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新麗
(商丘市睢陽區(qū)中心醫(yī)院 婦產科,河南 商丘 476100)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常見婦科疾病,由于子宮腔可通過輸卵管與盆腔相通,致使本該生長在宮腔內的內膜細胞經輸卵管進入盆腔異位生長,臨床表現為痛經、經期紊亂等癥狀。目前,多數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需通過腹腔鏡方可確診,但該診斷方式具有較強的侵入性。同時,有研究表明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經腹腔鏡手術治療后效果不佳,且具有一定的復發(fā)率[1]。因此,早期探究有效的實驗室指標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并預測腹腔鏡治療效果極為重要。血清白細胞介素-32(Interleukin-32,IL-32)、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均為臨床常見的促炎細胞因子,且已有研究證實炎癥物質對內皮細胞的增殖與遷移具有推動作用[2]。由此推測,血清IL-32、IL-8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治療效果可能產生影響。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睢陽區(qū)中心醫(yī)院收治的60例子宮腺肌癥患者與60 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血清IL-32、IL-8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的表達及對腹腔鏡治療效果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睢陽區(qū)中心醫(yī)院收治的60例子宮腺肌癥患者與6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子宮腺肌癥患者年齡25~36歲,平均(30.14±2.52)歲;孕次1~3次,平均(2.02±0.19)次。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年齡26~37 歲,平均(30.76±2.30)歲;孕次1~4 次,平均(2.15±0.20)次。兩組年齡、孕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商丘市睢陽區(qū)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子宮腺肌癥符合《婦產科學(第9版)》[3]中的相關標準;②子宮內膜異位癥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治指南》[4]中的相關標準;③臨床資料、實驗室資料保存完整;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腹腔鏡輔助下完成手術治療。(2)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疾?。虎趪乐馗文I功能不全;③處于妊娠或哺乳期;④合并乳腺增生性疾?。虎葑陨砻庖咝约膊。虎藜?、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⑦平時經期不規(guī)律。
1.3 研究方法
1.3.1臨床療效評估 術后均完成1個月隨訪,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5]中評估方法判定治療效果:癥狀好轉、病灶消失為治愈;癥狀減輕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
1.3.2血清IL-32、IL-8水平檢測方法 統(tǒng)計子宮腺肌病及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32、IL-8水平。采集所有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于室溫下以3 000 r·min-1轉速離心10 min,使用武漢菲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并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IL-32、IL-8水平,檢驗方法應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2.1 子宮腺肌癥與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32、IL-8水平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32、IL-8水平均高于子宮腺肌癥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子宮腺肌癥與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32、IL-8水平比較
2.2 腹腔鏡治療效果60 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治療有效 41例,占比68.33%;治療無效19例,占比31.67%。
2.3 經腹腔鏡治療后不同治療效果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32、IL-8水平比較腹腔鏡治療無效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32、IL-8水平均高于治療有效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治療效果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32、IL-8水平比較
2.4 血清IL-32、IL-8水平及聯合檢測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治療效果預測中的價值繪制ROC曲線,血清IL-32、IL-8水平及聯合檢測預測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治療效果的AUC值分別為0.829、0.770、0.841,均具有一定預測性能,且以聯合檢測預測的性能更高。見表3。
表3 血清IL-32、IL-8水平及聯合檢測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治療效果預測中的價值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多發(fā)于育齡女性的雌激素依賴性疾病,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可能是家族遺傳、免疫系統(tǒng)異常或經血逆流等因素。目前,腹腔鏡為臨床診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常用方式,但是該檢測方式屬于有創(chuàng)性操作。此外,部分已確診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在經腹腔鏡手術治療后效果不佳,術后仍會反復出現月經異常、性交痛等癥狀[6]。因此,早期探究具有高特異性和敏感性的血清標志物以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并評估腹腔鏡治療效果尤為迫切。
本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32、IL-8水平均高于子宮腺肌癥患者,提示血清IL-32、IL-8水平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表達較高。分析其原因: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理過程與新生血管、腹腔的免疫功能紊亂、炎癥細胞因子分泌增加有關,異位內膜種植使得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并通過誘導新血管形成以促進異位內膜不斷生長,而該過程可引起淋巴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活化,不斷分泌促炎因子,加快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展。IL-32屬于促炎細胞因子與其他促炎細胞因子的強誘導物,既可通過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與NK細胞等各種內源性細胞分泌,還可由基因重組產生,在炎癥調節(ji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L-32水平較高可刺激單核細胞分泌一系列促炎介質,如腫瘤壞死因子、IL-8等,致使炎癥細胞過度增殖,并迅速成熟和趨化,最終導致子宮內膜組織受到不同程度的浸潤和損害[7]。IL-8主要是由巨噬細胞與內膜細胞分泌的炎癥細胞因子,能夠參與新生血管的形成,促進了內皮細胞的增殖與遷移。有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內聚集大量的炎癥細胞并生成IL-8,能夠增加異位內膜基底部毛細血管的數量以及面積,進而導致異位內膜不斷生長、浸潤[8]。此外,本研究還顯示,腹腔鏡治療無效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32、IL-8水平均高于治療有效患者,表明血清IL-32、IL-8與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治療效果可能具有密切聯系。這可能是由于高水平的IL-32、IL-8能夠加劇機體炎癥反應,而來源于體腔上皮的組織在受到炎癥因子的反復刺激后可被激活并轉化為子宮內膜樣組織,最終加劇病情發(fā)展,進而導致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受到限制。經繪制ROC曲線發(fā)現,血清IL-32、IL-8水平及聯合檢測預測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治療效果的AUC值分別為0.829、0.770、0.841,均具有一定預測性能,且以聯合檢測預測價值更高,這進一步驗證了血清IL-32、IL-8水平能夠有效預測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治療效果。因此,臨床應早期檢測患者血清學指標,對于IL-32、IL-8水平較高的患者應在腹腔鏡術后積極采取其他治療方案,進一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IL-32、IL-8水平較高,且與腹腔鏡治療效果具有密切聯系,即血清IL-32、IL-8水平越高,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治療效果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