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幼兒園科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策略,結合“春天的鳥聲”科學活動的設計,提出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構建“引發(fā)問題—解決問題—衍生問題”的三步教學流程,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幼兒園 科學活動 春天的鳥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3-0082-02
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兒童參與多種活動形式的教育過程。在幼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基于幼兒的原有經驗設計教學過程,讓幼兒在此基礎上生長出新的經驗。以下,筆者結合幼兒科學活動“春天的鳥聲”的設計與實施,按照“引發(fā)問題—解決問題—衍生問題”三個步驟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引出問題,激發(fā)認知興趣
春天里,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來感知春天?!按禾斓镍B聲”這個活動則是讓幼兒通過聽覺進行全新的嘗試和體驗。在活動設計之前,筆者針對大、中、小班三個年齡段的幼兒進行學情調查,設計以下問題:你覺得春天有聲音嗎?為什么?你都聽到過哪些聲音?在哪兒聽到的?你最喜歡哪種聲音?說說你還想聽到哪些聲音?這些問題都是從幼兒的已有經驗出發(fā),激活了幼兒對春天里各種聲音的敏銳感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通過問題調查可知,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聽覺的關注點有不同層次的發(fā)展。比如小班幼兒對春天里動物所發(fā)出的聲音比較關注;中班幼兒的聽覺注意力有了一定的發(fā)展,除了關注生活中那些熟悉的動物發(fā)出的聲音,他們對風雨聲也有了關注,而且會留意像小蟲子破土等這樣比較隱秘的聲音;大班幼兒在聽覺的注意上更加細致且富有層次感,比如種子發(fā)芽的聲音、春卷入鍋的聲音等,這些帶有濃郁生活氣息的聲音更容易引起大班幼兒的關注。
由于三個年齡段的幼兒都對春天的鳥叫聲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關注鳥兒的叫聲就成為接下來集體活動的重點話題。針對鳥兒的聲音這一主題,筆者展開相關問題調查,目的是為接下來的集體教學活動設計三個聚焦問題。三個問題如下:(1)春天的什么鳥兒叫聲最響?(2)你能學學這種鳥兒的叫聲嗎?(3)關于春天的鳥叫聲你還想知道什么?你還有哪些想法?這三個問題很快激起了幼兒的探究興趣。第1個問題,幼兒的回答雖然沒有科學的依據(jù),但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關注了春天里鳥兒的叫聲,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幼兒的注意力;第2個問題,幼兒的回答有的用了擬聲詞,有的是用圖畫符號進行描繪,還有的用圖像做記錄,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都是學生對以往生活的經驗再現(xiàn);第3個問題中,由于幼兒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他們提出了多個富有童趣的問題:長得丑的鳥兒是不是叫聲也很難聽?為什么鳥兒的聲音都不一樣?叫得最響的是老鷹嗎?冬天的鳥兒還會叫嗎?黑色的鳥兒和穿花衣服的鳥兒是不是叫聲不一樣?以上問題激發(fā)了幼兒的認知興趣,讓這節(jié)集體活動課有了探索的深度,充分發(fā)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
二、解決問題,積累認知經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fā)現(xiàn)事物間的異同和聯(lián)系的過程。”依據(jù)上一個環(huán)節(jié)對幼兒的問題進行梳理,確定了集體活動中的三個重點討論問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采用談話的方式,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動交流、大膽表達。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一)喚醒生活經驗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可能來自大人,也可能源于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為此,筆者組織幼兒展開互動式對話,喚醒其潛在的經驗,幫助幼兒在活動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在探討“冬天的鳥兒不叫嗎”這個問題時,幼兒展開以下交流互動。
幼1:我爸爸說鳥兒冬天會飛到南方去,所以我們就聽不到鳥兒的叫聲了。
幼2:春天天氣暖和了,鳥兒就會回來跟大家問好,所以我們又能聽到鳥兒的叫聲了。
幼3:春天的時候,鳥媽媽會教鳥寶寶唱歌。
幼4:小鳥是在嘰嘰喳喳地介紹自己的玩具。
幼5:冬天太冷了,鳥兒不想說話,它們會躲起來。
從幼兒的互動交流中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有的來自大人的引導,有的來自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還有的來自幼兒內心的情感體驗,他們通過喚醒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找出了問題的答案。
(二)嘗試簡單推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提出,幼兒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初步學會歸類、排序、推理,逐步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在集體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問題刺激幼兒進行推理,促使幼兒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比如,在探究“為什么鳥兒的叫聲不一樣”這一問題時,幼兒展開互動交流,并由此引發(fā)邏輯推理:(1)鳥兒是不一樣的,所以聲音也不一樣;(2)鳥兒的嘴巴長得不一樣,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因此它們的叫聲也不一樣。
從幼兒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們能夠尋找到邏輯推理的線索,有的是從鳥的種類入手,有的發(fā)現(xiàn)了鳥的嘴巴不一樣。幼兒能夠進行簡單的推理,說明他們具備了邏輯思維的雛形,值得肯定與鼓勵,并加以細心引導。
(三)引發(fā)思辨質疑
現(xiàn)代幼兒哲學教育強調要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在幼兒集體活動中,教師應該從哲學角度引發(fā)幼兒思辨質疑。比如在探討“春天叫得最響的是老鷹嗎”這個問題時,教師在活動中跳出既定的認知角度進行思維引導,不再執(zhí)著于對錯,而是從哲學角度鼓勵幼兒進行思考,展開思辨和質疑。幼兒由此進行以下交流互動。
幼1:老鷹是體型最大的鳥,所以它叫得最響。
幼2:鴕鳥也是體型最大的鳥,但它都不會叫。
幼3:布谷鳥的聲音很響,很遠很遠就能聽得到,可是它長得并不大。
幼兒園開展集體活動,目的是讓幼兒體驗思辨和質疑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價值判斷,幫助幼兒構建認知,這些認知不局限于正確的答案,而是側重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以上三個層次的活動中,幼兒不但喚醒了潛在的生活經驗,并且基于已有的經驗找到問題的答案,同時對問題展開簡單的推理分析,由此,幼兒通過互動交流提高自我認知,并通過問題的討論交流積累具有思辨性的認知經驗。
三、衍生問題,推動經驗增長
幼兒集體活動的設計不僅僅是引導幼兒解決問題,而且通過解決問題獲得經驗,這些已有經驗還能衍生出更多有價值的、值得深度探究的問題,推動幼兒經驗的自然生長。在“春天的鳥聲”這一科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對幼兒的學情調查梳理出三個問題(冬天的鳥兒為什么不叫?鳥兒的叫聲為什么不一樣?春天里叫得最響的是老鷹嗎),并根據(jù)這三個問題進行焦點討論?;咏涣髦?,學生基于已有的經驗衍生出三個問題:“大個子的鳥兒一定會叫得更響嗎?同一只鳥兒發(fā)出的聲音都是一樣的嗎?為什么春天里特別容易聽到鳥兒的叫聲?”這三個問題是對前面三個問題的延伸,同時體現(xiàn)出三個問題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力。
這三個衍生的問題,是幼兒在原有經驗基礎上通過師幼探討自然而然生發(fā)的新問題,與前面三個問題相對應,前后之間具有密切的邏輯關聯(lián)。前面提到的問題是“老鷹個子大,老鷹的聲音是最響的嗎”,筆者在此基礎上提出“個子大的鳥兒真的會叫得更響嗎”這個問題,幼兒梳理“不同的鳥,叫聲也是不同的嗎”,接著又提出新的問題“同一只鳥叫聲都一樣嗎”。幼兒對“冬天的鳥為什么不叫”進行思辨之后產生疑惑:“春天這個季節(jié)為什么特別容易聽到鳥叫呢?”在這些邏輯關系中,幼兒增長了新的生活經驗。
筆者鼓勵幼兒嘗試用自己檢索到的信息進行證據(jù)收集,比如,在探討“個子大的鳥真的會叫得更響嗎?到底什么鳥兒叫得最響”這一問題時,幼兒學會運用自己搜集的證據(jù)進行觀點表達。
①我看到電視上有一個叔叔在街上采訪,他說烏鶇是春天叫得比較響的一種鳥。我看到的烏鶇是小小的鳥。
②我看過一個視頻里面有一種白色的鳥。這種鳥兒的叫聲比老鷹的聲音要響得多,可是它看上去就沒有老鷹大。
筆者投放相關學習工具和資料,比如給幼兒提供電腦、書籍、動畫片段、科普研究等,并讓幼兒拿出紙和筆進行記錄,或是鼓勵幼兒在街頭進行隨機采訪、詢問大人等。筆者引導幼兒展開自主學習,讓幼兒體驗多元學習的快樂,從中培養(yǎng)細致觀察、信息檢索的學習習慣,幼兒借助分析、比較的方法,積累了應用學習工具的經驗。
以上活動環(huán)節(jié),幼兒借助聽覺感知春天,從引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再衍生出新問題,既是對主題實施活動路徑的一種有效拓展,也是對現(xiàn)行課程的探究過程,使得幼兒的科學活動經驗獲得了自然生長。
【參考文獻】
[1]馬冬青.優(yōu)化幼兒園晨間談話活動實踐與研究[J].成才之路,2019(34).
[2]向小玲.幼兒園談話活動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6).
[3]陳麗雅.幼兒園談話活動有效教學對策探討[J].新課程,2020(39).
[4]張惠納.淺析民漢混合中班談話活動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職業(yè)教育,2019(5).
[5]田井秀,田穗.布依族甲金故事引入幼兒園談話活動的實踐初探[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9(2).
【作者簡介】廖梅芳(1984—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