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揚
摘? 要:對發(fā)生于某330kV架空輸電線路地質災害隱患進行評估,從塔位穩(wěn)定性、地質災害成因進行分析,根據(jù)塔基處地質災害隱患的類型、特點、規(guī)模,分析了地質災害隱患發(fā)展趨勢,并提出整治措施建議。
關鍵詞:輸電線路;防汛;地質災害隱患
1地質災害隱患現(xiàn)狀
受連續(xù)降雨影響,某地區(qū)地質災害頻發(fā)。某區(qū)域發(fā)生長1.4公里、寬20米、近10萬方的泥石流,泥石流向山下移動,危及附近某330kV線路,經(jīng)現(xiàn)場排查發(fā)現(xiàn)該線路054#-055#間發(fā)生大范圍山體滑坡,可能危及相鄰的輸電線路塔基安全。該地質災害類型為泥石流滑坡,330kV某線路跨越該泥石流溝的形成區(qū),塔位與泥石流溝地理位置較近。
1.1受連續(xù)降雨影響,54#及55#塔位之間的溝谷地段發(fā)生了覆蓋層淺層滑坡,為溝谷下游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該泥石流溝形成區(qū)大致呈“倒三角形”,線路大致45°斜跨泥石流溝。55#塔位與淺層滑坡邊界最近距離約18m,54#塔位與淺層滑坡邊界最近距離約60~70m。
1.2 55#塔位后進方向泥石流溝的溝壁坡度約40~50°,溝深約12~26m,溝壁剖面顯示,上部1~3m為碎石土,以下為基巖,基巖巖性為花崗巖,上部2~4m呈強風化狀,以下為中等風化。溝壁邊界與塔位之間的地表未見裂縫及地表變形跡象。
1.3 54#塔位前進方向泥石流溝的溝壁坡度約45~55°,溝壁剖面顯示,上部2~4m為碎石土,以下為基巖,基巖巖性為花崗巖,上部2~4m呈強風化狀,以下為中等風化。根據(jù)現(xiàn)場勘察,溝壁附近地表有少量張裂縫分布,與溝壁大致平行,裂縫距離54#塔位30~50m,裂縫寬度1~20cm,距離溝壁較近處裂縫較寬,并可見臺階狀錯臺,溝壁附近裂縫錯距可達1m,塔位附近地表暫無地表裂縫及變形跡象。
2線路桿塔穩(wěn)定性評估
2.1 54#塔位穩(wěn)定性分析
該塔位距離前進側泥石流溝壁約60~70m,溝壁坡度約45~55°,距離裂縫分布地帶30~50m。裂縫主要分布在溝壁附近,與溝壁大致平行,裂縫寬度1~20cm,距離溝壁較近處裂縫較寬,并可見臺階狀錯臺,溝壁附近裂縫錯距可達1m,塔位附近地表暫無地表裂縫及變形跡象。根據(jù)勘察資料,54#塔位位于山梁斜坡地帶,地形較平緩,坡度約20°,地表排水通暢,無匯水條件,塔基附近不受沖刷影響,塔基處地層巖性主要為碎石土及基巖。
其中,上部2~4m為碎石土,以下為基巖,基巖巖性為花崗巖,上部2~4m呈強風化狀,以下為中等風化。該塔基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埋深7~7.5m,樁端持力層為中等風化基巖。
2.2 55#塔位穩(wěn)定性分析
該塔位距離后進側泥石流溝壁約18m,該塔位位于山梁斜坡地帶,地形較平緩,坡度約15~20°,地表排水通暢,無匯水條件,塔基附近不受沖刷影響,塔基處地層巖性主要為碎石土及基巖,泥石流溝側壁坡度約40~50°,溝壁上部1~3m為碎石土,以下為基巖,基巖巖性為花崗巖,上部2~4m呈強風化狀,以下為中等風化。溝壁邊界與塔位之間的地表未見裂縫及地表變形跡象。該塔基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埋深7~7.5m,樁端持力層為中等風化基巖。
3成因分析
3.1地質條件
塔位及附近地層為兩層結構,上部殘坡積土結構松散,下部千枚巖,并且兩者之間有軟弱結構面。
3.2地表水作用
由于近期該地區(qū)持續(xù)強降雨,一是山坡匯水,二是土路沖刷匯集較大水流,對地表殘坡積土體造成較大沖刷。
3.3人工修路挖填方
人工修路挖填方改變了原山坡結構,破壞了山體的穩(wěn)定性。
4處理措施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判斷:54#及55#塔位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短期內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可能性不大,為確保線路長期安全穩(wěn)定運行需對55#塔位進行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
4.1開挖排水和截水溝將地表水引出危險區(qū)。當滑坡體尚未穩(wěn)定,或者后山斜坡仍存在滑動、崩落危險時,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開挖排水或截水溝渠,將流入危險內區(qū)的地表雨水堵截在外或將滑坡、崩塌區(qū)內的地表水體引出區(qū)外。
在未穩(wěn)定的滑坡、崩塌堆積體上修砌排水溝渠時,采取夯實、鋪填塑料布等防滲措施,防止將地表水引入到滑坡體中,加劇滑坡的變形滑動。
4.2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滲入,利用塑料布鋪蓋危巖體裂縫和落水洞,避免降雨直接灌入,及時填埋滑坡體上的裂縫。
4.3利用重物反壓坡腳減緩滑坡的滑動。當山坡前緣出現(xiàn)
地面鼓起和推擠時,表明滑坡即將滑動。在前緣(一般在坡腳鼓起部位)堆積砂石或沙袋壓腳,抑制滑坡的繼續(xù)發(fā)展,為綜合治理贏得時間。
4.4在后緣實施簡易的減載工程。當滑坡仍在變形滑動時,可以在滑坡后緣設置清除部分土石,以減輕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體穩(wěn)定性,清除的土石可堆放于滑坡前緣,達到壓腳的效果。
4.5在滑坡險情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即明顯減緩了斜坡變形發(fā)發(fā)展的趨勢后,針對斜坡是否基本順基巖層面發(fā)育的情況,在斜坡中下部部署錨索加固工程。
4.6采取錨索(桿)主動加固技術。錨桿是將拉力傳至穩(wěn)定巖土層的構件,通過預應力鋼筋或預應力錨索固定在滑面以下的基巖內,并與設在地表和地下的承壓板連接,施加張拉力,將滑動體與基巖聯(lián)成一體的結構,降低下滑力。
5建議
5.1采用護坡、防撞墻、排水溝、防護網(wǎng)、泄水溝、注漿等手段綜合治理。55#塔位上邊坡在現(xiàn)有排水溝的基礎上增設兩至三條排水溝,雨水沿現(xiàn)有道路沖刷塔基是造成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為消除隱患,需要在現(xiàn)有道路上根據(jù)匯水條件設置4道泄水溝,排水與原有排水連成一體,充分阻隔和疏散地表匯水。塔腿C危巖下坡側設置防撞墻一道,防撞墻采用漿砌石砌筑,地面以上全高約4m,全高約5.5m,全長約20m。塔腿A外側沿現(xiàn)有標高,鋪設簡易道路一條,長約15m。塔腿C上邊坡處危巖處設置設置主動防護網(wǎng)一道,防護網(wǎng)長約20m,寬約10m。塔位上邊坡3處裂縫進行注漿填塞加固。
5.2加強架空輸電線路防汛排查,重點加強跨區(qū)聯(lián)絡線、電鐵線路、電廠送出線的隱患排查,關注山區(qū)易滑坡段、地處河道內的桿塔、“三跨”、重要交跨等重點區(qū)段受洪水影響情況,加強特巡監(jiān)控,縮短巡視周期,及時組織開展線路防汛隱患鑒定、處置工作。
5.3將運行經(jīng)驗納入線路前期設計工作,山區(qū)線路設計階段,加強設計深度,對塔基地質情況加強勘測,盡量采用掏挖基礎等原狀土基礎。結合地形推薦使用高低腿、高低柱基礎,減少對周邊山體的擾動。山區(qū)線路結合現(xiàn)場實際必須設置截排水溝?;A埋設深度在設計校核計算的基礎上適當放大,充分考慮安全裕度。
參考文獻:
[1]雍瑞雪,王琪.電力輸配電線路的運行維護與故障排除技術[J].通信電源技術,2019,36(12):143-144.
[2]崔立,高楊,岳帥.電力輸配電線路的運行維護與故障排除技術分析[J].電子制作,2013(22):195.
[3]徐科.試析電力輸配電線路的運行維護與故障排除技術[J].南方農機,2019,50(1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