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文,張洪猛,張琦,謝慧東
(山東華森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1)
植生混凝土最早發(fā)明于日本,可用于護坡護岸固定水土。我國南方多雨山區(qū)及河道地區(qū)使用較早,黃河流域使用較少,大部分采用傳統(tǒng)基石護坡,生態(tài)植生混凝土的推廣使用,能更好地降低成本,綠色環(huán)保[1-9]。本試驗研究植生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采用體積法,通過設計孔隙率確定各原材料單方用量,采用單級配 16~31.5mm 碎石、150mm×150mm×150mm 塑制試模,自制孔隙率測試儀,測量不同成型方式試件實際孔隙率,通過對比設計孔隙率與實際孔隙率確定更加有效的成型方式。
(1)水泥:淄博市寶山 P·O42.5 水泥,物理性能如表 1 所示。
(2)骨料:16~31.5mm 碎石,物理性能如表 2 所示。
(3)添加劑:山東華森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添加劑,摻量 2.5%。
(4)拌合水:自來水。
表 1 水泥物理性能
表 2 骨料物理性能
1.2.1 攪拌
攪拌過程中采用二次投料方法,首先將骨料倒入攪拌機中,加入 1/3 的拌合水攪拌 30s,然后加入水泥攪拌 30s,再加入添加劑和剩余拌合水攪拌 5min 后卸料。
1.2.2 成型方式
(1)采用搗棒插搗成型,植生混凝土拌合物分兩層裝入試模中,第一層的厚度約為試模高度的 2/3,第二層約高出試模 30mm。每層插搗次數(shù)按 10000mm2截面積內(nèi)均勻插搗 12 次,其中四個角各一次,在側面和平面內(nèi)部插搗次數(shù)力求等距離和均勻分布。插搗完畢后,用抹刀處理,使混凝土上表面基本與試模表面齊平。
(2)采用自制壓搗器壓搗成型,直徑 20mm、長度 250mm 的鐵棒一端連接 50mm×50mm 的鋼板,鋼板厚度為 10mm。植生混凝土拌合物分兩層裝入試模中,第一層的厚度約為試模高度的 2/3,第二層約高出試模30mm。每層壓搗次數(shù)按 10000mm2截面積內(nèi)均勻壓搗 8次,其中四個角各一次,在平面內(nèi)部插搗次數(shù)力求等距離和均勻分布。插搗完畢后,用抹刀處理,使混凝土上表面基本與試模表面齊平。
(3)使用混凝土振動臺振動成型,一次性裝料至試模中,高出試模表面約 50mm,裝料時應用抹刀沿試模內(nèi)壁插搗,振動時間為 10s,然后用抹刀處理,使混凝土上表面基本與試模表面齊平。
1.2.3 養(yǎng)護
試件成型后,覆膜置于混凝土標準養(yǎng)護室 48 小時后拆模,拆模后放入混凝土標準養(yǎng)護室中養(yǎng)護。
1.2.4 試驗配合比
體積法計算,設計孔隙率為 20%、24%、28%、32%。植生混凝土配合比計算公式見式 (1):
其中:
mg、mc、mw、ma——分別為單位體積混凝土中粗骨料、水泥、水、外加劑用量,kg/m3,mg取 0.95m3粗骨料質(zhì)量,W/C 比取 0.30;
ρg、ρc、ρw、ρa——分別為粗骨料、水泥、水、添加劑的表觀密度,kg/m3;
P——設計孔隙率,%。
1.2.5 孔隙率測量方法
自制植生混凝土孔隙率測試儀,準備一個 10L 鐵質(zhì)容量筒,并于容量筒側壁距離底面 20cm 處鉆一直徑大約 15mm 圓孔,準備一個外徑 15mm 左右水嘴,將水嘴固定于圓孔上,保持水嘴平行于底面,水嘴連接軟管即可。將孔隙率測定儀置于水平試驗臺,加水至水嘴上方 3cm 處,等待水不再流出即可。將試件從混凝土標準養(yǎng)護室中取出,用濕毛巾將試件表明水分拭干,用量尺測出試件的尺寸,并計算體積 V0,將試件放置于加滿水的測試儀中,等待水不再流出,測量流出水的體積V1,孔隙率計算公式見式 (2):
式中:
CV——試件的連通孔隙率,%,精確至 0.1%;
V0——試件體積,mL;
V1——排出水體積,mL。
1.2.6 抗壓強度試驗方法
標準試件是邊長為 150mm的立方體試件;邊長為200mm 的立方體試件是非標準試件;每組試件應為 6塊。
按 GB/T 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方法測量試件尺寸,進行抗壓強度試驗和計算立方體試件的抗壓強度,計算結果應精確至0.1MPa,立方體試件抗壓強度值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取 6 個試件測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組試件的強度值;當單個試件測值與算術平均值之差大于 20% 時,應逐次舍棄偏差最大的試驗值,直至各試驗值與算術平均值之差不超過 20%。當試件有效數(shù)據(jù)不少于 3 個時,取其算術平均值為該組試件的強度值;當有效數(shù)據(jù)少于3 個時,該組試件的試驗結果應為無效,并應重新制備試件進行試驗。
立方體抗壓強度試驗宜采用標準試件,用非標準試件測得的強度值應乘以尺寸換算系數(shù),200mm×200mm×200mm 試件的換算系數(shù)可取為 1.05。
混凝土試驗配合比及性能試驗結果見表 3。
由表 3 和圖 1~3 可以看出:
(1)植生混凝土要求連通孔隙率大于 20%,采用體積法計算植生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孔隙率分別為20%、24%、28%、32%,設計孔隙率越大,水泥用量越小,28d 抗壓強度越小。
(2)植生混凝土同一配合比,插搗成型試件孔隙率較設計孔隙率減小 4% 左右,壓搗成型試件實測孔隙率與設計孔隙率基本相符,振動成型試件孔隙率較設計孔隙率減小 4% 左右。
(3)植生混凝土同一配合比,插搗成型與振動成型實測孔隙率基本相同,插搗成型試件 28d 抗壓強度比振動成型試件 28d 抗壓強度大 2MPa。
(4)振動成型容易水泥漿體沉積,不能均勻、穩(wěn)定包裹骨料周圍,試件表面漿體較少,骨料間粘結力較低,底面形成致密水泥漿層,待植生混凝土終凝后,不利于植物生存。
表 3 試驗配合比及性能
圖 1 不同成型方式試件實測孔隙率與設計孔隙率
圖 2 壓搗成型試件底面
圖 3 振動成型試件底面
(1)體積法計算植生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孔隙率越大,水泥用量越小,28d 抗壓強度越小。
(2)植生混凝土插搗成型、振動成型試件實測孔隙率與設計孔隙率差距太大,試驗結果不能作為試驗結論及生產(chǎn)依據(jù)。
(3)植生混凝土拌合物振動成型時,漿體不能均勻、穩(wěn)定包裹于骨料周圍,底面易形成致密沉漿,不利于植物扎根生長。
(4)植生混凝土拌合物采用壓搗成型方式,分兩層裝料,每層均勻壓搗次數(shù)按 10000mm2截面積內(nèi)均勻壓搗 8 次,其中四個角各一次,在平面內(nèi)部插搗次數(shù)力求等距離和均勻分布,成型試件實測孔隙率與配合比設計孔隙率基本相符,可作為試驗結論及生產(chǎn)依據(jù),為理想成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