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朝漢, 徐 嬌
(1.四川省村鎮(zhèn)建設發(fā)展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2. 四川農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
傳統(tǒng)藏式碉房是中國優(yōu)秀的建筑文化遺產,也是自然、文化和人三者共存的智慧結晶,被譽為“東方古堡”。隨著鄉(xiāng)村振興和傳統(tǒng)村落的保護發(fā)展利用研究,碉房逐漸成為熱點。傳統(tǒng)藏式碉房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礱江,岷江流域[1],其中川西北嘉絨藏族碉房作為傳統(tǒng)藏式碉房的發(fā)源地[2]最負盛名。相對目前傳統(tǒng)木結構民居建筑的低居住率、使用率,傳統(tǒng)藏式碉房至今仍有大量的藏族群眾居住使用,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和建筑特點。傳統(tǒng)藏式碉房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科學價值,但目前對建筑技術研究卻非常有限,故亟需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川西北傳統(tǒng)村落調研資料,對傳統(tǒng)藏式碉房進行建筑和結構分析,發(fā)掘建造工藝的特點和內涵,為傳統(tǒng)建筑、傳統(tǒng)村落的保護和發(fā)展利用提供參考。
傳統(tǒng)藏式碉房蘊含著先進的設防理念,其在建筑設計和功能分區(qū)上體現了藏、羌祖先們在生產生活中積累的智慧、安全意識和戒備心理,反映了應對自然災害、社會變遷的智慧和哲理。特別是在村落選址布局和單棟建筑建造設計方面,傳統(tǒng)藏式碉房將軍事防御與生產生活功能組合的恰到好處。以世界設防民居的典范松崗鎮(zhèn)直波村為例(圖1),村落坐落在巴爾底大山的緩坡上,四周土地盡收眼底,村前梭磨河、莫腳溝兩水交匯水源充足,形成了物產豐饒,易守難攻的特殊地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從直波村碉房群整體布局上看,南北各矗一座高碉樓遙相呼應,中部碉房群暗渠和暗道交錯縱橫,進出口隱蔽,既方便守護自己的財產,又利于全村寨共同抗敵,形成了一種對外防御性和向內性[2]較強的聯(lián)合防御機制。清朝乾隆年間,清軍曾屯兵于直波村作為攻打大、小金川的后方基地;紅軍長征也曾駐扎在此建立蘇維埃政權[4],這也說明了直波傳統(tǒng)藏式碉房群選址設防上的合理性。
從直波村碉房建筑單體來看,也體現了層層設防的思想。高大堅硬的砌石圍墻筑起碉房外第一道安全防護;厚重的碉房外墻和中高位置的居住生活空間為碉房帶來了第二道安全防范,同時高位開小窗,窗框內收設計,使得向外看易向內看難,帶來較好的私密性,也體現了一種警惕性;此外碉房曬臺的設計也是生產、生活智慧的體現,曬臺一般設置在碉房的中上部,日照充足視野開闊,既利于糧食涼曬、儲存、防盜,又利于登高望遠查看四周情況。因這些智慧的防御構造和體系理念,直波村至今仍保存著較為豐富的原始藏文化傳統(tǒng)碉房聚落色彩。
圖1 直波村風貌
傳統(tǒng)藏式碉房建筑風貌極具特色,常將山、水、寺、碉、村等歷史和環(huán)境要素緊密相連,互相融合,形成少有的將宗教、人文、自然三者結合的建筑。以直波村碉房為例(圖1),整個建筑群背靠大山,面臨兩河,圍繞著具有千年歷史的羅爾吾楞寺向外緊湊布置,形成了一種底層,高密度,集合式的建筑群體模式,構建出一幅山-水-寺-碉-村完整空間格局的美好畫卷。又如丹巴三道橋村(圖2),村落由四個自然寨組成,四周群山環(huán)抱,革什扎河及3條溪溝穿村而過,千年古寺甲多洛寺坐落三道橋村格椏寨下游,兩座古碉屹立山崗(一座毀于“文革”),83幢民居碉房依山沿河坐落在高山峽谷間的平坦地帶,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山-水-碉-寺-村帶狀空間長廊。
圖2 三道橋村歷史環(huán)境要素
圖3 碉房風貌
在建筑裝飾上,傳統(tǒng)藏式碉房風格凝重、沉穩(wěn)和崇高[5](圖3),其建筑細節(jié)展現了極強的地域文化特征。白色象征圣潔善良,用粗實的白色線條勾勒碉房輪廓,用象征藏民圣物——“牦牛角”形狀的粗獷弧形白邊勾勒碉房窗戶,是傳統(tǒng)藏式碉房最普遍的裝飾手法,極具象征意義和代表性,同時也使建筑更加突出。碉房外墻一般裸露出石塊原色或刷白,與植被的深綠色形成明暗暖冷對比,沉穩(wěn)厚重卻不失活潑。碉房墻面常繪有日月星辰、宗教符號,表達藏民心中對宗教的信仰,碉房周圍壘砌瑪尼堆,也為碉房增添了一種神秘色彩。飄揚上翹的碉房屋角是白石壘砌 “交日”,以敬畏神明。碉房四周常掛有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藏族宗教色彩觀里,五色分別代表著火、云、天、土、水[6],人們借此表達吉祥寓意,同時也豐富著建筑色彩,形成一種熱烈而神秘的氛圍。此外,根據家庭條件和經濟實力,傳統(tǒng)藏式碉房的屋檐下方和窗戶上部常裝飾著兩三層的方塊或圓形色塊“百普百甲”,別具韻味,體現一種生活的審美和情趣;而碉房入戶大門、室內墻壁、立柱、木梁上繪制的精致圖案和木刻,寓意美好的同時也展現了建筑主人的家境殷實情況。
總的來說,錯落有致的碉房群布置,古樸細致的碉房裝飾,將自然景觀、宗教色彩和人文審美完美結合,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理念,表達了藏民們祈求家園安康的愿景,代表了藏族人民對理想的熱烈追求和崇高的審美傾向。
傳統(tǒng)藏式碉房的功能布局受到生活生產需求和宗教文化信仰的深刻影響(圖4)。在碉房的總體平面布局上,大部分碉房院落包含菜地、輔助用房、廁所、主體住房四個部分[7],彼此獨立卻又以小路臺階相連,滿足潔污分開、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在碉房豎向空間上,布局受宗教影響較大,認為上部是神的住所,中部居人,下部是牲畜。因此碉房底層一般飼養(yǎng)牲畜,堆放雜物,開窗較少,室內采光和環(huán)境不佳。中層用于人的居住、貯藏,內部設有“鍋莊”客廳、臥室、密室(貯藏室),外部開始縮進下層的局部房間退出曬臺,有些中層還設有旱廁,懸挑在遠離臥室和窗少的背墻上方,利用日照殺菌,方便衛(wèi)生也節(jié)省水資源。頂層一般繼續(xù)向上收縮退出曬臺,是整個碉房最為神圣的一層,環(huán)境較為寧靜整潔,設置有經堂和儲物間,經堂裝修最為華貴,是喇嘛來家居住活動的地方。這種層次豐富的碉房空間布局體現了藏族宗教信仰神、人、畜共居的建筑格局和從下到上“地、人、天”的秩序和莊嚴。
圖4 碉房空間布置示例(三道橋村)
傳統(tǒng)藏式碉房用材生態(tài)環(huán)保,主要為石、木、阿嘎土等自然鄉(xiāng)土材料,造價低廉,取材、制材方便,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綠色低耗能建筑。石材以毛石、片石為主,堅固耐用、抗壓耐磨、防潮、防火、色彩豐富,主要用于墻體和基礎。木材舒適度高,質輕且柔,能吸濕除潮,利于地震耗能,主要用于內部柱、梁、樓面板。阿嘎土由碎石、泥土加水混合,反復夯打而成,與石材、木材緊密粘合,具有一定強度、防火、除潮的功能, 用于樓面和屋頂。
傳統(tǒng)藏式碉房營造技法多樣,手法高超。在傳統(tǒng)藏式碉房建筑營造方面,一般根據柱來定建筑體量大小[6-8],但由于受到石材限制,傳統(tǒng)藏式碉房一般開間進深不大。為拓展使用空間,藏族祖先們利用墻體與柱網結合,將柱網沿橫向或縱向任意展開,實現從一柱式到四十八柱的不同變化(圖5),或者依附于原有碉房外墻又修建起新碉房組成碉堡,從而使結構空間得以增加。同時底層輔助用房也隨生產生活向院落內外部展開,從而擴大生活環(huán)境使用空間。在碉房豎向上,因勢而上,采用木柱、木梁在石墻上利用“懸、挑、露、重”等多種手法向外向上不斷發(fā)展變化出檐廊、曬臺、木屋等,形成五六層的碉房或十余層的碉樓,手法靈活,層次豐富,使得剛硬粗重的砌石碉房擴大了使用空間的同時多了一些趣味和柔和。如多種營造手法的中國重點保護文物壤塘日斯?jié)M巴碉房造型就極為豐富靈動(圖6)。
圖5 碉房柱網
圖6 日斯?jié)M巴碉房
3.1.1 結構布置
數次地震災害研究表明,傳統(tǒng)藏式碉房有一定的抗震性能,這與其結構布局有關。調研發(fā)現傳統(tǒng)藏式碉房平面布局較為規(guī)則,平面形狀以矩形為主,也有六邊形、八邊形、十二邊形、十三邊形的古碉樓[9],平面邊組成的角越多,也就越能形成多個方向的支撐點,從而提高碉房的抗扭轉性能和抵抗不同方向地震作用的能力。同時傳統(tǒng)藏式碉房豎向高度不大,以低層、多層建筑為主,且空間層層縮進,建筑體量逐層減少,使結構剛度下大上小,降低了結構整體重心,利于整體穩(wěn)定。但由于空間向上逐層縮進后屋頂局部突出,其鞭梢效應明顯。此外由于受到材料限制開間進深不大,外墻門窗洞口尺寸較小,但窗戶和室內空間位置相互對應,有利于結構的傳力和承載。
3.1.2 結構類型
傳統(tǒng)藏式碉房按材料類型劃分屬于石木結構,按結構體系劃分屬于筒體結構。由于傳統(tǒng)藏式碉房墻體較厚且砌筑工藝高超,使得整個外墻成為墻面平整、砌合緊密的封閉筒體,有較大剛度和較好的抗震性能(圖7)。同時傳統(tǒng)藏式碉房選用本土石材,強度和剛度比普通磚砌體大,利于承載。此外,碉房內部由于空間劃分加砌石墻,對筒體形成加肋,同時由于藏民邊住邊修的建造習俗和生活生產需求,沿碉房外墻逐步的改擴建,使得新舊碉房形成相互連接依靠的的束筒形式,進一步加強整體剛度和穩(wěn)定性。
傳統(tǒng)藏式碉房按承重類型的不同,先后經歷了墻體承重式、木構架承重式和組合承重式碉房[10-11]三種體系演變(圖8),其中組合承重式最為合理。碉房外層墻體采用石砌,內部采用木樓面、木梁柱,在地震作用下,外圍較剛的石砌墻體可抵抗部分地震能量的破壞,而內部較柔的木柱、木樓面可吸收耗散部分墻體傳來的變形和能量,從而實現石木協(xié)調作用,抵抗外載影響。此外碉房采用木梁外挑房間或檐廊,還可減輕結構自重。
圖7 碉房筒體結構
傳統(tǒng)藏式雖用材簡單質樸,但砌筑講究,工藝高超,手法多樣。修建過程中匠人們反手隨砌隨收,不繪圖,不掉線,不搭支撐,信手拈來,角線筆直,墻面整平,積累了較多的抗震經驗,也贏得了“疊石奇技”的美譽。
傳統(tǒng)碉房地基通常采用毛石地基,整體地基非常堅固,承載力較大,抗震性能好,出現的病害較小。在基礎建造時,一般先挖深寬1 m以上的地基溝,然后填入塊石,以黏土為粘結劑,將縫隙間填以片石和黃泥,形成一種類似地基圈梁的穩(wěn)固形式。在主體施工時采用大小石塊配合見圖9(a),以黏土為粘結劑,錯縫搭接,墻面中間大石頭填心,縫隙用小石頭嵌固防止滑移,“品”字砌筑,轉角處交錯疊壓過江石見圖9(b),增強墻體拉結能力和整體性。同時從基底開始墻體就向上收分5~10 °見圖9(c),一般基底墻深厚可達1.2 m左右,是現在普通住宅戶外墻的四倍左右,至屋頂墻厚減小至0.5 m左右,墻內表面始終垂直于地面,形成上窄下寬的直角梯形截面,這樣不僅省材料也有利于降低重心和抗傾倒。每隔1 m左右的豎向高度,在石塊間會壓嵌1~2 m左右的橫向木條作為墻筋見圖9(d),提高墻體的延性、拉結性和整體性,緩和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和變形。此外部分碉房墻體相交處還微凸砌成一條斜向上的“魚脊背”,增強建筑整體性和美感。在老碉房中還發(fā)現墻角水平截面外直內彎的現象,有效避免了應力集中。
傳統(tǒng)藏式碉房內涵豐富,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中國現存最具特色、代表性、完整性的民居類型之一。本文通過對川西北傳統(tǒng)藏式碉房的調研,發(fā)現傳統(tǒng)藏式碉房延續(xù)至今,仍保留著獨特的設防理念,生動神秘的建筑風格,以及人、宗教和自然最為和諧相處的模式;同時自然的選材、智慧的設計布局、抗震的結構體系和高超的砌石工藝是使傳統(tǒng)藏式碉房得以長存的原因。隨著這些蘊含在傳統(tǒng)藏式碉房中秘密的發(fā)掘,將對傳統(tǒng)建筑、傳統(tǒng)村落保護發(fā)展提供一定參考和技術指導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因此加快傳承與研究這些古老的智慧構造理念和傳統(tǒng)工藝,將有利于承續(xù)國家文化命脈、保持民族精神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