021年5月3日,保靖縣比耳鎮(zhèn)雙福村村輔警兼綜治專干張志忠,憑借在應急演練中積累的防災知識和個人經驗,敏銳地察覺到泥石流來臨的信號,他第一時間上報險情,并按照應急預案避災路線,組織46名群眾在14分鐘內安全撤離。手段不算高超,技術并不先進,但卻把防災減災的楔子嵌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盡最大可能降低自然災害的傷害。
從強調提高應急救援現(xiàn)代化水平,到堅持以防為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的理念;從不斷增強基層自救互救能力,到讓防災減災成為一種思維習慣,與災害斗爭的每一次進步,圍繞的都是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理解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得到更多來自大自然的回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