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勝浦實驗小學 許 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薄傲恼n”,就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師生圍繞某一個話題展開的交流,是“師生平等對話”最直接的體現(xiàn)。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盡情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從而產(chǎn)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思維能力的提升,進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那么,如何“聊課”呢?筆者認為“提問”是關鍵。輕松的課堂氛圍是聊課的基礎,充分的文本品讀是聊課的基石,而有效提問則是聊課能夠精彩呈現(xiàn)的保證。
[課例一]
在學習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第七自然段老母雞想讓老屋,再過二十幾天再倒時,筆者是這樣提問的:“如果你是老屋,會同意老母雞的請求嗎?”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如果我是老屋我會同意的,老母雞都沒地方安心孵小雞,多可憐呀!”“我也會同意的,我剛剛幫助了小花貓,就再幫助一下老母雞吧。”“我可能會有點為難的,小花貓只請我再站一晚,老母雞卻要讓我再站二十多天呢!”……學生紛紛表達著自己的觀點。于是筆者因勢利導:“那么老屋答應了嗎?我們來讀一讀老母雞說的話,仔細觀察一下插圖,你再來猜一猜。”這是預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面對文中老母雞的請求,學生通過文本品讀、插圖觀察、前后知識勾連等方法進行了有理有據(jù)的猜測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喚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他們猜得興趣盎然。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讀文品文,他們體會到:盡管老屋這么破舊,又剛幫助了別人,但他依然答應了老母雞的要求,同意再站二十幾天。從中更加可以看出老屋的和藹慈祥、無私奉獻,學生對老屋的精神品質(zhì)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小學生活潑聰明,思維活躍,對新奇的事物特別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緊扣學生的心理因素、知識基礎等特點,問在學生的興趣點上,只有抓住學生的興趣提問,充分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心對所學知識點的好奇心,讓他們有了求知欲,他們才會真正走進文本,暢所欲言。教師要善于通過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起他們表達的欲望,調(diào)動他們認知的內(nèi)驅(qū)力,從而消除他們對學習的內(nèi)心疲勞,提升學習效率。在課堂上,教師借“問”促“聊”,易于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將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diào)動起來,相應的,學習的興趣也就被激發(fā)出來了,學生的思維也會在不斷的交流中獲得提升。
[課例二]
學完了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后,筆者拋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有人說,父親曾經(jīng)是個獵人。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能不能說說你的想法?” 一分鐘過去了,筆者環(huán)視四周,教室里出奇地靜,沒有一個人舉手。倒是下面交頭接耳聲不絕,但沒有人有“確定答案”,不愿意輕易發(fā)表看法。筆者再次鼓勵:“能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就是最棒的!”但學生還是猶猶豫豫,生怕講錯。筆者想,可能是學生對于這樣開放性的問題不敢表達吧。于是,筆者靈機一動,何不換一種方式,將處理問題的主動權(quán)先交給學生呢?于是做出了如下的教學改變:“同學們,你們一定是在考慮將最完美的答案告訴大家,是吧?那么先請你將自己的觀點悄悄說給你的同桌或者好友聽一聽,你們兩個先來交流交流,最后再作回答,好嗎?”這一“招”還真靈,教室里馬上熱鬧起來:有的在座位上與同桌“竊竊私語”,有的調(diào)轉(zhuǎn)頭與鄰桌爭論不休,還有的竟離開座位,走到自己的好友跟前發(fā)表起“高論”來……看著學生激烈討論的場面,筆者心里樂開了花……一會兒,學生紛紛舉起了手,“我覺得父親不是個獵人,文中說了‘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薄拔矣X得父親那么喜歡鳥,他肯定舍不得把鳥打下來的,我也認為他不是個獵人?!薄拔矣X得父親對鳥那么了解,他很有可能以前確實是獵人。否則他怎么會這么清楚鳥的習性呢?”……學生的發(fā)言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個比一個鮮活,而且不僅僅是觀點的呈現(xiàn),更多的是有理有據(jù)的表達。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在于課前的設計多么精當,而在于課堂教學時所作的適時調(diào)整。在課堂教學中,有時難免會“卡殼”,這時,教師千萬不可繼續(xù)照搬課前的設計,而應變換一種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地去想、去說、去交流。以上課例中學生的精彩發(fā)言就來自教師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在提問“卡殼”的時候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更加輕松的交流環(huán)境,給了他們平等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自在的“聊”中重新獲得了表達的勇氣和信心。因此當教學中遇到提問“卡殼”時,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提問,給予學生更加輕松的環(huán)境,這樣學生會“聊”出別樣的精彩。
[課例三]
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灰雀》這篇課文時,對于小男孩是否愛灰雀這個問題,如果教師 直接問學生“你覺得小男孩愛灰雀嗎?”很大可能學生會以“愛”或者“不愛”這樣直接簡單的語言來進行表達,這樣的問題就使學生沒有了思考的空間和余地,學生也不容易去體會小男孩話語中、神態(tài)中的“隱藏語言”。那么,如何幫助學生緊扣單元知識要點“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來進行學習呢?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小男孩到底愛不愛灰雀呢?我們不忙著來回答這個問題。請你先把文中描寫小男孩的語句畫出來,靜靜地讀一讀品一品,你可以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在旁邊?!睂W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火花是異常璀璨的,因此在后面交流反饋的時候更是聊得興起:“文中的小男孩說‘一定會飛回來的’,說明他知道這只鳥的下落,而且這只鳥還好好的,那我推測就是他喜歡鳥所以把它捉走了?!薄拔乙舱J為是小男孩捉走了鳥,他連續(xù)說了幾次鳥會‘飛回來的’?!薄岸乙婚_始列寧問他的時候,他還吞吞吐吐地說話,說明他有點心虛?!薄靶∧泻摼褪窍矚g鳥所以忍不住把它帶回家了?!薄瓏@一開始筆者的提問,學生興致勃勃地發(fā)表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將自己閱讀過程中關注的細節(jié)一一表達了出來,并能認真聆聽別人的回答,及時補充,這樣思維的碰撞、交流,就非常精彩。
“一石激起千層浪”。創(chuàng)新性提問就如一粒投入平靜湖面的小石子,能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也會更好地幫助學生去追本溯源,提升思維。這些都是在大問題引領下學生自己閱讀思考的收獲,是學生自己的理解,是學生自己“聊”出來的結(jié)論,是學生通過對文本的仔細品讀得出的結(jié)果,通過對思維的碰撞“擦”出來的火花,因此學生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
“問”是一種教學方法,“聊”是一門教學藝術(shù),要掌握好這種方法、這門藝術(shù),教師需要更加深入鉆研教材,勤思考、多分析,緊扣文章關鍵點,提煉提問適切點,借“問”促“聊”,讓學生循著教師的“問”,深入文本,進行思維的漫溯。聊課模式下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探究語文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語文王國里遨游;聊課模式下的提問,需要教師做有心人,問題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jīng),牢牢抓住他們的心,真正讓學生將所得表達出來,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語言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