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向
費縣人民醫(yī)院小兒內科,山東臨沂 273400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為兒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疾病在學齡前、學齡兒童群體較為多發(fā),該疾病發(fā)病的主要病因為腸道病毒,同時還包括柯薩奇病毒B、??刹《镜炔∫騕1-2]。在臨床中,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患兒主要的癥狀包括發(fā)熱、全身酸痛、乏力、心悸、胸悶、胸痛以及呼吸困難等。由于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會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給予患兒病情改善,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層面考量,有必要給予行之有效的醫(yī)治方案。近些年來,國內有臨床研究者經研究表明[3-4]:基于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患兒治療中,磷酸肌酸鈉的治療效果顯著,且用藥安全性高。鑒于此,該次將該院在2018年2月—2019年1月納入研究的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共80例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對磷酸肌酸鈉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納入該院收治的小兒病毒心肌炎患兒80例作為研究的對象,均與臨床有關“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疾病的診斷標準相滿足,且均由患兒家屬(監(jiān)護人)知情簽署相關治療同意書,均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排次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及嚴重精神障礙者逐。以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最小和最大分別為2歲和10歲,平均(5.6±0.3)歲;病程最低和最高分別為18 d和2個月,平均(1.4±0.3)個月。對照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最小、最大分別為2歲、11歲,平均(5.7±0.2)歲;病程最低和最高分別為19 d和2個月,平均(1.3±0.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此次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對癥方法治療,即對患兒實施常規(guī)吸氧、注意臥床休息、營養(yǎng)心肌以及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對癥方法治療;主要使用靜脈滴注維生素C(國藥準字H20059693,規(guī)格:1 g),將劑量維持在150 mg/(kg·d);基于利巴韋林(國藥準字H19993274,規(guī)格:2 mL∶0.1 g),將劑量維持在15 mg/(kg·d);使用果糖二磷酸鈉(國藥準字H20066934,規(guī)格:5 g),將劑量維持在1000 mg/(kg·d);必要時,對患者使用潑尼松(國藥準字H20058375,規(guī)格:5 mg)。
觀察組:此次觀察組以常規(guī)對癥治療(同對照組)為基礎,然后采取磷酸肌酸鈉(國藥準字H20053431,規(guī)格:1.0 g),根據患兒年齡≤10歲,0.5 g/d;年齡>10歲,1.0 g/d,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
兩組均連續(xù)醫(yī)治2周。
①療效評價標準:顯效:醫(yī)治后,患兒的發(fā)熱、全身酸痛、乏力、心悸、胸悶、胸痛以及呼吸困難等癥狀消除,心電圖及心肌酶譜均為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心電圖及心肌酶譜趨于正常;無效:均和以上標準不符;總有效率為前兩項有效率總和。比較兩組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心肌酶指標水平,涉及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谷草轉氨酶(AST)4項。
②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相關肌鈣蛋白指標水平變化情況,包括肌鈣蛋白I(cTnI)、肌鈣蛋白T(cTnT)兩項。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40例患兒,顯效32例(80.00%)、有效6例(15.00%)、無效2例(5.00%),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40例患兒,顯效14例(35.00%)、有效16例(40.00%)、無效10例(25.00%),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要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75,P<0.05)。
治療前兩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谷草轉氨酶(AST)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積極醫(yī)治后,觀察組均明顯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治療前cTnI為(0.32±0.21)μg/L、治療后為(0.13±0.11)μg/L;治療前cTnT為(0.31±0.20)μg/L、治療后為(0.19±0.39)μg/L;對照組治療前cTnI為(0.33±0.20)μg/L、治療后為(0.32±0.14)μg/L;治療前cTnT為(0.32±0.21)μg/L、治療后為(0.25±0.41)μg/L;在肌鈣蛋白水平方面,治療前兩組肌鈣蛋白I(cTnI)、肌鈣蛋白T(cTnT)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285、1.263,P>0.05);通過積極的醫(yī)治之后,觀察組均明顯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79、5.124,P<0.05)。
表1 治療前后兩組相關心肌酶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U/L]
表1 治療前后兩組相關心肌酶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U/L]
?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為兒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因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細胞變性、壞死以及間質性炎癥的一種疾病。由于該疾病對患兒的生活質量會構成較大程度的威脅,所以臨床建議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需采取及時有效的醫(yī)治方案,從而改善患兒病情及預后效果[5-6]。
針對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患兒,臨床會采取常規(guī)對癥方法治療,即給予常規(guī)吸氧支持、注意臥床休息、營養(yǎng)心肌及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對癥治療方法,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對患兒心肌酶和肌鈣蛋白水平改善不夠好,因此該次研究重點提到了磷酸肌酸鈉藥物的應用,該藥物可以對高能磷酸的基團暫時性儲存,并對缺血性心肌發(fā)揮保護的功效,同時經機體內的二磷酸腺苷轉化為ATP,使心肌細胞的ATP水平有效維持,使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得到有效維持,進一步促進患兒心肌的恢復[7-8]。因此,臨床初步建議以常規(guī)對癥方法作為基礎治療,進一步聯(lián)合磷酸肌酸鈉藥物進行治療,以期提升患兒臨床療效的同時,促進患兒相關心肌酶和肌鈣蛋白水平的降低。
該次研究,對照組僅采取常規(guī)對癥方法醫(yī)治,觀察組以常規(guī)對癥醫(yī)治方法作為基礎,然后實施磷酸肌酸鈉醫(yī)治,從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5.00%,和對照組的75.00%比較明顯要高;同時,治療后觀察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谷草轉氨酶(AST)4項心肌酶指標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治療后肌鈣蛋白I(cTnI)、肌鈣蛋白T(cTnT)兩項肌鈣蛋白指標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合數據可知,磷酸肌酸鈉的療效明顯,和相關臨床研究者的結論一致[9-10];這些年來,不少臨床研究者表明[11-12]:采取磷酸肌酸鈉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療效理想,治療總有效率可達90.00%以上,觀察組的95.00%>90.00%,并且治療后患者的相關心肌酶和肌鈣蛋白水平和治療前比較均顯著下降,由此可見磷酸肌酸鈉的應用具備可行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磷酸肌酸鈉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療效顯著,且可改善患兒的心肌酶和肌鈣蛋白水平,進一步改善患兒預后效果;因此,值得在臨床治療中采納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