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楠,厲坤鵬,陳 浩,肖 琳,馮 瑩*
(1.上海市第二康復醫(yī)院康復科,上海 200431;2.上海市靜安區(qū)中心醫(yī)院呼吸科,上海 20004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科常見病,而臨床中關于穩(wěn)定期患者的干預研究多見,而其中有氧運動在本類患者中的應用研究可見,多數(shù)研究認為其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體質,從而控制急性加重情況的發(fā)生,但是關于其對患者免疫狀態(tài)的直觀影響研究不足,尤其是對肺循環(huán)、體循環(huán)的影響的研究未見,因此其應用價值的進一步細致探究意義較高[1-2],而上述方面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亟待控制的方面。本研究就有氧運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及肺循環(huán)、體循環(huán)的影響進行細致探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0月—2020年1月期間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干預組)和觀察組(常規(guī)干預聯(lián)合有氧運動組),每組各49例。對照組中包括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齡43~72歲,平均(63.3±6.9)歲,病程3.5~16.5年,平均(9.3±2.5)年,GOLD分級:1~2級者21例,3~4級者28例。觀察組中包括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齡41~73歲,平均(63.5±7.0)歲,病程3.5~17.5年,平均(9.5±2.3)年,GOLD分級:1~2級者20例,3~4級者29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批通過。
1.2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20~75歲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無有氧運動禁忌者;患者知情同意,且積極配合。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慢性基礎疾病者;合并感染者;合并多系統(tǒng)器官功能不全者;精神異常、溝通及認知障礙者;肢體殘疾者;合并骨折者。
1.3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干預,主要給予常規(gu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控相關知識的告知,同時進行營養(yǎng)支持、呼吸訓練等方面的干預,并進行心理疏導。觀察組進行常規(guī)干預聯(lián)合有氧運動,主要為指導患者進行步行、慢跑、爬樓梯、游泳、騎自行車、太極拳等訓練,根據(jù)美國運動醫(yī)學院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運動措施進行制定,首先對每例患者進行針對性的運動耐力評估,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心肺運動試驗6 min步行試驗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確定患者的運動耐力,從而制定運動強度,根據(jù)峰值功率60%以上或≥6 min步行試驗平均速度的75%作為高強度訓練的標準,每次持續(xù)時間在4~10 min,而峰值功率在50%~60%為中等強度訓練的標準,訓練時間適當延長,在10 min以上,可在20~60 min。兩2組每周均進行3~5次運動訓練。2組均連續(xù)運動12周。比較2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的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及肺循環(huán)、體循環(huán)指標。
1.4觀察指標 于干預前及干預后6周、12周分別檢測兩組的的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及肺循環(huán)、體循環(huán)指標。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于干預前及干預后6周、12周分別采集兩組的外周靜脈血,將血標本采用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其中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包括CD3+、CD4+及CD8+,外周血B淋巴細胞亞群指標包括CD19+、CD5+及CD20+;另于上述時間進行肺循環(huán)及體循環(huán)的檢測,肺循環(huán)指標包括平均肺動脈壓(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 及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體循環(huán)指標包括平均體循環(huán)壓(mean systemic arterial pressure,mSAP)及體循環(huán)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SVR),均采用Swan-Ganz漂浮導管進行檢測。上述方面的檢測均由經(jīng)驗豐富者進行操作檢測。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干預后2組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指標均隨時間的增加而升高,而CD8+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降低。2組在組間、時點間、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subsets of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2.22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的外周血B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 干預后6周及12周觀察組的外周血B淋巴細胞亞群CD19+、CD20+逐漸降低,CD5+逐漸升高,2組在組間、時點間、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的外周血B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eripheral blood B lymphocyte subsets of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組別CD5+干預前干預后6周干預后12周對照組61.31±5.3262.23±5.5163.13±5.75觀察組60.98±5.2765.28±5.6066.78±5.90組間F值=411.073 P值<0.001時點間F值=63.367 P值<0.001組間·時點間F值=192.261 P值<0.001組別CD20+干預前干預后6周干預后12周對照組10.12±1.359.26±1.108.37±1.03觀察組10.20±1.277.78±0.976.36±0.66組間F值=513.967 P值<0.001時點間F值=103.730 P值<0.001組間·時點間F值=181.373 P值<0.001
2.3干預前后不同時間的肺循環(huán)指標比較 預后6周及12周觀察組的肺循環(huán)指標mPAP逐漸降低,PVR逐漸升高,2組在組間、時點間、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的肺循環(huán)指標比較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pulmonary circulation indexes of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2.42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的體循環(huán)指標比較 干預后6周及12周觀察組體循環(huán)指標SVR均逐漸降低,2組在組間、時點間、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的體循環(huán)指標比較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 indexes of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多見,而穩(wěn)定期患者雖未表現(xiàn)出急性加重期呼吸道癥狀體征加重的情況,但是患者的機體較多方面仍呈現(xiàn)相對較差的情況,其中免疫狀態(tài)是受影響較大的方面[3-4],而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作為機體免疫狀態(tài)的重要相關指標,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呈現(xiàn)相對較差的狀態(tài)[5-6],且有研究顯示,本類患者免疫狀態(tài)較差時更易于導致急性加重情況的發(fā)生,因此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進行免疫調控的需求較高,而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的調控監(jiān)測意義則相對較高[7-8],因此對本類患者進行上述免疫指標的調節(jié)需求意義較高。另外,肺循環(huán)及體循環(huán)作為有效反應機體血供與氧供、營養(yǎng)物質的運輸方式,其中部分指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表達相對較差[9-10],因此在本類患者中的檢測與干預研究需求較高。另外,近年來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的研究不斷增多,較多對于本階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控制的研究認為,此階段的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及肺循環(huán)、體循環(huán)干預更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11-12]。
本研究就有氧運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及肺循環(huán)、體循環(huán)的影響進行探究,結果顯示,在常規(guī)干預的基礎上進行有氧運動干預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及肺循環(huán)、部分體循環(huán)指標,說明有氧運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的干預作用值得肯定,其有效提升了機體免疫的同時,對于機體循環(huán)、氧供等多方面均有積極的改善作用。分析原因,有氧運動通過一定強度的運動達到提升氧代謝及呼吸肌肌力狀態(tài)等方面的作用,而體循環(huán)及肺循環(huán)狀態(tài)在鍛煉的過程中隨之改善[13-14],同時,運動的狀態(tài)有助于機體免疫的提升,而機體免疫的提升則為急性加重情況的控制奠定了有效的基礎,這實現(xiàn)了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生存狀態(tài)的目的[15-16]。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有氧運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外周血T、B淋巴細胞亞群及肺循環(huán)、體循環(huán)的影響相對較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穩(wěn)定期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