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印記
桐廬作為一座熱門的旅游城市,一直以來都被人稱之為“上海人的后花園”,桐廬是浙江省杭州市轄縣,地處富春江和分水江交匯處,其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風景秀美,早在北宋年間,范仲淹為這里的奇山異水所吸引,寫下了《瀟灑桐廬郡·十詠》的傳世名篇。桐廬素有“鐘靈毓秀之地、瀟灑文明之邦”的美譽,境內(nèi)旅游資源非常豐富,這座寶藏小城如今也藏不住了。
富春江為錢塘江的上游,流經(jīng)杭州桐廬、富陽,江水清澈,兩岸山色清翠秀麗,加之沿岸粉墻黛瓦建筑的點綴,勾勒出了富春江山水畫卷般的風貌,因此也有著“小三峽”的美譽。
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早在1350年就創(chuàng)作了不朽之作《富春山居圖》,所描繪的就是富春江富陽至桐廬一帶的山水美景,劉德華主演的《天機·富春山居圖》也曾在此取景。
富春江沿岸風景秀美、景點眾多,其中又以“嚴子陵釣臺”最負盛名。嚴子陵釣臺坐落在桐廬縣城以南約13公里處的富春西岸,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是富春江上的主要風景區(qū)。
到達景區(qū)后,需乘船至嚴子陵釣臺,沿途可以欣賞富春江上最秀麗的山水景色,煙雨蒙蒙的富春江水,宛若畫中游。
不多久,一棟棟粉墻黛瓦、飛檐翹角的建筑映入眼簾,這里就是“嚴子陵釣臺”,為著名的東漢古跡之一。自古以來,不乏名勝古跡用“釣臺”二字來命名,比如呂尚釣臺、韓信釣臺、莊周釣臺、孫權(quán)釣臺等十多處,而其中又以嚴子陵釣臺最為著名,素有“嚴子陵釣臺,天下第一觀”的美譽。
嚴子陵釣臺景區(qū)有一牌坊,牌坊位于釣臺碼頭處,是一座四柱三門兩層高的石牌坊,牌坊正反各有一匾額,其中正額為“嚴子陵釣臺”,為趙樸初所書;背額為“山高水長”,為沙孟海所書,如今這里也已成網(wǎng)紅打卡點,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石牌坊上有著豐富的雕刻作品,石雕精美,所雕刻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
在牌坊的西側(cè)有一座祠堂,為嚴先生祠,嚴先生祠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唐朝時就建有祭祀嚴子陵先生的祠堂,范仲淹曾修復過嚴先生祠。在祠堂內(nèi)東壁立有北宋范仲淹所撰寫的《嚴先生祠堂記》石碑,其中最著名的詩句當數(shù)“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與嚴先生祠相鄰處有一條長廊,為“老碑廊”,為當?shù)芈糜尾块T于1983年所建。老碑廊長53米,共擁有22方石碑,其中古石碑2方,碑文大多是贊頌嚴子陵先生高風亮節(jié)的詩文。漫步碑廊,厚重的文化底蘊縈繞在身體四周,讓人不得不為之感懷。
穿過碑廊繼續(xù)往前走,可見一座亭閣建筑,為“清風軒”,樓閣頂有平臺,這里是俯瞰嚴子陵釣臺的好去處,在這里,秀麗的山水、古樸的亭臺樓閣歷歷在目,如此山水美景,即便是如今依然是一處絕佳的隱世之所,而在古時,那就更為幽靜了。
這里不僅景色美,其茶也有其獨到之處,在釣臺不遠處有清泉,為“天下十九泉”遺址,據(jù)說茶圣陸羽曾在此此泉煮茶,品定為“天下第十九泉”,作為一處絕佳的隱世之所,自古以來不乏文人墨客來此游歷,李白、范仲淹、蘇軾、孟浩然、朱熹、張大千、郭沫若等人都來過這里,據(jù)統(tǒng)計,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位詩人、文學家到訪過此地,留下詩篇更是多達2000多篇。
看著眼前的富春山景,宛若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讓人心醉,讓人流連忘返。
古村,指的是那些至今保存著歷史建筑、古樸民風的村落。在我國,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這樣的古村都非常多,相對來說我更喜歡婉約秀美的江南古村,江南古村的粉墻黛瓦、小橋流水及那精美的雕刻,無不盡顯其古香古色,若是身穿古裝漫步小巷中,更有感覺。
古村也去過許多,深澳古村卻是第一次來。
看到古村的名字時,不由得想起“深奧”二字,深澳古村正是這樣一座村子,高深而不易讓人了解。古村坐落在杭州桐廬縣富春江南岸天子崗北麓,所處位置山環(huán)水繞,距離桐廬縣城約20公里,開車20多分鐘就可以到這里。
走進深澳古村,一泓池水映入眼簾,水是深澳古村的靈魂所在,古村名字也因這里的水系而得名。站在池邊,清澈的池水宛若明鏡,將四周粉墻黛瓦的建筑及綿延不絕的青山倒映其中,宛若一巨幅水墨畫卷般展現(xiàn)在眼前,僅僅只是一眼,就足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澳古村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初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當年深澳古村的先祖申屠氏遷移至此,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繁衍生息,逐漸成為當?shù)氐拿T望族,至明清時期,深澳古村達到了鼎盛時期,往來貿(mào)易頻繁,文人輩出。走進古村,歷史上的輝煌依稀可見。
明清是深澳古村最繁盛的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販運草紙而發(fā)家致富的商人,村子中大多數(shù)古建筑也都是在那個時期所修建。剛走進古村沒多久,就遇到了一處景色絕佳之地,這里古建高聳、小巷幽深,悠長的鵝卵石小路橫貫其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格外的古色古香。
如果你之前也曾來過這里,對于這里的“水系”和“古建”相信并不陌生,水系和古建是深澳古村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存在。
深澳古村中存在一個獨立的水系,在南宋初年申屠氏先人建造村落時,最先就規(guī)劃了村落間的水系,整個水系由溪流、暗渠、明溝、坎井和水塘組成,各自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如此完整的水系在眾多古村中是非常罕見的,也使得這里數(shù)百年來免受水旱災害的侵襲。
深澳古村中的水系可以把飲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區(qū)分開處理,長達800多米的暗渠貫穿整個村子,而且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水埠,當?shù)厝朔Q為“澳口”,這也是古村的名字由來。
深澳古村擁有百余座歷史古建,有祠堂、寺廟、戲臺、民居、橋梁等,大多數(shù)古建為徽派建筑,粉墻黛瓦的建筑盡顯古色古香,斑駁的墻壁也見證著這里數(shù)百年風雨滄桑的歷史。
我喜歡古建筑,尤其是徽派建筑,它的古老、滄桑及特殊的構(gòu)造,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那般耐看,那般讓人意味悠長。
作為一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自然有數(shù)量頗多的文物保護單位,比如申屠氏宗祠、恭思堂、懷素堂、神農(nóng)堂、尚志堂、懷荊堂、景松堂等都是值得游覽參觀的,這些建筑不僅有著自己的特點,更是與村落里的水系完美輝映,形成了獨特的風貌和特色。
游覽過這里的廳堂后或許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古民居大多都是四合院式的“天井院落”及雙重大門,有的院落中竟然有7個天井,這樣的建造形制不僅可以保證居住環(huán)境的安靜,又能保證其私密性。當然,從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深澳古村歷史上的經(jīng)濟繁榮。
走進古民居中,精美的木雕讓人眼花繚亂。這里的木雕類型多樣,有深浮雕、淺浮雕、鏤空雕、雙面雕等,無論是門窗還是房檐,隨處可見精美的木雕。細細看那“牛腿”,牛腿上的木雕雖然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但依然是神采飛揚,不得不讓人感嘆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藝。
千年歲月流轉(zhuǎn),深澳古村依然是靜謐的,古巷內(nèi)安靜幽深,人們淳樸善良,這里是心靈的詩畫田園,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讓這個古村落,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韻味悠長。
江南地區(qū)不僅有粉墻黛瓦、古香古色的水鄉(xiāng)小鎮(zhèn),其山水風光亦是十分秀麗多彩,我喜歡古鎮(zhèn)古村,對于自然山水也是格外鐘情。置身山水間,那青山如黛,流水如詩,生活的煩惱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使人心情舒暢許多,也難怪古人喜歡游山玩水、借景抒情。
在桐廬就遇到了這樣一座山清水秀之地,它就是地處富春江南岸的“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龍門崗余脈大奇山麓,海拔600米左右,距離嚴子陵釣臺景區(qū)約25分鐘車程。
上世紀60年代時,這處林木蔥郁、山清水秀之地被開辟為國營林場,1992年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次年對外開放,如今的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還是浙江首批“省生態(tài)文化基地”、“杭州十大最美森林公園”。
雖然是第一次到這里游玩,但僅僅只是一眼,就被這里的景色所吸引。歷史上的大奇山曾叫“塞基山”,其森林覆蓋率高達97%,有“江南第一名山”的美譽,如今也是富春江旅游勝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規(guī)模龐大,由石景源峽谷、金牛問奇居、青青世界等景點組成。
山水美景自然少不了水,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溪流主要由泉水和雨水組成,慢步石景源峽谷間,尋奇探幽,奇峰、怪石、清溪、飛瀑及那青翠的植木展現(xiàn)在眼前,宛若一幅水墨畫卷,把大奇山秀麗的山水美景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了大家眼前。
這個季節(jié)到這里游玩,還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盛放的野杜鵑花,粉色的、紅色的、白色的杜鵑花讓峽谷景色增添了許多光彩。
山中有了水,自然少不了瀑布,這里的飛瀑數(shù)量非常多,“數(shù)十步一小瀑、數(shù)百步一大瀑”是這里的真實寫照。最近陰雨天較多,山中水量充沛,一道道飛瀑掛在山壁上,聽著瀑布擊打在幽潭中的聲響,這是大自然的天籟之音,讓人十分放松。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看著眼前幽潭中的游魚,不由得想起劉禹錫的這首詩,潭水水質(zhì)格外清澈,魚戲其中,恍若漂浮在水面上一樣,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
雖然我們?nèi)r天氣不佳,但恰好是我想要的氛圍,隨行的小伙伴穿上了一襲古裝,站立木板橋之上,腳下潺潺流水,加之那沁人心脾的綠葉,使得眼前所看到的畫面格外的仙,不止古鎮(zhèn)適合拍古裝,山水間一樣可拍出讓人心靜的畫面。
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也有一座天池,潭水幽靜而碧綠,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著名文學家艾青的《綠》:“好像綠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處是綠的……”
綠色的天池倒映著山、樹、花,細細品味,倒有幾分九寨溝的姿色。
繼續(xù)向著山上走去,還未到終點,就已聽到了飛瀑激流的聲響,瀑布為“龍?zhí)镀俨肌保洳罴s25米、寬約5米,雖然無法與那些壯觀的大瀑布相比,但這正讓人領(lǐng)略到了江南瀑布的秀美婉約,這才是江南山水的景色。
瑤琳仙境坐落在桐廬縣瑤琳鎮(zhèn)境內(nèi),距離桐廬縣城約25公里。對于溶洞,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是可溶性巖石因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自這里被發(fā)現(xiàn)并開發(fā)成旅游景區(qū)后,如今的瑤琳仙境已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且榮獲了“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浙江十大旅游勝地”之一的稱號。
早在古時就有關(guān)于瑤琳仙境的記載,宋朝時期,詩人柯約齋就把這里比作仙境,清光緒年間桐廬知縣將這里提名“瑤琳仙境”,在當?shù)氐胤街尽锻]縣志》中也有這樣的記載:“瑤琳洞,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洞口闊二丈許,梯級而下五丈余,有崖、有地、有潭、有穴……蓋神仙游集之所也……”可謂神仙游客之地。
循著小路走進石林迷宮,神奇的地勢地貌和瑰麗多彩的鐘乳石景觀映入眼簾,它不僅是瑤琳仙境的標志,更是其瑰寶。那宛如仙境的洞天世界,好似一座光彩璀璨的宮殿,數(shù)十米的穹頂之巔氣象萬千,在燈光的照射下,五彩繽紛的鐘乳石猶如繁星閃爍,讓人眼花繚亂、浮想聯(lián)翩。
漫步在瑤琳洞石階上,地下河流水的聲響回響于耳際,一個個奇特異彩的洞廳出現(xiàn)在眼前,“仙女聚會”、“獅象迎賓”、“廣寒舞臺”、“蓬萊宮闕”、“銀河飛瀑”等仙氣十足的場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幽、深、奇、秀”是這里的真實寫照,也難怪瑤琳仙境會有“國諸洞之冠”的稱號。
整個瑤琳仙境共擁有三個洞廳,第一洞廳為“仙女聚會”,以“銀河飛瀑”最為壯觀,堪稱天下奇觀;第二洞廳有著幽深的峽谷,這里的石筍奇觀比較豐富,石筍姿態(tài)各異;第三洞廳是“三十三重天”,是整個溶洞的精華所在,所看之處石筍漫天、層層疊疊。
除了如仙境般的景觀外,這里也不乏人文景觀,在第三洞廳可見“隋開皇十八”、“唐貞觀十七年”等字跡,而最著名的還要屬西周時期古人用火的遺跡,至今已有2900多年歷史,除此之外,在這里還發(fā)現(xiàn)有北宋古錢幣、東漢陶片、元朝青瓷片等遺跡。
與以往去過的溶洞不同,這里還融入了格外奇幻的3D光影秀,震撼科幻的場景與溶洞奇特的景觀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壯觀!
每個城市有它自己的味道,桐廬,這里適合游玩,適合找靈感,適合老去。在這個令人焦躁的夏天,來一次這樣的旅行吧,放空自己,去看看外面的山水,好好感受外面的美麗,給自己一個發(fā)呆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