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奕栒
【關鍵字】博物館 專題展覽 構思與實施 主題 展陳形式
博物館因其所屬類別的不同,在對外展覽種類與比例的把控上各有其取向。國內博物館通常被劃分為專門、紀念和綜合等三類,而西方博物館則一般劃分為藝術、歷史、科學和特殊等四類。[1]各博物館除了依據其屬性設立基本展覽外,亦會推出各類專題展覽,旨在將紛繁多樣的展品以特定的主題組合起來,再呈現(xiàn)于觀眾眼前,既彌補了許多展品平日只能被保管于庫房的遺憾,更是成為博物館名片打造的有效推動力量。潮州市博物館作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打造潮繡專題展覽,不僅源于潮繡作為潮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是潮汕經濟的支柱產業(yè),代表著潮州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順應時代趨勢,探索歷史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藝術融合發(fā)展的可能性,使之成為潮州對外傳播潮繡文化的重要窗口,助力本土特色文化發(fā)展。
從字面意思上看,專題展覽的“專題”與“展覽”二字為它表明了身份,它首先是一個展覽,其次它擁有區(qū)別于基本陳列的本質性差別——專題。作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潮州市博物館設有介紹潮州歷史與文化的基本陳列,在其中的一個模塊就介紹了潮繡這一本土特色文化,但由于場地空間、內容篇幅的限制,基本陳列無法對潮繡的精粹一一展開詳細的敘述,很多有價值的文物與圖片都未能擁有展示空間。而策劃專題展覽則可以選擇基本陳列的一個方面或小專題加以詳細解說,補充和豐富基本陳列省略的部份。
專題展覽的“專題”二字,已將其最顯要特征完美概括。既然是特定的主題,那么展覽中的所有展品、說明、場景、布置等所有元素都將緊緊圍繞主題而準備,觀眾在基本陳列中獲得的通識性知識,得以在專題展覽中得到擴展與提升。專題展覽依托于博物館進行,卻擁有非常廣闊的主題可選范圍,既可以是一種展品的專門展示,如潮繡專題,也可以是一類或一個時期的展品的集合展示,如唐宋時期書畫專題,如此一來,專題展覽在選題上的靈活性就帶給博物館更大的可操作空間,這也是專題展覽得以百花齊放的原因之一。
專題展覽是為體現(xiàn)具體一類藏品價值而存在的,展品是否成體系便直接影響到最終的展覽效果是否完整與全面。地方博物館大多擁有數量可觀的地方文物或當地工藝產品,如潮州的潮繡、景德鎮(zhèn)的陶瓷、成都的皮影等,這類展品的數量之多、類型之廣、背景知識之深,只有通過專題展覽的形式,才得以被全方位地展示出來。當觀眾走進專題展覽中,就像是走入沉浸式體驗的第二課堂,琳瑯滿目的同類展品,加上涵蓋展品前世今生的全面介紹,既滿足了對特定專題感興趣而前來參觀的觀眾,亦啟發(fā)了隨心走入專題展廳的觀眾。比起在基本陳列中的淺嘗輒止,專題展覽是將一個專題的方方面面剖析給觀眾看,展出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專題展覽備受大眾青睞的另一原因,在于其展陳形式的多元與創(chuàng)新。隨著“博物館熱”的出現(xiàn),博物館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全國范圍內五千多家博物館推出眾多展覽,一時間形成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而其中專題展覽因其主題的多樣化,在展陳形式上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除了在基礎的展陳方式上進行完善,更是玩轉數字科技和互動體驗。博物館的技術人才們絞盡腦汁地在展陳形式上做到多元與創(chuàng)新,力圖將靜止的文物活化,拉近觀眾與展品間的距離。
專題展覽在主題、展品體系、展陳形式上的特點,使如何平衡展覽內容的學術性與趣味性、如何在保證展覽嚴謹性上玩出創(chuàng)意成為策展人員在構思與實施階段持續(xù)思考的問題。
博物館展陳選題有章可循,在《博物館條例》《博物館管理辦法》《WWT 0088-2018博物館展覽內容設計規(guī)范》等政策性文件中均有相關規(guī)定,[2]聯(lián)系潮州市博物館為綜合性博物館的實際來看,專題展覽確定主題時,有幾個關注重點,一是順應當下時代趨勢,協(xié)調古代歷史與當代潮流的融合,體現(xiàn)新時代博物館的價值定位,用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當代精神;二是注意與博物館屬性及其他展覽成體系化,避免太過割裂,但也不可一味強調展品級別,而忽視了展品背后代表的主題價值;三是與當地文化特色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成為本土文化的宣傳者。潮州市博物館在《2018年潮州國際刺繡藝術雙年展》系列展分會場中,選取潮繡作為專題展主題,有一定的時代與現(xiàn)實意義。潮繡指潮汕地區(qū)的刺繡作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宋代,發(fā)展繁榮于明清,清末達到鼎盛時期,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的主要產品,被譽為“針尖上的藝術”,這是潮繡文化的時代價值。潮繡的構圖飽滿,針法繁多,運用金線、銀線,絨線等多種材料綜合繡制,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墊高繡法獨異于其它繡種。而刺繡作為一種精巧的工藝,成品極具地域特色和觀賞價值,是在當代也仍備受矚目的中國文化特色,尤其是在雙年展中,征集了來自13個國家300多位刺繡藝術家的200多幅作品進行展覽,歷史與現(xiàn)代在雙年展上交匯,中國刺繡與國外刺繡得以在同一平臺交流,特別是潮繡專題展在對外開放的同時,這是潮繡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綜上,潮州市博物館策劃潮繡專題展,旨在通過潮繡這一特色傳統(tǒng)文化,向本地公眾加強文化自信,向外地公眾進行文化輸出。專題展覽的主題確定對整個展覽的后續(xù)工作起了引導性作用,明確具體的主題是構思階段的奠基石。
作為專題展覽的策劃者,需明確展品是整場展覽的主角,而在選取展品的工作中,需將專題展品的體系化作為最終目標。選取館藏潮繡專題展的展品時,先將所有與潮繡相關的展品都列入清單,根據主題搭建基本框架,挑選框架中的必需展品與精品展品,選取富有學術內涵或歷史價值的主打展品。一些博物館在策展時會面臨館藏藏品的一些問題,必須進行向外調研。例如:潮繡專題展挑選展品問題,由于館藏潮繡數量、種類較多,又于年代較久,特別有的不同程度殘損,為了能精準的挑選出更能體現(xiàn)高質量潮繡作品,策劃團隊拜訪了幾位“刺繡非遺非遺傳承人”和老一輩潮繡圖稿設計師,和他們探討如何辨別展品的年代,并了解潮繡的制作流程。學習到從一件潮繡作品的構思、起稿、畫稿到完成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特別是潮繡墊高繡的繡法,潮繡有別于其他地方繡之處等問題。也有珍貴的館藏古籍《潮州府志》及書籍《明本潮州戲文五種》,其中提到潮繡時對其的敘述深刻而廣泛,是對潮繡歷史的完整、完美的記載與歷史憑證。集合了多方力量后,潮州市博物館最終選定43件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展品,展品范圍涵蓋潮繡的工具、技法、用于宗教與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精美成品等,全面完整。
專題展覽的構思要考慮到展品的風格定位,明確裝飾方式,以保證館內環(huán)境的文化氛圍,關鍵是顏色、位置、燈光、展示方式等要素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起到突顯主題的效果。以潮繡展為例,大膽地選擇了暗紅色為展廳背景主色調,既是潮州本土傳統(tǒng)喜慶元素,與繡品本身的色調也和諧互補,塑造一種恢宏大氣的藝術氛圍;整體采用弱光燈效,在展品上方采用射燈用以凸顯潮繡作品精彩而細致的工藝細節(jié);展柜外周邊采用后現(xiàn)代的冷色裝飾,與主展廳主次分明、相得益彰,給人帶來一種時空交錯的穿越感。在展示方式上,考慮到潮繡繡品的特性,選用垂直懸掛的方式(圖1)對神袍、婚服類的展品進行展示,突出其整體精美大氣的特點;選用裝裱排列的方式(圖2)對小面積繡品實物或圖片進行展示,突出局部的精妙細節(jié)??偟膩碚f,潮繡專題展做到了以主題為中心,各要素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潮繡這一主題,突出潮州文化。
圖1 神袍的展示
圖2 展廳內景圖
在包羅萬象的各類藏品中,能以專題展覽的形式被展示在公眾面前的,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有些兼具觀賞價值,那么在專題展覽的實施階段,第一要義便是強化學術研究,挖掘展品內涵。以潮繡來說,有幾方面需深入挖掘:一是其承載的歷史價值,不論是描述潮繡工藝手法的館藏明朝書籍《明本潮州戲文五種》,記載潮州女工、潮州姑娘做刺繡事跡的清乾隆年間《潮州府志》,還是保存完好的各時期潮繡實物,都直觀地反映了過去各個歷史階段潮州的生活風物,是對舊時人們生活情況的真實憑證;二是其在技法上的獨特之處,釘金墊浮繡是潮繡區(qū)別于其他刺繡技法的絕技,它指的是將棉花墊在底稿上進行繡制,可以使繡品更加生動立體,當棉花墊在底稿上后,底稿圖案就看不到了,這就要求繡工在腦海對作品的圖案和配色有一定的把握,這也是潮繡的難度所在,體現(xiàn)了潮州繡工對藝術技法的精益求精與對美感的孜孜追求。
學術研究是專題展覽的重要支撐,在明確了展品最具價值的研究點后,博物館研究人員將學術研究轉化為邏輯清晰、語言通俗易懂的大綱材料,作為后期展陳策劃的依據。一些博物館打著“高大上”的名頭,策劃的專題展覽過于學術派與嚴肅,非專業(yè)人士在觀展結束后仍感到云里霧里,反而沒有達到展覽普及知識的效果。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要不斷強化學術鉆研能力,在策展時才能將主題的思想性、藝術性、科學性、通俗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將復雜和高深的學術內容通俗化,讓觀眾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接收專題展覽傳遞的信息,更好地實現(xiàn)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職能。
近幾年的發(fā)展中,“讓文物活起來”成為文博界發(fā)展的方向,許多專家學者為此提出了展出要讓文物“蘇醒”,展覽的實施要“流動”,要讓文物充分“活起來”,但光喊口號是不行的,要落到實地,具體對應到展覽策劃的實施階段,便是活化文物展示,拉近歷史現(xiàn)實。
潮繡專題展圍繞日常生活、宗教廟宇裝飾兩個方面展開,除了對具體歷史信息與工藝技巧的解說之外,以故事的形式豐富了文字內容,增添了趣味性,觀眾也得以從故事情節(jié)還原潮繡在歷史中的形象。此外,展品中“劉進忠公”帳眉源于潮州歌冊《三春夢》,寫的是劉進忠反清的故事。潮繡展品根據史實制作“劉進忠公”帳眉(圖3),此帳眉原應供奉在劉進忠公的廟堂之上。此帳眉集中了潮繡最精湛的繡制技藝,綜合運用了釘金銀繡(釘金銀繡在繡制之外,再施以“鋪、墊、釘、貼、綴”等技藝綜合使用)、金絨混合繡、絨繡、洋金銀線繡等各種繡法,再現(xiàn)了潮繡最高藝術造詣。在潮繡專題展中,還采用了電子屏幕,將潮繡的制作過程以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于觀眾眼前,搭配上屏幕下方展出的潮繡工具實物,讓靜止的展品在視頻中動起來,也算是對展品的另一種活化展示方法。在2019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編排了潮繡舞蹈表演——《靈動心扉》,由一群學生將潮繡背后的歷史故事以舞蹈的形式演繹出來,通過最直觀的肢體語言這樣一種別樣又有趣的方式讓更多人看到潮繡,了解潮繡,既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還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圖3 “劉進忠公”帳眉
專題展覽在陳列形式上應注重推陳出新,需要考慮的設計內容較多,包括電氣設計、空間設計、建筑設計平面設計以及結構設計等方面,要求各方面內容相互配合;在實施中還要融入多種技術,例如安全防衛(wèi)技術、裝飾技術、雕塑技術、攝影技術、文物保護技術、繪畫技術、雕刻技術以及印制技術等。對于不同類型的主題屬性、展品形態(tài)、藏品數量,專題展覽在展陳形式上具有非常靈活的發(fā)展空間,可以依據現(xiàn)實情況選取與組合方案,而其中場景搭建、數字科技、互動活動是可行性高且效果顯著的幾種方式。
以潮繡專題展的互動活動為例,考慮不同群眾的需要,提升觀眾愛好、激發(fā)其求知欲望,突出展出的教育價值。潮州市博物館邀請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繡省級傳承人卓桂芬大師及女兒李曉丹到館,在“傳承·展示潮繡歷史文化”活動項目中,舉辦多場活動。給觀眾現(xiàn)場講解潮繡傳統(tǒng)文化;并從潮繡材料、起稿、工藝流程到工具帶到展廳進行演示潮繡技藝與觀眾互動。在2019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潮繡T臺秀”活動將漢服與潮繡進行融合,通過設計服飾和飾品,增強當代大學生對潮繡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與應用;“潮繡DIY百人作畫”活動提供大面積畫布供活動參與者畫出夢想中的靈感潮繡服裝,激勵人們以創(chuàng)新、開放的理念傳承與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將其與當代藝術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不竭動力,也是博物館從業(yè)者策劃展覽時的奮斗目標。
綜上所述,博物館專題展覽具備傳播文化的社會功能,所以在構思及實施環(huán)節(jié),需要注重其文化內涵的體現(xiàn),同時還應具備較強的藝術美感,讓展品、展廳、展板、展柜、互動活動等圍繞著同一個主題緊密結合起來,注意主次分明、和諧統(tǒng)一。館藏潮繡專題展的構思與實施,是對本土文化主題的專題展覽的一次成功實踐,希望能為更多的專題展覽提供靈感與參考,聯(lián)立眾博物館的力量,一起進入新時代博物館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