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玲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具有病種類型多、復雜程度高、治療困難大、易早期死亡等特點[1]。研究發(fā)現(xiàn),亞洲新生兒的先天性心臟病發(fā)病率最高(0.92%),而歐洲新生兒的先天性心臟病發(fā)病率居第二位(0.82%)[2]。隨著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技術的發(fā)展,手術患兒趨向于低齡化、低體重化。患兒從重癥監(jiān)護室轉(zhuǎn)回普通病房時患兒仍在較高危險狀態(tài)中,這些因素可導致照護者緊張、懼怕、焦慮,照護不當可導致患兒重返監(jiān)護室的概率增加。適應性訓練聯(lián)合微視頻宣教是以術前預見性護理為核心,由專業(yè)人員指導、協(xié)助病人及家屬提前進行機體活動的一種方式,讓患兒的主要照護者提前掌握看護要點,減輕其焦慮緊張情緒。本研究探討適應性訓練聯(lián)合微視頻宣教在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恢復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兒均符合《心臟外科學》(第二版)相關診斷標準[3],年齡≤3歲,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且需外科手術治療者;照護者意識清楚,視聽功能良好,對研究方式知情同意。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患兒Ⅳ級心功能不全,合并嚴重其他臟器功能不全,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術后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基礎營養(yǎng)狀態(tài)差(體重低于同年齡組正常兒童標準值的50%者);照護者無法正常溝通者,父母以外其他照護者患有嚴重身心疾病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9例。觀察組男31例,女28例;年齡0.5~3.0(1.49±0.28)歲;體重(10.21±2.42)kg;對照組男33例,女26例;年齡0.5~3.0(1.57±0.22)歲;體重 (10.33±2.28)kg。選取患兒1名主要照顧者,觀察組照顧者男22人,女37人;年齡27~35(32.28±1.64)歲。對照組照顧者男20人,女39人;年齡26~36(32.46±1.57)歲。兩組患兒及照護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給予飲食、心理方面的指導;對照護者講解抱患兒姿勢、喂奶及叩背方法(抱患兒姿勢和叩背方法訓練同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緩解緊張、焦慮情緒。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對患兒術后轉(zhuǎn)出監(jiān)護室前對照護者進行適應性訓練聯(lián)合微視頻宣教,以利于照護者有充分的時間掌握看護要點。具體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微視頻播放):視頻內(nèi)容包括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照護者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及各種管道及呼吸道護理相關知識。第二階段(適應性訓練):由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護士協(xié)助模擬人(嬰幼兒)仰臥于病床上,模擬各種管道護理方法,抱患兒姿勢、喂奶及叩背方法。①管道護理歸納為觀察、測量、干燥、固定“管道四步驟”:觀察穿刺點有無紅腫、滲液、皮膚是否潰爛;測量管道外露長度;保持敷料清潔干燥;妥善固定管道,抱患兒時如何避免管道牽拉。②抱患兒姿勢:患兒半臥位,頭部抬高60°。③叩背方法:患兒取半臥位或者側(cè)臥位,操作者將手固定成隆掌空狀,即手背隆起,手掌中空,手指彎曲,拇指緊靠示指,有節(jié)奏地從肺底從下而上,由外向內(nèi)輕輕叩打。護士按護理常規(guī)操作,照護者一旁觀看,觀察操作要點。第三階段(實踐體驗):照護者親自操作,用模擬人替代患兒,讓照護者按照護士的操作要點護理管道,抱孩子,喂奶,叩背,護士一對一進行指導,直到照護者掌握。適應性訓練聯(lián)合微視頻宣教每周組織3次(周二、周四、周六),參加人員為術前或術后未轉(zhuǎn)回普通病房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照護者,可重復參加。每周五由副主任護師及以上級別的護理人員觀看照護者示范,檢查其掌握程度,錯誤之處給予糾正,照護者完全掌握可不再參加。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術后吃奶嗆咳次數(shù)、吸氧時間、住院日以及照護者的焦慮度和滿意度。采用醫(yī)院自制滿意度量表,滿分100分,分為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3個等級,得分越高表明滿意度越好。焦慮自評量表(SAS)由20個項目組成,焦慮的臨界值標準值為50分,即SAS標準分<50分為無焦慮,輕度焦慮50分~59分,中度焦慮60分~69分,重度焦慮SAS標準分≥70分。
表1 兩組患兒術后嗆咳發(fā)生情況、吸氧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照護者滿意度情況比較 單位:人
表3 兩組照護者焦慮情況比較 單位:人
有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目前在整個世界范圍內(nèi)平均每1 000例新生兒中有9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4]。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常合并低出生體重及營養(yǎng)不良,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過程中心臟需要停跳時間較長,各器官灌注不足和再灌注不足,體外循環(huán)導致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造成肺水腫、肺滲出甚至肺不張[5-7]。氣管插管對咽部的影響以及嬰幼兒咳嗽反射弱,造成患兒肺部痰液多,吃奶時易出現(xiàn)嗆咳窒息?;純盒g后從重癥監(jiān)護室轉(zhuǎn)回普通病房仍存在高危狀態(tài),照護者經(jīng)驗不足易導致患兒病情變化重返監(jiān)護室[8-10]。本研究探討一種簡單有效的宣教方式在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恢復中的作用,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和減輕家庭經(jīng)濟負擔。
人體克服應激引起的緊張、焦慮、疼痛等最常用的方法便是適應,這也是最基礎的辦法,對于患兒這類特殊群體而言,他們對外科手術的適應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生理適應,二是心理適應[11-13]。患兒適應能力是強是弱對其手術預后會形成直接影響。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病痛的作用下生理及心理適應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弱化,強化患兒術后的適應能力也是先天性心臟病術后心理護理的主要目標之一[14-1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術后吃奶嗆咳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吸氧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照護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焦慮程度低于對照組。表明適應性訓練聯(lián)合微視頻宣教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恢復有顯著的效果。隨著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患兒趨向于低體重、低年齡,因照護者缺乏護理經(jīng)驗導致懼怕、焦慮,照護者術后見到患兒時手足無措。因此,在患兒轉(zhuǎn)回普通病房前采用適應性訓練聯(lián)合微視頻宣教對照護者進行干預,提前讓照護者掌握照看患兒的基本技能,有利于提高照護者的參與度,促進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康復[17-19]。
焦慮是外科術后患兒照護者的常見表現(xiàn)之一,輕度焦慮者對照護者身體各項機能不會形成過多影響[20-21]。但是一旦焦慮程度過于嚴重,很可能使照護者自感心前區(qū)部位隱痛、心悸、胸悶等,還可能出現(xiàn)一些呼吸系統(tǒng)癥狀表現(xiàn),對患兒術后護理極為不利。故而加強術后照護者焦慮的干預具有很大必要性[22]。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照護者病人術后在接受適應性訓練及微視頻宣教階段,護理人員模擬了各種管道護理方法,抱患兒姿勢、喂奶及叩背方式等,有益于解除照護者思想上的顧慮,幫助他們逐漸放松心態(tài),減輕焦慮情緒。
綜上所述,通過臨床觀察可見,適應性訓練聯(lián)合微視頻宣教作為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術后簡便易行的干預措施之一,對于患兒的術后恢復有明顯的益處,能夠有效減少患兒嗆奶次數(shù),縮短患兒住院日和吸氧時間,提高照護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