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洛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13)
精神分裂癥是高發(fā)于青壯年,常伴思維、認知、行為等障礙的嚴重精神疾病。全球范圍內(nèi)精神分裂癥的終生患病率為3.8‰~8.4‰[1]。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是防治病情進展的主要措施,但治療和就診率較低,盡管約2/3的患者需住院治療,但住院治療率低于1/2,而未接受規(guī)律治療的患者多以精神殘疾為最終結(jié)局,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損害明顯,發(fā)生率約為85%,認知缺陷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核心癥狀[2]。在認知功能損害過程中腦電波發(fā)揮重要作用,腦電波β波、SMR波升高時,患者心情愉悅,反之降低。在精神分裂患者中檢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處于激活狀態(tài)[3]。目前,臨床主要依靠精神類藥物治療,但遠期療效滿意度較低,隨著國內(nèi)外治療理論和經(jīng)驗的成熟,認知功能訓練被作為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的措施之一,但其側(cè)重于治療前驅(qū)期或更早時期,對前驅(qū)期后期的作用較弱[3]。腦電生物反饋治療通過檢測患者大腦腦電波,了解大腦狀態(tài),并根據(jù)腦電波情況予以相應反饋,達到改善患者腦功能,從而提高患者認知功能的新型療法[4],但目前缺乏臨床試驗證據(jù)支持?;诖耍狙芯窟x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91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腦電生物反饋治療聯(lián)合認知功能訓練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效果,先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91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n=44)和對照組(n=47)。實驗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18~50歲,平均年齡(35.14±6.35)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58±0.62)年;利培酮藥量(3.43±0.24)mg/d。對照組男28例,女19例;年齡18~50歲,平均年齡(34.86±6.17)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84±0.75)年;利培酮藥量(3.40±0.29)mg/d。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病程≥1年;③住院時間>2個月;④患者均接受穩(wěn)定的藥物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者;②存在活性物質(zhì)濫用者;③具有潛在自殺危險者;④近期接受過電擊治療者;⑤聽力障礙、視力障礙,周圍神經(jīng)損傷者;⑥合并惡性腫瘤者;⑦近6個月內(nèi)有手術史者。
1.2 方法 兩組均予以利培酮治療(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定H20050160,規(guī)格:1 mg)治療,起始劑量為每次1 mg,每天2次,第2天增加至每天2 mg,每天2次;第3天增加至每天3 mg,每天2次,后維持此劑量不變。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予以認知功能鍛煉,方法:①視知覺訓練。使用顏色鮮艷器物吸引患者注視,然后緩慢左右移動,患者能左右追視180°后緩慢上下移動,并要求患者闡述物品移動軌跡;②聽知覺訓練。給予患者不同強度、頻率的聲音刺激,讓患者感知聲音并尋找聲源,在干預過程中避免患者看到聲源以免視覺代償。③記憶力訓練。選擇患者較熟悉或感興趣的事物、人進行訓練,訓練內(nèi)容越具體效果越好,在訓練早期可選擇患者熟悉的生活用品逐漸擴展,并每天重復前一天的訓練內(nèi)容。④執(zhí)行力訓練。安排日常任務,如打掃、洗衣服、洗碗等。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腦電生物反饋治療。使用多參數(shù)反饋治療儀(南京偉思醫(yī)療科技公式,型號:Infiniti 3 000 A),在治療過程中記錄患者θ波、β波、SMR波并根據(jù)其數(shù)值調(diào)整音樂和動畫反饋給患者,使患者集中精力、放松肢體。每周4次,每次20 min。兩組均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認知功能,θ波、β波、SMR波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認知功能使用連線測量、霍普金斯詞語學習測驗(HVLT-R)、簡單視覺空間記憶測驗(BVMT-R)、定步調(diào)聽覺連續(xù)加法測驗(PASAT)。θ波、β波、SMR波使用腦電圖檢測,采集患者治療前后外周靜脈血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量血清TNF-α、IL-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各認知檢測分值比較 治療后,兩組持續(xù)錯誤數(shù)、完成分類數(shù)、順行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連線測量、逆行得分、HVLT-R、BVMT-R、PASAT均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各認知檢測分值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后各認知檢測分值比較(±s,分)
注:HVLT-R,霍普金斯詞語學習測驗;BVMT-R,簡單視覺空間記憶測驗;PASAT,定步調(diào)聽覺連續(xù)加法測驗
P值0.069 0.551 0.143 0.008<0.001 0.018<0.001<0.001<0.001 0.031 0.002<0.001<0.001項目持續(xù)錯誤數(shù)完成分類數(shù)順行得分連線測量1連線測量2逆行得分BVMT-R1 BVMT-R2 BVMT-R3 HVLT-R1 HVLT-R2 HVLT-R3 PASAT對照組(n=47)19.34±5.24 2.78±0.64 7.54±1.36 43.50±14.54 101.52±30.62 6.40±1.69 5.65±1.57 7.56±1.18 9.21±1.63 6.51±1.68 8.61±1.31 8.51±1.32 30.53±1.98實驗組(n=44)17.43±4.65 2.87±0.78 8.01±1.65 36.20±10.78 80.02±20.12 7.21±1.52 8.21±2.08 9.32±2.21 10.58±1.46 7.37±2.03 9.58±1.53 11.12±1.40 43.32±2.74 t值1.842 0.599 1.477 2.732 3.982 2.407 6.593 4.693 4.228 2.194 3.238 9.136 25.376
2.2 兩組θ波、β波、SMR波比較 治療前,兩組θ波、β波、SMR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θ波低于對照組,β波、SMR波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θ波、β波、SMR比較(±s,Hz)
表2 兩組θ波、β波、SMR比較(±s,Hz)
組別實驗組(n=44)對照組(n=47)t值P值θ波β波SMR波治療后8.20±0.89 7.32±0.57 5.575<0.001治療前26.81±2.45 26.37±2.17 0.905 0.368治療后20.17±1.76 25.83±2.71 11.889<0.001治療前5.65±0.68 5.78±0.87 0.797 0.428治療后6.98±0.49 6.21±0.59 6.789<0.001治療前6.18±1.71 6.10±1.80 0.217 0.828
2.3 兩組血清TNF-α、IL-6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IL-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TNF-α、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TNF-α、IL-6比較(±s,pg/mL)
表3 兩組血清TNF-α、IL-6比較(±s,pg/mL)
注: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細胞介素-6
組別實驗組(n=44)對照組(n=47)t值P值TNF-α治療前29.85±5.83 30.17±6.21 0.254 0.800治療后13.84±1.45 15.28±1.28 5.009<0.001治療后22.75±4.81 26.18±5.90 3.048 0.003 IL-6治療前19.28±1.78 19.65±1.49 1.071 0.287
精神分裂癥病程多遷延,占精神科住院患者50%以上,年發(fā)病率為0.22‰[5],其終生患病率仍有上升趨勢,在我國已被列為疾病負擔第一位。精神分裂癥病因復雜,主要包括腦功能失調(diào)、遺傳、炎癥等。有研究證實,約85%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腦功能失調(diào),認知功能損害,同時,其腦脊液和血漿中TNF-α、IL-6濃度明顯升高[6]。抗精神藥物的應用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治療和康復的機會,但預后療效不佳,因此,如何有效改善其預后結(jié)局是治療的難點。近年來,隨著早期、綜合、全程和康復治療模式的建立,心理干預中的認知功能訓練被作為干預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對無明顯精神癥狀的前驅(qū)期患者有顯著作用,對有明顯癥狀的前驅(qū)期后期患者無顯著作用。腦電生物反饋治療是以腦電生物反饋儀為手段,通過強化某一特定頻段的腦電波達到治療目的治療方法[6],在睡眠障礙、腦損傷相關障礙中取得較好效果,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效果尚待證實。
在心情愉悅時,腦電波β波、SMR波升高,反之θ波升高。有研究表明,免疫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間存在復雜的網(wǎng)絡調(diào)節(jié)機制,在網(wǎng)絡調(diào)節(jié)機制中細胞因子發(fā)揮重要作用[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連線測量、逆行得分、HVLT-R、BVMT-R、PASAT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θ波低于對照組,β波、SMR波均高于對照組(P<0.05);TNF-α、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電生物反饋治療聯(lián)合認知功能訓練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調(diào)節(jié)患者腦電波,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分析原因為,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利用相關儀器,將腦電信息加以處理并以聽覺、視覺的形式反饋于患者,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腦電變化,并選擇性加強患者腦電波的某一頻段,能有效調(diào)動患者內(nèi)在潛能,改善患者情緒,改變患者心理活動,促使患者積極配合參與治療,從而促進患者神經(jīng)遞質(zhì)的恢復,有助于患者精神分裂癥癥狀的緩解和認知功能的恢復[8]。另一方面,腦電生物反饋治療通過降低患者體內(nèi)TNF-α、IL-6炎癥因子水平,也可能是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的重要途徑[9-10],但其分子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腦電生物反饋治療聯(lián)合認知功能訓練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腦電波,降低患者炎性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