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意在讓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家鄉(xiāng)的土地人民,從而愿意為保家衛(wèi)國奉獻自己的一切,更好地感悟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第6課陸定一的《老山界》,是筆者第一次教學這篇文章,在深入研讀文章的基礎上筆者確定了“讀寫評一體化”的教學設想和目標,作為本次課例研究的載體。
《老山界》選自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是紅軍長征勝利不久作者寫的一篇回憶錄。為了展現(xiàn)紅軍的風采,作者運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集敘事、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于一體,使得文章不僅主題思想感人至深,語言同樣生動優(yōu)美,字里行間洋溢著紅軍戰(zhàn)士們的革命氣息。
經過筆者一個學期多的“讀寫評一體化”的訓練和培養(yǎng),這批學生逐漸學會了如何積累字詞、概括文章的內容和簡單的閱讀分析。在閱讀文章時,他們慢慢從開始的簡單摘抄、圈點勾畫,到現(xiàn)在的旁批注解、書寫感悟,可以說是有了飛速的發(fā)展?;谶@樣的學情,我設計了以不同形式的“讀”為基礎,以“評”為鏈接,以“寫”為抓手,“讀寫評”一體化,力求在思維的循環(huán)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于是有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一、課時目標
(一)默讀課文,并勾畫關鍵詞復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
(二)理清文章記敘的線索。
(三)閱讀過程中將自己帶入想象,體驗紅軍戰(zhàn)士面對困難頑強、樂觀的精神。
二、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新情境,導入新課
(ppt演示)毛澤東七律 《長征》,同時播放配樂。
(學生齊讀。)
師:毛澤東的這首七律 《長征》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zhàn)斗歷程,記錄了長征途中翻過的雪山,爬過的草地。同學們知道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嗎?
(預設:生答:老山界。)
師:對,老師今天就帶領你們去“翻越老山界,重走紅軍長征路”。(板書課題——《老山界》及作者)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意在通過學生對長征歷史的回顧,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快速走進文本。
(二)默讀課文,感知內容
1.比一比
①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勾畫關鍵詞,并簡要復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
(要求:幾人復述,其他人認真聆聽,找出復述的共同點)
明確:(第一天)上午——傍晚——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山溝——瑤民家——山腳——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巖——山頂——宿營地(板書)
②請同學們觀察大家找出的關鍵詞,思考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是什么?
明確:作者是按照時間的變化和地點的轉移為線索敘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整個過程的。
2.想一想
同學們對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整個過程有何感想和問題?
預設:紅軍翻越老山界整個過程重重困難;
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們的頑強拼搏精神;
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們的樂觀精神;
理解了紅軍長征的意義:宣傳紅軍、宣傳革命;
……
紅軍都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
紅軍是如何克服艱難險阻的?
3.評一評:學生相互點評中梳理出課文的行文結構。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意在檢查、鞏固學生運用抓關鍵詞的方法概括本課的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梳理出課文的行文結構,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三)精讀課文,揣摩精神
從課文具體的語句中體會紅軍不拍困難、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說一說
1.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其“難”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在課文中勾畫出有關的句子進行批注。
預設:“走幾步停下來” “很陡” “‘之字拐的路”“絕壁”“一尺來寬”等——行路難
“在路上睡”“石頭非常不平”“準會疼死人”等——睡覺難
“糧食缺乏”“晚飯、早飯沒吃飽”“肚子餓”——吃飯難
“機關槍很密” “敵人的飛機聲”——處境難
點評:在點評中由翻山的困難引向紅軍的精神。
2.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是如何對待的呢?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預設:“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后呀!”“哈哈地笑”
“酣然入夢”
“鼓著勇氣”
“喊著口號,演說”“女同志,很英勇,不知道疲倦”
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們頑強的意志,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點評:在點評中由紅軍的表現(xiàn)思考紅軍的精神。
說明:本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意在讓學生運用“精讀”的方法,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分析、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精神。
(四)話說長征,與時俱進
翻越險峻的老山界雖然困難重重,但卻是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征途中最為“輕松”的第一步。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
(學生齊讀、討論)
預設: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紅軍長征途中有無數(shù)的艱難險阻,其困難程度都遠遠超出了老山界,紅軍能夠取得長征的勝利是史無前例的壯舉。
再次齊誦毛澤東七律《長征》,重溫歷史,感悟長征精神。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再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使整個課堂環(huán)節(jié)貫通一致:再走長征路,重溫長征精神。
(五)作業(yè):課外練筆,仿寫“敘事”。
說明:此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重點在于凸顯閱讀的目的之一學以致用,為寫作服務。
【觀點感悟】
《老山界》是首次被選入人教版部編教材的,而且是用于訓練精讀方法的講讀課文,可見編者對本文的重視程度。但學生們卻興致缺乏,認為“不就是一篇記敘文嗎?”,而且記述的故事情節(jié)也不生動有趣。學生們說:“老師,記敘文的六要素我們都掌握了,這篇文章還需要精讀嗎?”聽了學生們的議論,筆者沒有著急上課,而是讓學生重讀了本單元前閱讀提示——“家國情懷,人類共有的這種樸素情感,它意味著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家鄉(xiāng)的土地人民,愿意為保家衛(wèi)國奉獻自己的一切……它是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弊寣W生明白: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還有人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于是,筆者在備課時確定了“讀寫評一體化”的教學設想和目標。
【教后感悟】
讀寫結合,才能做到始終“樂學、善思”, “學而不思則罔”,只有在思考中讀寫,才是真正學會了,會學了。于是,筆者這節(jié)課的教學以讀為基礎,以思為內化,以寫為表達,以評為落實,將閱讀、寫作、評價構成“三位一體”教學的循環(huán)邏輯,學生的思維訓練貫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新情境:課前配樂播放毛澤東七律《長征》,讓學生們先從聽覺感受到長征征途的艱險,學生齊讀這首詩再次加深體悟。這樣,學生們讀課文之前就已經開啟了再走長征路的模式。
(二)默讀課文,感知內容:以默讀的形式快速帶領學生“翻越老山界”,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師生的適時點評更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深入思考的興趣,自然過渡到第三環(huán)節(jié)——精讀。
(三)精讀課文,揣摩精神:再次回讀課文,學生由具體的語句,從字里行間中體會紅軍團結互助、不怕困難、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在點評中思考、體悟長征精神。水到渠成,自然進入下個環(huán)節(jié)。
(四)話說長征,與時俱進:此環(huán)節(jié)同樣把“思”融入“讀寫評”中,升華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縱覽整個教學過程,可謂集中體現(xiàn)了課題研究中的“讀寫評”一體化。學生同樣學會了帶著思考去讀、去分析文本,閱讀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時,人文素養(yǎng)也有了顯著提高。
以上,是筆者本次課例研究的成果。在課例研究的這條路上,“吾將上下而求索”。
(完慧琴,女,1974年生,河南許昌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學士學位,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萬寧附屬中學語文教師,萬寧市優(yōu)秀班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初中生古詩文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