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陳振林
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寫文章也要有“米”,這“米”就是素材。我們所寫的文章本身就來自我們的生活,那么,生活中我們就要會動用心眼捕捉素材。
一是從生活中悟。
這是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最主動最有效的方式。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不同,所得到的感悟也就不同,于是,所獲得的素材也就不同。雖然素材可能不同,但引發(fā)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感慨可能沒有多大差別。寫作者如果在部隊工作,那所寫的文章中部隊題材可能多一些;如果在某公司工作,那所寫的文章中職場題材可能多一些;青少年在學校的時間多,那所寫的文章中校園題材可能就多一些。我是作家,也是一名中學教師,像我的作品《董平柏老師》《黃老師》《詩人雪川》《那是我的一顆心》《一塊玻璃值多少錢》《我只想唱歌》《唐善龍》等近200篇小小說素材就都來自校園生活。其中,我的文章《黃老師》就是寫我自己的語文老師黃光熙,《詩人雪川》就是寫我的同事李雪川,《唐善龍》就是寫我的學生唐善軍、李宜龍。
二是從交談中聽。
生活中的你我,自然少不了與人交往。一次學習,一次品茶,一次郊游,一次會議,諸如此類的活動中,我們除了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聽別人講故事,聽別人的傳奇,你用一點心,它們就成了自己的作文素材。
我的文章《釘子戶》是寫一戶不愿搬家的人家,他們不愿意搬家是因為家中的男主人十多年前走失,家人們在原住址等他,希望他能回到自己的家。這個故事,我就是在一次吃飯時聽一個朋友講的。
三是從閱讀中取。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當你在閱讀中讀到一些關鍵信息,“于心有戚戚焉”,你就可以捕捉其“意”。有時,借其“意”,或者深化拓展其“意”,你就可以開始寫作了。比如我的文章《男孩清水》,是寫一個有著優(yōu)秀品質(zhì)和獨立人格的中學生,其主旨來自《讀者》上的一篇文章《清流》,其“意”相近,但情節(jié)完全不同。
閱讀多了,自己領會書中之“意”就會多起來、深刻起來,再提筆寫自己的文章,也就得心應手了。
◎文章鏈接
唐善龍
□陳振林
好久沒見到唐善龍了。
他是我第一次帶高三年級時的學生。那時剛一分班,就有老師大聲地叫:“不知哪個班收留了唐善龍哩?!蔽覒寺暎骸笆俏业陌?。”
“那你倒霉了?!睅讉€老師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這個學生,說起來原本成績不錯,但他抽煙、喝酒、打架、逃課,真是無所不為,后來就……”
我不去理會這些話。學生也還只是學生,我心里想。我又看了看唐善龍的進班名次,第52名。
第二天上午學生進班,果然,唐善龍沒來。我去查了查他的家庭聯(lián)系方式,居然沒有電話,只在地址欄留了“民主街”三個字,心想這下家訪也訪不成了。開學一周過去了,就在我們都以為唐善龍已經(jīng)輟學了的時候,教室門外出現(xiàn)了兩個人——唐善龍和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拿著半截竹棒,向我說:“老師,為了把他請到學校,竹棒都打斷了……”同學們哄堂大笑。唐善龍一言不發(fā),走向了教室最后的一個座位。
第二天,我找唐善龍談心,動用我的三寸不爛之舌,苦口婆心說了一籮筐話,可唐善龍像截木樁,總是一言不發(fā)。我有點惱火,說:“你是不是男子漢,???”
“是!”唐善龍大聲叫道,隨后又小聲說,“請給我支煙?!蔽乙惑@,但還是從衣袋里抽出一支煙給了他。他很自然地拿出了打火機點燃。我發(fā)現(xiàn)他的眼睛里布滿血絲。
“昨晚沒有睡覺?”我問。
“嗯?!?/p>
“做什么?”
“看小說,看了一整晚?!?/p>
“什么小說?”我又問。
“《老人與?!?。你看過沒有?我這是第五遍了。”他吐著煙圈說。
“知道嗎?”他又說,“一個人是不可能被別人打倒的,只有自己被自己打倒。每次看《老人與?!罚揖陀幸还蔁o窮的力量?!彼芭尽钡厝恿藷燁^,用腳狠狠地踩了踩。
“我不會再讓您操心的?!碧粕讫堈f,然后,他一步一步穩(wěn)穩(wěn)地回到了座位。我聽見,他說了一個“您”字。
我不知道我為什么會給他一支煙,現(xiàn)在也不明白。不過,從那以后,唐善龍再沒有抽煙,再沒有逃課。只打過一次架,是校外的小混混在班上找女生,被他拳腳交加地趕出了校門。
“沒想到個子不高的你有這樣的身手哩。”望著他受傷的胳膊,我說。
“個子不高,濃縮了精華,渾身是膽哩?!彼χf。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笑臉。
高考之前的模擬考試,唐善龍躍為班上的第6名。高考,他順利地考過了一類重點大學分數(shù)線。
收志愿表時,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唐善龍?zhí)畹氖且凰惔髮W。
“為什么呢?”我問。
“這所大學數(shù)學系不錯,我喜歡?!彼降卣f。
我又看了看學費,這所二類大學比好多大學都低。我似乎明白了他填報的真正原因。他的父母是小菜販,家里還有兩個讀書的妹妹。
好久沒有見到唐善龍了。去年過年前,一個陌生的外地座機號傳入了我的手機:“老師,您好……”
這小子,在這滿世界都有手機的時候,居然還沒有買手機呢。
作家的話:
文中只描寫了唐善龍這一個學生,其實他是以我的兩個學生唐善軍和李宜龍為原型組合而成的。素材來自我的真實生活,寫作時,我選取了兩人的獨特之處合二為一,使人物成為一個血肉豐滿、極有個性的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