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記得有一期蘭姐推薦過果麥的《給孩子讀詩》,那本書從選詩到書本的裝幀都透著一種天真童稚的味道,很適合小學、初中的同學閱讀。本期蘭姐要推薦由詩人北島選編的《給孩子的詩》,它更適合初高中生讀,尤其是曾被2019年山東省高考模擬題那首《刈禾女之歌》“驚嚇過”的同學,更適合拿這本詩集來練練手。
可以說在現(xiàn)代文閱讀板塊,現(xiàn)代詩的讀懂門檻比小說和散文都高。很多同學常常拿著一首現(xiàn)代詩束手無策。之所以會看不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文本中,我們看不到前后句在邏輯上自然的承接關(guān)系,感覺很多語句的邏輯是毫無預兆地跳躍的。我們難以理解前后句的邏輯關(guān)系,所以就不明白作者到底要在文本中表達什么,更遑論如何將文本跟現(xiàn)實來進行對接感受和思考了。
有同學說得很真實:詩歌里的每一個字我都認識,但擱在一起我就不認識了。
如果上面的感受,恰好就是你讀這幾首詩歌的感受,那么我要祝賀你,這意味著我們接觸到了表意更抽象的文學作品,這其實也就意味著我們將被這些文字強行拉出我們?nèi)粘i喿x理解的舒適區(qū),從而走入了一個更考驗我們智力和能力的陌生區(qū)域。
是的,同學們,我們要開始通過“打怪”來升級了。
可能有些同學聽人說過,對抽象藝術(shù)作品的理解是無章可循的,它有的時候就是一種電光石火之間的靈感。比方說詩歌中的某個詞語,觸發(fā)了你記憶里的某一個開關(guān),使得那個句子和你的生活片段或者感受一下子對接上了,然后一剎那間你豁然開朗。
也有很多人說,對于抽象藝術(shù)作品的解讀沒有什么正確答案可言,只要你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即可。
這些說法都對。但這并不意味著抽象文學作品沒有起碼的文本解讀原則和規(guī)律,因為我們再怎么“無章可循”,也不可能把《十二月十九夜》這首詩解讀成《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再如何答案不唯一,我們還是必須依據(jù)文本來“自圓其說”,也還是要結(jié)合文本的上下句來“言之成理”。
那么接下來,蘭姐就來跟你們掰扯一下抽象類文本解讀的一些原則和規(guī)律吧。
首先,我們必須來認識一個名詞——“意識流”。
百度百科上說,意識流既是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名詞,又是一個文學流派的分支。在這里我們不要過多糾纏于理論上的問題,我們認識這個概念,只是為了借助它幫我們理解新詩。所以我們只需要知道,如果你感覺文學作品中的邏輯是斷裂或是跳躍的,你看不到顯見的邏輯承接關(guān)系,我們就可以把它稱之為“意識流”。
事實上,當我們沒有目標明確地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nèi)粘5乃季S往往都是一種意識流——我們想到的事情是隨機的(比方上一秒你因為肚子餓可能在想炸雞腿,下一秒你可能就會為面前擺著的作業(yè)而發(fā)愁),每一個想到的事情之間的邏輯是松散的(順著之前的例子說——炸雞和作業(yè)之間似乎沒有任何邏輯關(guān)系,但事實上,你是因為做了很長時間作業(yè)餓了,然后想到了炸雞腿。但是你還沒做完作業(yè),而且媽媽也已經(jīng)把中餐準備好了,所以你不可能出去吃炸雞腿,這時候你很是發(fā)愁。也就是炸雞腿和作業(yè)之間還是存在著邏輯聯(lián)系,只是這個邏輯有點繞,我們就說它們的邏輯關(guān)系是松散的)。
但是,文學作品里的意識流和日常生活的意識流還是有所區(qū)別的。因為文學作品的意識流雖然看起來上下文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關(guān)系,但其實它要么是有一個中心發(fā)散點(就是所有片段都是圍繞一個中心來的,比方伍爾芙的《墻上的斑點》,不論“我”的意識如何跳躍,所有的聯(lián)想都源自墻上的那個斑點),要么就是有一條隱藏的邏輯線(就是所有的片段都在一條情理主線上,比方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都是在循著主人公的“追憶”寫)。
上面兩部作品沒讀過也別慌,蘭姐只是想舉例告訴你,讀懂抽象類文學作品的關(guān)鍵其實就在于:把握中心點,補充邏輯線。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首詩:
十二月十九夜
廢名
深夜一枝燈,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鳥林,
是花,是魚,
是天上的夢,
海是夜的鏡子。
思想是一個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燈,
是爐火,
爐火是墻上的樹影,
是冬夜的聲音。
首先看標題,然后看全詩,大概可以劃定這首詩表達的內(nèi)容是寫“十二月十九夜”發(fā)生或感受到的事情。這一步叫——劃定內(nèi)容方向。
其次,按照邏輯承接緊密的程度,以及標點符號,來劃分意義小節(jié)。這一步叫——劃分意義小節(jié)。
再次,找尋每個意義小節(jié)的中心詞。也就是不論邏輯再如何跳躍,整個小節(jié)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詞來發(fā)散的。這一步叫——找尋圍繞中心。
比方上面整首詩可以分成幾個小節(jié):
深夜一枝燈,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①中心詞是“燈”
星之空是鳥林,
是花,是魚,
是天上的夢,
海是夜的鏡子?!谥行脑~是“星空”
思想是一個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燈,
是爐火,
爐火是墻上的樹影,
是冬夜的聲音?!壑行脑~是“思想”
最后,把這些中心詞放置在整篇詩歌的內(nèi)容框架里,來理解它們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補充作者邏輯跳躍的空白。這一步叫——補充邏輯空白。
比如這首詩的內(nèi)容框架是“作者十二月十九夜的所觀所感”。他面對著“一枝燈”,想到了“星空”,又想到了“思想”。
接下來的每一節(jié),都需要調(diào)動咱們的情境化思維來“把握中心點,補充邏輯線”——
深夜一枝燈,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①中心詞是“燈”
這一枝燈,讓作者想到了“高山流水”。我們既可以理解為,搖曳的燈火,那尖尖的火苗仿佛是高山,那搖曳的姿態(tài)仿佛是流水。然后由流水的水波疊合眼前那跳動的火焰的姿態(tài),就像是波濤在交疊,這又使得他聯(lián)想到了波浪起伏的大海。——這些是用字面義和情境義解讀出來的。
我們還可以理解為,“高山流水”代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文本情境是“我”對著一枝燈,那在這個孤寂的夜晚,“我”與燈就像“高山流水”,就像知音。
都說詩人廢名與禪學淵源極深。
“身外之?!边€可以代表佛家眼里的滾滾紅塵。滾滾紅塵一盞燈,也就是在俗世之海中,往往需要一盞明燈來指引我們前行?!@些是用文化義解讀出來的。
前三句可以理解為:
十二月十九夜,“我”獨對一枝燈,在幢幢燈影里,“我”仿佛看見了高山流水,仿佛看見了“我”身外(遙遠處)那翻涌的大海。此時,燈于我也就像是“高山流水”的知己,它的光籠罩著“我”,就仿若將“我”隔絕在了滾滾紅塵之外。
星之空是鳥林,
是花,是魚,
是天上的夢,
海是夜的鏡子。——②中心詞是“星空”
星空就像是鳥林(一閃一閃的星星就像是活潑翻飛的小鳥,那樣多的小鳥在跳,可不就是掛滿了小鳥的林子),像是漫天開了繁花,像是漫天游了小魚,美得就像是天上的夢。這樣美的星空倒映在海里,海就是夜晚的鏡子。——這些是用字面義和情境義解讀出來的。
鳥、花、魚,這些都是中國古典詩歌和古典畫作中情趣雅致且充滿了生機的意象。所以,廢名筆下的星空,可以說是充滿了情趣和生機的。
而不論是“南柯一夢”也好,“莊周夢蝶”也罷,這里的“天上的夢”,都會給人一種恍惚的、現(xiàn)實與虛幻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覺。——這些是用文化義解讀出來的。
海是夜的鏡子,這個“?!?,是不是在照應前面那個“身外之?!蹦??那么這一句又是不是在說,如果那海就是滾滾紅塵,這紅塵美得那樣生機盎然叫人沉醉流連,其實不過就是一場繁華的幻影?
思想是一個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燈,
是爐火,
爐火是墻上的樹影,
是冬夜的聲音?!壑行脑~是“思想”
思想就像是一個美人(讓“我”心儀,讓“我”迷戀),就像是家(讓我的靈魂得以棲居),就像是太陽(照亮了“我”的世界,給“我”以生命力),就像是月亮(明媚而又明凈),就像是燈(回到了眼前這盞燈,照亮了“我”的周圍,讓“我”得以不置身于黑暗之中),就像是爐火(溫暖了“我”)。爐火熊熊,會使得房間里的一切影子變得很清晰。而墻上的樹影也很清晰。這時,“我”聽到了冬夜的聲音。
最后兩句可能最難懂(也就是最難建構(gòu)起比較順暢的邏輯關(guān)系)。那么我們依然用之前用過的方法——把握中心點,補充邏輯線。
爐火是墻上的樹影,
是冬夜的聲音。
這一小節(jié)的中心點是“爐火”,那爐火是如何與“墻上的樹影”以及“冬夜的聲音”建構(gòu)起邏輯關(guān)系的呢?
首先可以理解為,“我”的思想因為爐火,回到了墻上的樹影(因為爐火會產(chǎn)生清晰的影子,于是讓“我”借“爐火—影子”這樣的聯(lián)想,而關(guān)注到了眼前墻上的樹影),而后“我”的思緒借此回到了現(xiàn)實中,于是,“我”聽到了冬夜的聲音?!@些是用字面義和情境義解讀出來的。
另外,還可以結(jié)合前文來理解。前文說思想是爐火,那么這兩句可以同義替換為——思想就是墻上的樹影,也是冬夜的聲音。
廢名是辛亥革命時代生人,死在20世紀60年代,他應該是接觸過西方哲學的。看過《蘇菲的世界》的同學應該有印象,柏拉圖有一個著名的洞穴理論,就是說理想的世界是完美的,而我們眼見的這個世界,不過是坐在洞穴中的我們,看到理想世界透過火把倒映在洞穴墻壁上的影像而已。簡單來說,柏拉圖認為,現(xiàn)實世界不過是完美世界在墻上的倒影。而這也是哲學界中一個比較著名的理論。
所以說,如果替換為“思想是墻上的樹影”,就可以理解為,思想是讓我們通過現(xiàn)象去探求本源的渠道。
再就是白居易曾有一首《冬夜》,不知道廢名先生是否曾被這首詩感動過。白居易在《冬夜》中曾極言自己的貧病孤苦,但最后卻說“不學坐忘心,寂莫安可過。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如此來四年,一千三百夜”。坐忘,就是人把自己完全融化在思想之中,超脫了物質(zhì)的世界,超然物外,物我兩忘。且不論廢名這最后一句與白居易的詩歌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冬夜的聲音”一定是讓人聽來可以看見滿地霜華的那種冷硬寒涼的聲音。這既是一種讓人感覺到冷寂和孤獨的聲音,也是可以讓人忘卻俗世的聲音。所以,如果說“思想是冬夜的聲音”,那么就等同于說,思想(走向深邃)會讓人冷寂孤獨,也會讓人忘卻俗世。如果是這樣理解,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句其實是在總括前面的詩歌內(nèi)容:
中心詞為“燈”的那一節(jié),在講“我”對冷寂的理解;中心詞為“星空”的那一節(jié),在講“我”對俗世的理解;最后一句講“思想(走向深邃)會讓人冷寂孤獨,也會讓人忘卻俗世”,這樣就在邏輯上把前兩節(jié)串起來了——這些是用文化義解讀出來的。
我們順帶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小秘訣,就是詩歌的最后幾句,往往會起到總括或升華全詩的作用。
但即便最后一句沒有明顯的總括全詩的作用,我們在分小節(jié)解讀完詩歌之后,還是要找出整首詩歌的中心點和邏輯線。
整首詩歌是講夜晚的所想,所以說“思想”其實是全詩的中心點,那么它的邏輯線就是——詩人從眼前的一枝燈開始延展開自己的思索,首先聯(lián)想到星空(具體而言是燈→?!强铡#^而聯(lián)想到思想的價值,最后又回到眼前的情境(墻上的樹影和冬夜的聲音)。而整首詩歌的意思,就是前面楷體字串聯(lián)起來的意思了。
下面我們來小結(jié)一下咱們解讀上面這首詩歌用到的方法:
一、操作步驟:
1.劃定內(nèi)容方向
2.劃分意義小節(jié)
3.找尋圍繞中心
4.補充邏輯空白
二、重要方法:把握中心點,補充邏輯線。
每一個小節(jié)都要找出中心點和邏輯線;全詩也要拎出中心點和邏輯線。
以上是蘭姐告訴你的技巧,你要運用技巧來反復練習,這些技巧才能成為你的能力哦。
一路講下來,你是否已經(jīng)找到一點感覺了呢?有時間可以再找兩首詩來練練手哦。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