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慧
2021年4月10日,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qū)作戰(zhàn)的烏克蘭政府軍人員。
最近一個月,烏克蘭東部地區(qū)看似成為俄美較量的第一線,局勢劍拔弩張。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不斷對俄羅斯顯示強硬姿態(tài),著軍服戴鋼盔到頓巴斯前線視察;俄向西部地區(qū)與烏接壤地帶派兵軍演,甚至搭建野戰(zhàn)醫(yī)院;美國揚言派軍艦到黑海巡游,北約戰(zhàn)機在黑海上空盤旋。在俄“亮肌肉”后,幾方卻又突然“不約而同”地偃旗息鼓,眼看就要爆發(fā)的軍事沖突趨于平靜:美宣布軍艦不進入黑海,俄也從西部邊境退兵,博弈場的臺面上只剩下俄與歐美國家互逐外交官的戲碼。
令人眼花繚亂的表象背后,是人為制造的緊張。各方并非意在挑起沖突,而是為了各自利益進行外交對賭,通過激烈行為積累談判籌碼。那么又要談什么呢?“北溪-2”天然氣管線才是近期俄美歐烏博弈的真正目標所在,因為這個項目一旦建成,將對歐洲地緣政治經濟和能源格局以及歐美俄關系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北溪-2”是一項“世紀工程”,目標是通過波羅的海到德國的全長2000多公里的管線,每年向歐盟國家提供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建成后將從根本上改變歐洲的能源供應格局。對俄羅斯和德國、法國而言,必須克服來自美國的千難萬險建成“北溪-2”。俄羅斯已為建設“北溪-2”投入110億美元,目前僅剩下120公里尚未完成。俄副總理亞歷山大·諾瓦克4月23日表示,“北溪-2”項目將于2021年建成。俄油氣網5月2日報道,停滯十余天的“北溪-2”管道鋪設當天在丹麥作業(yè)平臺上重新開始進行。
此次烏東危機升級后,俄積極與德法溝通。普京在分別同德法領導人連線通話時坦承,俄在歐洲“沒有軍事目標”,主要目的不是烏克蘭,而是建成“北溪-2”。隨后,俄德法三方達成不激化矛盾的共識。德總理默克爾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北溪-2”對德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指責美國干涉德國的能源政策,強調美國針對“北溪-2”的制裁不符合德國的法律框架,德國不能接受美國的“長臂管轄”。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呼吁周邊國家為了“歐洲的利益”保護“北溪-2”項目,共同確保其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強調這事關歐盟能源安全。德法還計劃在“北溪-2”建成后推動歐洲能源一體化市場談判。
對烏克蘭而言,緊拉美國,團結新中東歐國家反俄,針對“北溪-2”發(fā)起最后的阻擊戰(zhàn),是其最近將烏東問題再次挑成熱點的主因。“北溪-2”一旦建成通氣,將徹底改變俄烏能源供應關系,烏將在2021~2024年間損失總計4~5億美元的天然氣“過境費”,斯洛伐克、奧地利、捷克的“過境費”收入也會大幅減少。
除了經濟考量外,烏克蘭于2020年底再次啟動加入北約的程序,要求美國向其提供更多軍事援助。烏克蘭的算計深合美意,北約近期明顯加緊進行陸??詹渴?,加大對俄軍事圍堵,迫使俄羅斯出兵西部邊境,對烏克蘭形成“兵臨城下”的高壓態(tài)勢。美國隨即大加利用,逼迫歐洲國家必須團結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周圍,在歐俄之間制造更大的政治和安全對立。
然而,為確?!氨毕?2”的“最后一公里”盡快建成,歐洲的相對安全與跨大西洋聯(lián)盟穩(wěn)定同等重要。在這一點上,德法領導人立場一致,他們在與普京通電話后,又同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通話,少不了對其進行一番“安撫教育”。俄羅斯的警告也是言猶在耳,即,烏克蘭加入北約并不會給其帶來和平,反會使烏東緊張局勢大幅升級,并對烏國家地位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4月20日,澤連斯基公開表示可以與普京在頓巴斯任何地方會晤,以“結束頓巴斯戰(zhàn)爭,邁出推進和平進程的必須一步”。對此,普京回應稱會晤可在莫斯科舉行。4月22日,各大媒體援引美國軍方信息報道稱,俄已從西部邊境悄然撤軍,烏東緊張局勢再次暫得緩解。
伴隨著俄、烏、北約在俄烏邊境地區(qū)的調兵遣將、緊張對峙,波蘭、捷克、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與俄掀起了“互逐外交官戰(zhàn)”,但這已無法阻止“北溪-2”項目建設的重啟與完成。
美國在歐洲的優(yōu)先戰(zhàn)略目標并非阻止“北溪-2”建成,而是修復和強化與歐洲盟友的關系,重建“團結”,更新跨大西洋聯(lián)盟框架,共同應對中國崛起等“最險峻的全球挑戰(zhàn)”。美國很清楚,無論分歧有多大,不能為了即將竣工的“北溪-2”而與德國徹底撕破臉,圍繞“北溪-2”發(fā)起制裁已不再是美國對俄、對歐政策的“必選項”。德法兩國已經表明了在“北溪-2”問題上的立場,但為顯示“政治正確”,在價值觀上仍支持美國和拉緊中東歐國家。美國對“北溪-2”的真正關切是,擔心歐盟借其打造與俄羅斯的天然氣一體化市場,提升俄氣競爭力。但美國也看到,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在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將擁有更大市場,在烏克蘭或許也能得到相較于波羅申科時代的更多利益——畢竟,烏國內局勢將持續(xù)動蕩下去,疫情導致的經濟危機雪上加霜,無論從安全還是發(fā)展角度看都會更加依附美國。
應該說,俄此次從緊鄰烏東邊界的西部地帶撤軍,是逐漸摸清了各方真正訴求并取得“北溪-2”勝局的結果。從當前態(tài)勢看,“北溪-2”已成為俄羅斯分化美歐的地緣政治目標,其建設進程在經歷一波三折后仍得到推進,反映了德法等歐洲主要國家的“戰(zhàn)略頑強”。特朗普時期強調“美國優(yōu)先”的粗暴政策讓美歐緊密關系大為受損,美歐在心理上形成了持久的嫌隙,雖然拜登政府著力修補,但仍可以肯定,美歐關系今后更多體現的將是歐洲在與美合作的同時尋求戰(zhàn)略自主,而非美國對歐洲的“指導”。
另一方面,“北溪-2”也是俄美大膽試探相互底線的工具。此番烏東局勢緊張,俄因勢利導,表現出的想法是:俄美關系已深陷對抗泥沼,即便對抗進一步加劇,只要不爆發(fā)戰(zhàn)爭,俄方已沒有什么可失去的了,反而可能獲得一些好處。于是,俄針對烏克蘭和北約上演“大兵壓境”,獲得了新的談判空間。俄羅斯的大膽舉動向美方表明,烏東局勢和“北溪-2”問題雖然關乎俄核心戰(zhàn)略利益,但仍是可以談判的,“硬碰硬”的結果必然是一損俱損。
美歐在政治和安全問題上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北溪-2”管線建成投產后,跨大西洋關系不會長期受困于這一問題。相反,隨著歐洲能源市場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歐洲能源供應穩(wěn)定性的普遍增強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德法等歐洲主要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將會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