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培元
建筑師名片
譚 垣
建筑師,教育家。曾在南京中央大學、重慶大學、之江大學、同濟大學任教,是20世紀中國極具影響力的建筑教育家之一,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出色的建筑師。晚年致力于研究紀念性建筑,1983年設計的“聶耳紀念園”方案獲上海市城市雕塑設計方案競賽一等獎。
譚垣出生于廣東中山,廣東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四季常青,即使在冬季,南粵大地依然綠茵遍地。譚垣從小就酷愛自然,后來他在上海生活期間經(jīng)常種植花卉。他特別喜歡常綠的植物,有可能是因為出生在廣州的原因,他最喜歡的植物是龜背竹。同時,他也特別喜歡鳥雀,因為美麗的庭院往往會吸引來鳥雀的光臨。他告訴學生:“鮮花固然美麗,但容易凋謝,龜背竹郁郁蔥蔥,昂首挺立,能夠經(jīng)受寒冬酷暑的考驗?!?/p>
漫步在“網(wǎng)紅”上海武康路上,眾多打卡者可能不知道:武康路12號別墅的第一代主人就是中國著名建筑教育家、同濟大學教授譚垣。居住在武康路的喬爭月女士,曾在她的《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圖》一書的《譚師的庭院》一文中寫道:“庭院里種植了他喜歡的油亮大葉龜背竹,室內(nèi)也有很多綠植,郁郁蔥蔥?!边@是一幢近代獨立式花園住宅,建筑風格是現(xiàn)代主義裝飾藝術(shù)派風格,建筑外墻采用白色涂料,黑色的鐵藝裝飾,藝術(shù)性極強。新中國成立后,譚垣在自己的別墅開過建筑師工作室,為新中國培養(yǎng)過幾十位建筑界專家。
武康路12號譚垣舊居
譚垣在建筑教學方面特別注重對立面的研究。他平時在給學生改圖的時候,總有很多處理立面的方法,他還經(jīng)常啟發(fā)學生,因而學生們都親切地叫他“譚立面”。他會用6B鉛筆給學生改畫,也會耐心地動手在水彩渲染圖上幫學生畫幾筆,而他最拿手的就是在建筑配景中畫各種樹。經(jīng)過他修改的渲染圖,總是顯得那樣地生動。他的寥寥幾筆就會讓學生設計單調(diào)的建筑活起來,這也是很多學生對他教學的深刻記憶。
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譚垣為我國建筑界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當代建筑界頗負盛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第一批全國設計大師張開濟,已故
建設部副部長戴念慈,古建筑保護專家鄭孝燮等,都是他的學生,桃李遍天下。
譚垣(一排右2)與師生合影
寶山區(qū)烈士陵園
聶耳紀念園
在上?;春V新窂团d西路路口,有一個綠地花園,它就是譚垣的作品——聶耳紀念園。聶耳紀念園規(guī)模雖然很小,但譚垣當時是非常認真地來對待這個工程的。他做了好幾個方案,既有大氣的對稱式方案,開門見山,嚴謹大方;也有曲線動感的方案,曲線象征著巍峨蜿蜒的萬里長城。紀念園中比較醒目的位置有一尊聶耳的全身銅像,是由著名雕塑家張充仁設計制作的,這尊雕塑采用張開雙臂指揮《義勇軍進行曲》的全身形象來表現(xiàn)聶耳的愛國熱情。鑒于聶耳是一位青年音樂革命家,譚垣認為這個紀念園與中外其他一些紀念性建筑不同,它的布局不應在紀念對象與觀眾之間拉開一定距離,而應注重環(huán)境氣氛的潛移默化,逐步引向紀念高潮——聶耳塑像,從而讓人受到聶耳革命精神的感染和熏陶。這不是一個偶爾才開放、許久才去一次的憑吊之地,而是“就在我們中間”、與城市居民息息相關的生活休憩之處。
譚垣還是上海寶山烈士陵園的總設計師,這里祭奠著為解放上海而犧牲的烈士們。陵園建于1956年,設計構(gòu)思巧妙,還有很多精彩的細部處理。陵園墓區(qū)位于陵園北側(cè),中央聳立著一座15米高的烈士紀念塔,紀念塔的背后,是一座“百萬雄師勝利渡江”的浮雕墻。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為紀念碑題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