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音樂在建構族群、身份認同和地域中的意義

        2021-06-28 20:18:16洛秦侯越
        音樂探索 2021年1期
        關鍵詞:人類學族群身份

        洛秦 侯越

        摘 要:馬丁·斯托克斯主編的《族群性、身份認同與音樂——地域的音樂建構》一書,對于文化研究,諸如社會性別、族群文化、政治權力、民俗學及其與音樂的緊密關系,以及音樂人類學和音樂學本身都具有重要的價值。著作問世20余年來,一直是該領域最重要的必讀文獻。本書評作者為該著的譯者,通過引言、理論背景和研究方法、主題詞釋義與論題綜述分析、結語4個部分,對譯著進行了系統(tǒng)完整的介紹、分析和評價。

        關鍵詞:族群性;身份認同;地域性;音樂人類學;《族群性、身份認同與音樂——地域的音樂建構》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2172(2021)01 - 0115 - 10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1.012

        引 言

        《族群性、身份認同與音樂——地域的音樂建構》(于1994由BERG Publishers在牛津/普羅維登斯和美國出版,以下簡稱“該著”)是一本關于音樂的社會性問題研究的著作,由9位各領域的學者撰寫而成。其中大多數(shù)作者主要是社會人類學領域的學者,但在文中充分反映了他們駕輕就熟地將音樂表演分析作為特定社會現(xiàn)象的過程。因此,作者們多元學科研究專業(yè)背景體現(xiàn)了著作多視角、跨學科的學術特色。

        這些學者對于音樂在族群和身份認同中的重要性進行了考察,為理解音樂作為一種社會實踐行為提供了各種途徑。作者們對以下問題和概念進行了深入探討,即音樂在族群、民族、區(qū)域、城市及其身份認同建構中的作用,媒體、權力、權利及后現(xiàn)代語境中與音樂的關系,本真性、審美、表演、世界音樂及意義建構和表達的概念,以及音樂在地方性知識及文化建構中的功能等。各章節(jié)內(nèi)容涵蓋廣泛,包括了自16世紀以來的愛爾蘭、土耳其、阿富汗等民族的音樂的社會語境變遷,巴西蘇亞、南非文達族群由音樂建構的身份認同,以及波蘭肖邦音樂的政治意義等。該書對于文化研究,諸如社會性別、族群文化、政治權力、民俗學及其與音樂的緊密關系,以及音樂人類學和音樂學本身都具有重要的價值。著作問世20余年來,一直是該領域最重要的必讀文獻之一。

        一、理論背景和研究方法

        (一)主編馬丁·斯托克斯

        馬丁·斯托克斯(Martin Stokes)為該著的主編,也是第一章“引論:族群性、身份認同與音樂”的作者。該引論對于上述引言所涉及的論題的概念重點、復雜性及其存在的問題都做了極富理論性的探討。此文堪稱族群性、身份認同及其與音樂的關系在不同地域文化語境、地方性知識中的表現(xiàn)和表達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

        斯托克斯,該著出版時為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音樂系教授,對音樂人類學、人類學以及中東流行音樂皆有研究。他在1989年于牛津大學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相繼任教于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他著述頗豐,包括《愛的共和國:土耳其流行音樂中的文化親密性》(2010)、《阿拉伯風格的爭論:當代土耳其的音樂和音樂家》(1992)、《族群性、認同與音樂、音樂的地域構筑》(1994)、《民族主義、少數(shù)族裔和離散:在中東的認同和權利》(1996)、《音樂與全球化秩序》(2004)、《音樂的世界主義》(2007)。此外,斯托克斯還是《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2001年版)“音樂人類學”(Ethnomusicology)條目的撰稿人之一。

        斯托克斯目前的重點研究領域為現(xiàn)代中東地區(qū)的音樂文化。作為當代音樂人類學的“局內(nèi)人”,其對當前國際音樂人類學的現(xiàn)狀有著獨特的認識。該著所涉及的音樂人類學前沿論題,即從身份認同政治到音樂的地域建構,他都表達了對不同文明中存在的多元價值觀的包容與認可,并對學界所關注的全球化、音樂消費方式的變化對當代音樂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音樂學家與人類學家的合作等問題提出真知灼見。

        (二)理論背景

        《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2000年第二版)的“音樂人類學”條目涉及了4個方面的內(nèi)容:1)導言;2)1945年以前;3)1945年以后的發(fā)展;4)當代理論問題。該條目最重要、有價值且具前沿性的就是由斯托克斯所撰寫的第四部分“當代理論問題”。其由10個方面的內(nèi)容構成:理論與文化、社區(qū)及其音樂、族群性、民族主義、離散與全球化、人種、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新歷史主義、實踐理論、音樂理論與分析。

        其中涉及與該著直接相關聯(lián)的眾多論題,諸如社區(qū)及其音樂、族群性、民族主義、離散與全球化、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例如,文達(Wenda)人的Tscikona樂舞便是典型案例,在這種偏遠孤立的社會性音樂活動中,表演實踐的原始模式系統(tǒng)充分建構和揭示了文達人集體生活的重要信息。同時,在民族國家內(nèi)部或外部移民離散的情形中,部落或城市“飛地”社會也同樣廣泛闡述了這類現(xiàn)象。斯托克斯提出,20世紀最后10年,音樂人類學的確被差異問題所吸收,特別是在族群性、民族、種族,以及性別和性問題上,反思性地引起了人們對學科自身建構差異方式的關注,以及這一過程的結果。

        論及族群性論題,斯托克斯在該著“引論”中指出,“族群性”可能是一個有問題的字眼,這是“一個具有爭議且模糊的認知性措辭”。但由于各種原因,至今依然使用。對人類學而言,“族群”一詞著眼于分類?!白迦盒浴笔沟脤τ谝魳返恼J識由本質(zhì)和本真的問題轉(zhuǎn)向為另一維度的探討,即詢問音樂是如何在其社會語境中產(chǎn)生作用,由此而建立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邊界,維持相互間的差異,以及憑借“本真性”來體現(xiàn)這些邊界。也就如同斯托克斯在“當代理論問題”中論述的那樣,自1960年代以來,人類學家一直傾向于將種族視為產(chǎn)生社會和文化差異的分類過程。對于許多音樂人類學家而言,考察的重點從將特定社會結構與特定音樂風格視為同源性產(chǎn)物,轉(zhuǎn)向為將音樂風格視為在更復雜和多元社會關系中產(chǎn)生差異的一種方式,而且研究還開始考察構成這種關系的權力關系。在特定的社會空間中,產(chǎn)生差異性的強勢群體的存在對那些弱勢群體具有根本的影響,而相對弱勢者只能通過強勢者的眼睛,部分地觀察和看待自己。這種“偏見”的程度是可變的,對文化分析至關重要。它還以重要的方式描述了弱勢群體在權利維護上的政治和文化后果。音樂表演越來越被看作是產(chǎn)生意義的空間,而不僅僅是“折射”?!白迦骸钡臉酥臼嵌喾N且不穩(wěn)定的,也是歷史性差異化過程的協(xié)商產(chǎn)物。它們在社會空間中運作,而不僅僅是反映已經(jīng)存在的差異。

        至于民族主義問題,文化概念的歷史和國家的性質(zhì)從來糾纏不清。難以將研究對象“國家”與我們可能用來定義和批判該對象(歷史主義,文化概念,人種志等)的分析工具區(qū)分開來,從而使得批判性的思考更為復雜而成為反身性的問題。對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民族主義日益突出的政治問題,音樂人類學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和視角對此思考。諸如,通過對受“發(fā)明的傳統(tǒng)”概念啟發(fā)與“想象的共同體”的出現(xiàn)之間的關系分析,音樂人類學家試圖考察那些民族音樂以“人造性”和“外援性”合成新的民族風格方式,參與了民族(國家)想象的構建。同時,民族國家上層建筑的后殖民主義動力一直是眾多音樂人類學家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再就是,音樂人類學家對于民族文化架構中的他者化過程的關注成了當下該領域的重要論題。

        斯托克斯將離散與全球化現(xiàn)象作為音樂人類學的當代問題研究內(nèi)容之一。20世紀末最顯著的人口遷移是跨國性的,日益加速的全球勞動力、資本和文化潮流,提出了考察離散及其“文化移動”多樣性的相關問題。對于音樂人類學家而言,相應的理論范式的探討和更新成為緊迫的議題。

        另一項與該著直接相關的論域是社會性別問題。在“當代理論問題”中論及社會性性別(gender)始終是一個緊迫且長期存在的問題?,F(xiàn)在已經(jīng)有大量的著作涉及了女性的音樂世界、性別意識形態(tài)及男性偏見的討論。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主要體現(xiàn)為女權主義和社會性別研究,而進入20世紀的最后10年,情況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轉(zhuǎn)變,更多探討的是生理性別問題。前后兩者的連續(xù)和轉(zhuǎn)變都與普遍啟蒙主題的理論有關,也進一步促進了音樂史的寫作和分析。兩者都關注轉(zhuǎn)換的建構,這種關注將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問題與上述所涉及身份認同、族群性及種族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

        因此,在“當代理論問題”中,作者認為“文化政治”是當時(20世紀最后20年)音樂人類學研究的總體精神——如研究政治在音樂文化這樣的微觀層面的運作。須指出的是,最能說明作者們“文化政治”取向的是,如多納·布坎南(Donna Buchanan)所言,他們大多遵循西格《蘇亞人為什么歌唱》中提出的“音樂的人類學”(Musical Anthropology)的思路,將音樂表演看作是社會表演,認為音樂實踐體現(xiàn)了政治和道德秩序,維系社群價值觀,將個人集結成群體。“文化政治”其下可以再劃分出“地域—空間范疇”和“歷史—時間范疇”。前者以社群和族群差異為出發(fā)點,可再細分為三大熱點范疇——民族國家,海外離散地(包括種族問題)和性別(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① 再加上英國文化研究(聚焦族群、階級、社會性別、年齡或世代)以及社會人類學(即文化人類學)的傳統(tǒng),三者構成了該著作的理論譜系。

        第一個理論“地域—空間范疇”與20世紀20年代正式成為地理學分支的文化地理學有著緊密的學術關聯(lián)。文化地理學的定義是“研究文化現(xiàn)象在空間上的分布、組合以及各種文化的差異、變化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①。該著在論述音樂建構地區(qū)時體現(xiàn)出了文化地理學探討的核心問題:文化源地(傳統(tǒng)得到發(fā)揚,生活方式成為其他地區(qū)的楷模);文化景觀(地球表面的文化印記,因人類活動而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各種形式);文化傳播;文化生態(tài);文化區(qū)域。

        第二個理論英國“文化研究”對文化人類學和族群研究都提供了理論支持,其核心在于現(xiàn)代文化的政治動態(tài)、歷史基礎、學科分支以及文化內(nèi)外部沖突。“文化研究”探究文化實踐是如何與更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相關權利產(chǎn)生聯(lián)系以及社會環(huán)境是如何被意識形態(tài)、階級結構、民族成分、族群性、社會性別和世系所影響。該著中對音樂實踐的研究正是契合了文化研究的視角:文化并非是不變的、有界性的、穩(wěn)定的和離散的實體,而是在不斷互動中發(fā)生變化的實踐和過程。

        第三個理論“文化人類學”一般包括考古學、語言學和民族學,其定義是從物質(zhì)生產(chǎn)、社會結構、人群組織、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整個人類文化的起源、成長、變遷和進化的過程,并且比較各民族、各族群、各地區(qū)、各社團的文化的相同點和相差點,借以發(fā)現(xiàn)文化的普遍性以及個別的文化模式,從而總結出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該著中撰稿者們采用歷時和共時的時態(tài)研究方法,對人類行為的式樣、基本制度的根基以及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的描寫,最終得出導致這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維背景,符合文化人類學的文化整體、文化相對、文化適應和文化整合的學科觀。

        (三)學術影響及評價

        布魯諾·內(nèi)特爾曾評價:“斯托克斯把人類學的文化概念看作在世界文化和音樂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作用的事物,并用批判的眼光對其加以審視。由此他探討了音樂人類學研究中的一系列前沿性論題:音樂社群、族群性、民族主義、離散與全球化、種族、性別研究、本文化中的‘他者概念等等?!雹?0世紀90年代,美國音樂人類學界正特立獨行地聚焦于種族問題(尤其是非洲裔和拉丁裔美國人問題),該書的出版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它在美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引發(fā)了不少討論。由此,據(jù)布坎南所言,受英國同行的啟發(fā),人們進一步思考對先前并不那么熟悉的以“身份認同”與“地域政治”角度探索音樂所起的作用。③

        同時,該著對國內(nèi)學術界也具有重要意義和啟發(fā)。隨著國內(nèi)對音樂人類學發(fā)展現(xiàn)狀的思考的深入,學者逐漸關注到斯托克斯這位當代音樂人類學的“局內(nèi)人”。在中國學者王一平于2011年對斯托克斯的專訪中,對于國內(nèi)學者對該著的關注與思考,以及著作中的一些核心問題,即如何看待Identity這一術語,斯托克斯都給予了回答:

        “作為一位人類學家,同時也是一位音樂人類學家,這一系列問題的確都是我所非常關注的。這或許和我自身的學術背景有關:我在牛津大學的導師曾是艾德溫·阿丹納(直到他去世),而他正是英國人類學界探索族群性和身份問題的先驅(qū),我的《族性、身份與音樂》一書的許多部分都受益于他的深刻見解。而他的卓越遠見,又可以說是弗里德里克·巴特(Frederic Barth)的理論、英國結構—功能主義以及法國結構主義理論所共同造就的、非常有趣的混合產(chǎn)物?!雹?/p>

        對于“‘身份問題依然是音樂人類學的關鍵詞嗎”,答案是:

        “由于從身份文化政治角度出發(fā),產(chǎn)生出了一些比較偏激或者缺乏成效的研究成果,因此引起了人們的某種失望情緒,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對這類理論研究的尖銳批判(比如對我的研究)。而同時,另外一些論題的重要性則開始彰顯出來,如音樂分析,尤其是從認知科學角度(cognitive science)出發(fā)的音樂分析,由此也引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如普遍性、進化、音樂與語言的關系問題等。我很樂于見到這樣的變化,但我想這類論題仍然是在‘身份或者寬泛地說,‘文化政治作為基本背景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在我看來,目前的危險在于,我們在思考文化時,可能會放棄一個適當?shù)恼涡詤⒖伎蚣?。”?/p>

        二、主題詞釋義與論題綜述分析

        該著探討了音樂在建構身份認同和族群性過程中的意義,并提出如何將音樂作為社會實踐去探討其間關系的方法。其中主要論點是音樂體現(xiàn)地域結構,并斷言社會文化差異(族群、階級、性別)反映在人們對特定地域的認識,以及對處在相對地理位置的自身身份的認同。

        “引論”為該著作學術性探討最重要的章節(jié),作者斯托克斯就該著所關注的核心內(nèi)容進行了論述,所涉及的論題包括表演與地域、族群性、身份認同與民族國家、雜交與差異、族群性和階級及媒介、社會性別與身份認同。文中最后的陳述是對這些論題最好的總結。斯托克斯指出,該著意在展示人類學家如何運用音樂材料來探討社會建構,以及揭示身份認同的類別及其界限控制的問題。探索始終在繼續(xù),但音樂能否作為一種方式來持續(xù)不斷地質(zhì)疑這些界限?盡管我們還無法給予明確的答案,但是,已有的成果從具體到一般對此進行了探索。至少可以這樣認為,音樂之“所為”皆有其復雜的前因后果。如弗里思闡述:“音樂(流行音樂)之所為便是身份認同的體現(xiàn),而別的社會因素或許對此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通過音樂表演、隨之而舞、聆聽,乃至思考獲得身份認同感。依據(jù)其他因素來確定社會處境,必將導致我們受限并陷入狹隘的民族沙文主義或性別歧視之中。反之,依據(jù)其他因素來確定社會處境,也可以起到跨越界限而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更為廣泛的作用。社會人類學家可以從音樂研究中獲益甚多,從而對音樂研究未來發(fā)展做出更多貢獻。宏大敘事體系的崩潰或至少不再對此寄予希望,人類學家重新關注日常生活中豐富繁多的創(chuàng)造活動,為其提供了機會,去觀察、參與音樂這一社會創(chuàng)造的重要形式。對于這樣的機遇,音樂學家、音樂人類學家和社會人類學家都應該共同給予最大的關注與投入。

        正如布坎南(Buchanan)在其書評中所歸納,該著研究音樂如何在特定地域構成社會身份認同的標志,即通過描繪人們對特定地域的認知、對相對于地理場所的自我身份的理解,探討音樂表演如何構成并彰顯社會文化差異(族群性、民族主義、階級以及社會性別)。各篇文章的中心是,地域和自我的界限如何通過一個個特定社群的音樂而匯集建構起來,或者說,個人、社群、國家如何利用音樂確定甚至改變對于相關于其他社會群體和地域的自我以及其地區(qū)的看法。②

        為了便于深入理解這些相關論題的精髓和要點,以下就其主題詞并結合該著所涉及的章節(jié)內(nèi)容進行綜述與分析。

        1.族群性(Ethnicity)是當代社會科學族裔(ethnic)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廣泛應用于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研究領域,是英語社會語言學的產(chǎn)物。這個詞匯具有正面的意味,可用于文化群體的歸屬感上,在很多方面取代了種族(race)等具有負面意味的詞匯。

        在該著中,“族群性”體現(xiàn)出廣義和狹義雙重內(nèi)涵。狹義上,“族群性”就是類似“民族” “族裔”的含義,如第九章“卡拉沙飛地中‘作樂”個案中,“族群性”就體現(xiàn)在巴基斯坦卡拉沙這一非穆斯林族群中;又如第二章“凱爾特”這一真實性和虛擬性交錯的族群。而廣義上的內(nèi)涵是包括了一切群體,如階級、階層等概念和范疇,如第七章的“利物浦的工人階級”和第十章的“學習音樂的女性”。

        著作中有兩篇是關于族群性問題的探討,例如第二章《對凱爾特音樂的思考》,作者為查普曼。文章闡述了“凱爾特”音樂的巨大意義在于雖然那是一個嚴格界定的種類(作為二元對立中一個浪漫的“他者”),但其內(nèi)容相對難以界定;那并非真實的“凱爾特性”的殘余,且有待于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作者以4種密切相關的情形——我者與他者的強弱勢關系、政治文化中心與外圍的轉(zhuǎn)移與反饋、相互矛盾的音樂文化體系、特殊社會文化語境的審美催化展現(xiàn)——界定和建構了人們心目中的凱爾特文化及其音樂。另一篇探討此論題的是第九章《卡拉沙歌曲演唱中的個人與集體認同:少數(shù)民族飛地中“作樂”的意義》。作者帕克斯探討巴基斯坦卡拉沙這一生活在伊斯蘭教語境中的非穆斯林“飛地”族群,如何使用音樂和舞蹈作為其身份認同標志,以儀式音樂表演作為主要手段,通過與不同節(jié)慶儀式場景相應的歌唱來化解現(xiàn)實社群中的人際緊張關系,調(diào)和平等主義的文化精神和宗教領導人之間的激烈競爭所產(chǎn)生的矛盾,體現(xiàn)了歌唱及其相伴的舞蹈在加強社群團結中的重要作用。

        2.身份認同(Identity)一詞源于拉丁文 idem(為相同、同一之意),后來發(fā)展為英語中的identity一詞,有多重含義:一是使等同于、認為與……一致;二是同一性、認同;三是身份、正身。有“同一”和“獨特”兩種關系,個人與他人與其他群體的關系也揭示了“相似”(趨同性)和“相異”(區(qū)分性)兩層關系,這樣身份認同便有了第四個含義。具體如第三章“阿富汗民族認同”中,創(chuàng)作出的“民族音樂”使得地區(qū)性的族群如普什圖、興都斯坦以及塔吉克獲得了“一致”的民族認同感,這體現(xiàn)出“身份認同”的趨同性;而第四章“肖邦案例”中波蘭知識分子界不斷為肖邦重新定義,就是要根據(jù)波蘭民族主義的變化在國際化背景中尋求波蘭的“差異”的獨特價值,這就是“身份認同”表達出的“區(qū)分性”。

        3.民族國家(Nation-state)是政治“整合”族群的結果,因而從政治角度首先被定義為“國家”;從民族內(nèi)發(fā)層面看,民族國家的建立與其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包涵政權獨立,精神自主——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第五章“巴西的民族認同”中,音樂家用巴西原創(chuàng)的音樂作品整合了巴西“民族國家”的三大族群——葡萄牙人、非洲黑人和北美印第安人,音樂提供了民族凝聚力的手段。

        身份認同與民族國家論題在現(xiàn)代國家及其社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似乎在當代語境中,任何國家都不可避免將遭遇同類問題,可能只是表現(xiàn)方式的差異,但其性質(zhì)都是一致的。作者貝利在該著的第三章《音樂在創(chuàng)建阿富汗民族認同中的作用》就是一個復雜的宗教、殖民、文化傳承以及現(xiàn)代化進程中凸顯的民族認同問題。討論問題的背景是廣播實際上成為唯一手段,借此地區(qū)性的族群如普什圖人、興都斯坦人(北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塔吉克人的音樂,構成了現(xiàn)代阿富汗各族群綜合的“民族音樂”,在國家意志之下得到一致的民族認同感。斯羅賓的評價應該是對此現(xiàn)象非常準確的總結:“對于阿富汗這種非同尋常以族群分裂、語言分化為特征的國家而言,廣播電臺成為其統(tǒng)一國家的少數(shù)因素之一……對阿富汗村民或牧民來說……廣播電臺極大地消解限制了其想象視野……他們共享著喀布爾錄音室的音樂,這是一種為數(shù)甚少的新興民族價值觀和表現(xiàn)形式之一,這種形式最終可能會構成一個泛族群的阿富汗社會?!雹?/p>

        另一篇是第四章馬赫的《國歌:民族作曲家肖邦的個案》,敘述波蘭知識界如何根據(jù)波蘭民族主義變化中的背景不斷為肖邦重新定義:從一個波蘭-歐洲作曲家,到波蘭民族英雄和先知,最后是一個典型的波蘭人,能讓世界承認波蘭的價值,即波蘭認同的偉人之一。因此,肖邦成了一種想象性的政治角色。如果說在不同語境中不斷地將肖邦重新定義是為了民族和國家認同的手段,那么這樣的操控方式是對于音樂藝術及人類文化共識價值的一種諷刺,肖邦成了意識形態(tài)任意擺布的陳列品。民族國家及其認同問題最常見地出現(xiàn)在多文化及復合民族的語境之中,各種傳統(tǒng)和話語在相互碰撞或交流之中,總希望找到屬于自己的權利、價值和地位。然而,巴西國家的文化認同問題在此表現(xiàn)得更為復雜。

        著作的第五章《瑪庫納依瑪?shù)囊魳罚喊臀鞯拿褡逭J同與音樂人類學研究》是一個極其有意思的案例。作者雷伊以小說《馬庫納依瑪——沒有角色的英雄》開場,主人公是一個神話人物,由巴西過去和當代文化的碎片聚集而成。小說作者也沒有試圖把這種混合物轉(zhuǎn)變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雖然作品本身有文學邏輯,但馬庫納依瑪作為一個角色卻沒有邏輯:他在某一章中的角色,在下一章即被替代,這是一種隱喻的手法,動蕩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巴西人民的心理混亂,最多樣化的種族和文化元素集合在該角色身上,卻又尚未彼此融合。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音樂提供了象征手段,借此,現(xiàn)代化的知識分子為整合巴西似乎互不相容的民族多樣性提供理由。作者借助于一位巴西獨特的人物,該文的主人公即《馬庫納依瑪——沒有角色的英雄》的作者,同時又是一位音樂學家的文化部長安德拉德之口,鼓勵作曲家將巴西三大族群——葡萄牙人,非洲黑人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的音樂整合成具有“巴西之魂”的音樂作品,建構起這個多元復雜的文化認同之感。

        4. 雜交與差異(Hybridity and Hifference),其中“雜交”一詞最基本的意思是指混合物,源于生物學,19世紀被運用于語言學和種族理論;在探討族群、身份認同的歷史、后殖民主義、反種族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等全球化和后現(xiàn)代語境中,被運用于眾多學科領域,在流行文化中的作用也很突出?!安町悺痹谠撝惺侵甘挛锉举|(zhì)上的不同和在某方面的差別。

        主編斯托克斯涉足的研究領域廣泛,除了最重要的研究興趣是中東地區(qū)的音樂文化外,對于愛爾蘭音樂文化特殊性的關注也是其出彩的成果之一。我們在其“引論”中就可以讀到,他在有關認同現(xiàn)象的論述中提及了一個音樂作為認同工具的極端性例子。文中論述, “愛爾蘭傳統(tǒng)的”音樂成為公眾娛樂空間中政治化傾向最強烈方法之一。反映這一現(xiàn)象的故事是一位吉他樂手試圖參與一場音樂聚會,樂手不管眾人冷漠,試圖進行合奏,卻遭到了排斥。他被告知此為“愛爾蘭集會”,而他的吉他“并非愛爾蘭樂器”。最令人恐懼的是,第二天這位樂手竟然被人用斧頭砍去了左手,而這樣的極端方式僅僅被說成是“友情提醒”。因此,該事件說明,音樂語境中建構的“愛爾蘭性”如同射殺和轟炸,皆為政治暴力的一部分。

        “雜交”與“差異”概念的研究體現(xiàn)在作者的另一項研究之中,即該著第六章《地域、交流和意義:愛爾蘭西部的黑海音樂家》。斯托克斯論述了一群黑海土耳其音樂家的愛爾蘭之旅,主辦者將這事件看作是一次音樂交流。酒吧聚會的微型政治生活里包含很多內(nèi)容,表演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矛盾,并相應做出一些變化,說明了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過程:音樂具有跨文化協(xié)調(diào)對話的功能,即能夠靈活多變且具有創(chuàng)意地構筑族群性。大量的意義和策略在其中起著支配作用,彼此互相牽連。然而,整個事件是在一個共同框架下,通過兩端音樂家們驚人的一致性,展現(xiàn)了地方身份認同。這就是作者在文章開篇就進行的理論性總結:表演不僅僅傳遞“已知”的文化信息。恰恰相反,它會改造和操縱社會現(xiàn)實的日常經(jīng)驗,它模糊、省略、強化,有時甚至是顛覆常識的范疇和標識。最重要的是,在社會公認的名望和權力游戲中,表演是表演者手中重要的工具。

        5. 地域、階級和媒體。其中地域(Place)是人文地理學最關鍵的理論視角之一,指社會活動具體的地理背景,更是一種隱喻(metaphor),即指向抽象的意象(image)或意義。地域經(jīng)由人類主觀性的重新建構與定義,超越了空間實體單純的物質(zhì)性,進而成了一種充滿意義且處在不斷動態(tài)變化中的社會與文化實體?;蛘甙凑账雇锌怂乖谠撝撝幸糜鐣W家吉登斯的說法:

        當我們談及音樂及其相關事項時,其所反映的地域性特征是顯而易見的。吉登斯(Giddens)所謂的地域 (或地點locale)“即指社會活動的特定地理環(huán)境”①。他接著指出,現(xiàn)代性直接的“夢幻般”結果就是空間不再以地域為界限,“那些來自遙遠的各種社會因素早已經(jīng)滲透和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性”。人們對于這種“錯位”所引發(fā)的重新定位過程充滿了焦慮,這也就是吉登斯所謂的“重新植入”②。在這種自我“重新定位”的無數(shù)方式中,音樂無疑起到重要的作用。

        階級(Class)意指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即生產(chǎn)有所發(fā)展而又發(fā)展不足的產(chǎn)物。階級的本質(zhì)在于它是與特定的生產(chǎn)關系相聯(lián)系的、在經(jīng)濟上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階級的劃分是由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經(jīng)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結成的不同關系決定的,衡量指標如經(jīng)濟收入、所受教育和職業(yè)等。媒介(media)的概念在該著中是指傳播與交流音樂的工具和手段,包括書籍報刊、電視廣播、數(shù)字網(wǎng)絡以及文化產(chǎn)業(yè)公司等,在形成民族國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七章為科恩的《身份、地區(qū)與“利物浦之聲”》。文章以利物浦為中心,與周邊城市——如倫敦以及特別是曼徹斯特——對照性考察了相關的音樂家身份、出身及生活地區(qū)、方言習俗等無法脫離的“地域性”所體現(xiàn)的地域、階級和媒體的關系,探討了真實的“利物浦之聲”在利物浦如何按照一系列二元對立(科技和合成/真聲和原聲、富人/窮人、好客和開放/封閉和警惕、有創(chuàng)意的/受約束的)而被構筑的方法。“利物浦之聲”的產(chǎn)生最終是一種資源,有新意的是,相關于這種利物浦搖滾樂的音樂家、記者和居民描述這種音樂時聯(lián)系了社會經(jīng)濟因素和政治因素。利物浦的流行音樂融合了各種音樂因素,包括區(qū)域、國家及國際社會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但這也是利物浦所特有的現(xiàn)象,反映了該城市獨有的一系列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因素。族群、宗教和性別的地方性問題、移民和通婚模式、親屬網(wǎng)絡,以及樂器和設備的地理分布都與音樂聲響和曲式結構的產(chǎn)生有密切關聯(lián)。對于族群性、階級和媒體,音樂家背景、文化影響所產(chǎn)生的地域差異皆反映在他們的音樂之中,但這些因素有助于特定的地方性知識的建構。音樂與地方性之間的關系在持續(xù)不斷地變化。特定城市和區(qū)域的象征及其符號不斷被政治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所改變,包括它們之間關系的改變。這顯然影響了這些領域的文化生產(chǎn)與消費。

        第八章瑪格婉的文章《“土地是我們的精髓,永遠如此”: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傳統(tǒng)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關系》是這一論題的典型案例。喪葬中的歌唱表演是澳大利亞的東北部阿納赫姆族最重要的儀式程序,原住民以此維護自身權利,在與歐洲-澳大利亞人抗爭過程中,將傳統(tǒng)音樂形式轉(zhuǎn)換為現(xiàn)代流行音樂運作手段,以體現(xiàn)他們對政治空間和地理空間的訴求。其中,傳統(tǒng)“尤特呼-印迪”母子關系融入于流行樂隊形式,建構了一種有影響力且成功地使用原住民表演美學的方式,以表達整個原住民群體的新需求,實現(xiàn)整個原住民社群與全球音樂產(chǎn)業(yè)之間進行一種平行對話的模式。

        6. 社會性別(Gender)在國際女權主義的話語中已經(jīng)成為必不可少的詞語,社會性別概念是西方女權主義研究的理論框架,是一種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亦是生理性別(sex)的社會表現(xiàn)及相關的意識形態(tài)。

        社會性別論題是該著最后一篇的內(nèi)容,即第十章《音樂、文獻與禮節(jié):從卡斯蒂格利昂到奧斯汀對樂器和社會認同的描述》。作者海倫·魯回顧了英國16世紀至19世紀初之間大量的文獻,包括圖像材料、物品清單、遺囑、法庭案件和許多理論專著或文學作品,以及關于兒童教育問題的早期文本。這些資料讓人們了解關于樂器及其象征在英國社會中的使用。其中特別有意思的是,作者運用了奧斯汀《傲慢與偏見》和《曼斯菲爾德莊園》小說中的人物對話及其描寫,論述樂器及演奏不僅界定社會級別和等級也界定社會性別。正如作者開篇論述的那樣,樂器有很多方面可以成為社會身份的一種標識??赡苤挥猩蠈由鐣耸坎艜碛袠菲?,而樂器反過來又成了這種社會身份的標識。對于身居高位的人,其層次可以由出場時所使用的樂器以及他們演奏的樂器來體現(xiàn)。樂器自身的設計或裝飾也顯示出音樂家或聽眾的身份。樂器可以是文化以及身份的標志,它們也可以暗示社會性別。然而,樂器的符號體系和社會身份認同之間的關系無疑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為使讀者對于該論題有更完整的理解,對此再作一些補充。筆者曾參與兩部重要的音樂的社會性別研究(《音樂學與差異》和《音樂與社會性別》)的選題策劃、譯著的審校與編輯出版。在與譯者交流商議中深入探討了該領域?qū)鴥?nèi)音樂文化研究的意義,為此購買版權、立項翻譯并出版了這兩部著作。為了讓讀者能夠更完整理解社會性別與認同論題在現(xiàn)代音樂學術研究中的意義,在此引述譯者謝鍾浩教授書對于《音樂學與差異:音樂研究中的社會性別與性》的一段評議:

        音樂學領域關于性別的女性主義研究與人文社會學科的其他領域相比,起步較晚。最初這方面的研究是為了要重建飽受漫長的父權文化壓制并且被歷史遺忘、不見經(jīng)傳的女性音樂活動,因此這個階段的研究注重對女性音樂文化活動和作品的收集、整理、記譜、歸類,還歷史的公正于女性,使人們對于世界音樂文化有一個更為歷史的、全面的了解。這一方面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直到今天一直沒有停頓過。然而,從8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對“女性和音樂”這個議題從多方面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將有關研究置入兩個既相關而又不同的構架。音樂史學、音樂人類學和民間音樂學等學科首當其沖,將女性主義放到縱橫交錯的社會性別關系這一更廣泛的框架里進行研究,他們考察各個社會形態(tài)中社會性別的設置和特點,認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是對現(xiàn)行社會性別體制的反應,因而從本質(zhì)上講,音樂活動在不同程度上或者加強、維系、延續(xù),或者挑戰(zhàn)、改造、反抗甚至顛覆現(xiàn)行政治文化制度下的性別權力機制。而90年代至今的女性主義音樂學研究則毫不遲疑地歸入了后現(xiàn)代主義話語的構架,深深得益于并且廣泛運用了女性/男性同性戀文化研究、文化和表演述行研究、符號學、心理分析學等等理論。其中由露絲·索莉(Ruth A. Solie)主編的《音樂學與差異: 音樂研究中的社會性別和性》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后現(xiàn)代音樂學和文化人類學語境中,女性主義對性別“差異”的研究始終是用來反思西方音樂文化及其形而上學的基礎,探索并凸現(xiàn)差異的目的就是要探尋音樂文化中的他者,傾聽他者的聲音。差異理論本身是極端復雜的,該文集的作者們對差異的批判與建構兩方面都各有其不同的側重和主張。一方面,差異無所不在,差異和存在休戚相關,在各種理論話語中成為定義、定性、甄別、分類、綜合、概括、推理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里對差異的討論又不可避免地涉及由各種因素構成的“群體”,這些因素包括社會性別、性傾向、種族、族群、宗教、文化、階級、年齡、國籍或者各種復雜因素的混合。這方面的討論通常思考如何區(qū)分群體之間的差異,思考種種對這些差異詮釋的合理性,因此關于差異的討論不可避免地和種種社會權力有關。①

        結 語

        音樂在歸納和區(qū)分族群、地域、階級、性別等身份認同時,不同的文化主體以不同形式的音樂形態(tài)及音樂行為表征這一身份的標識(marker)。在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社會,在“雜交”與“差異”的后現(xiàn)代語境下,文化早已逐漸失去其原有的穩(wěn)定性,這些都預示了新的文化認同出現(xiàn)的可能性以及文化認同的手段也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多樣性,而處于不斷變化的文化中的音樂在體現(xiàn)這類復雜性上是尤為顯著的。因此,無論是人類學家還是音樂學家,都應將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實踐,去反思與探討其在身份認同中是如何產(chǎn)生、維系和改變的,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其審美趣旨的研究上。

        該著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大量的田野調(diào)查,地理區(qū)域跨度廣闊,材料豐富,每篇文章都聚焦在對于特定的社群,音樂如何界定和自動聚集,以及個人、群體是如何有技巧地利用音樂來界定自己與其他個人、群體的差異。通過讓人們意識和理解自己所在特定地區(qū)的認同,使音樂表演構筑和維護社會文化的差異(族群、民族、階級和性別)。斯托克斯延續(xù)了安東尼·西格的視角——“音樂的人類學”,關注音樂如何在政治權利、道德秩序、群體內(nèi)部價值和群體中個人差異這些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這個方法可以迅速在社會權力關系網(wǎng)中探究音樂的意義,對社會學家去研究音樂并為音樂領域做出貢獻有一定的說服力。

        該著引起的一系列關于認同和族群性的討論對英國乃至全世界的人類學家都是一個及時的提醒,應當把音樂和表演納入學科重點要素,同時也對音樂人類學家提出雙視角的研究思路;既可以說體現(xiàn)了音樂人類學家對人類學專業(yè)的興趣,也可以說是人類學家對音樂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兩個學科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加開放。

        主編斯托克斯對于書名中幾個主題詞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靈活機動、充滿張力的討論:族群性和認同被音樂有力地構筑起來,音樂作為交流的手段,有別于甚至超越語言的優(yōu)勢,可以作為社會交流手段清晰地構筑認同的界限。雖然每章內(nèi)容與主題交錯復雜,但通讀全部個案研究再回看“引論”,中心論題便在讀者腦中整體浮現(xiàn)。斯托克斯用傳統(tǒng)的社會學方法來研究作為社會某種映射的音樂,也鼓勵讀者超越那些方法,在性別、存在、雜交和異國情調(diào)等方面尋找價值。

        也許人類學家書寫音樂論題仍有許多方面被質(zhì)疑,但主編斯托克斯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結合二者,體現(xiàn)了音樂人類學在處理這類議題時的逐漸成熟和自信。

        最后,該著也是給一直以來不斷研究和探索的我國音樂人類學界一個提示:“認同”在不同語境用法和內(nèi)涵也截然不同,“音樂與認同”這一主題的相關理論也是多元且多變,若試圖用一成不變的明確的范式去詮釋這一虛實結合的復雜論題很可能將自己置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處境,因此需要參考政治、經(jīng)濟、宗教,甚至語言習俗等因素多方思考與闡述,以更接近其本真性。

        仍舊以多納·布坎南的話結束本書評:

        音樂作為人類表達的主要媒介,永遠都脫離不了社會身份認同,而這一認同也總是基于個人和地域的歷史化、政治化和社會性別等的感覺。音樂在政治上和美學上都是有力的,因為它滲透到了人們的情感中,這一滲透激發(fā)了社群和國族,傳統(tǒng)和本真,相同和差異等的形象,吸引了我們的情感,標識了我們的獨特性,將我們置于更為廣闊的世界里。①

        ◎本篇責任編輯 錢芳

        收稿日期: 2020-10-24

        基金項目: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音樂史學基本問題研究”(18ZDA025)。

        作者簡介:洛秦(1958 — ),男,博士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教授(上海200031);

        侯越(1992 — ),女,上海音樂學院音樂人類學博士研究生 (上海200031)。

        ① 本文原稿為侯越的碩士學位論文中的一部分,即《族群性、身份認同與音樂——地域的音樂建構》譯稿評介,其導師為湯亞汀教授。鑒于正式出版的要求,我們在原譯稿基礎上對著作進行了重新審譯。同時,并對原譯著評介進行了修改和調(diào)整,在對于原著內(nèi)容的理解、詞語概念的解讀、翻譯修辭的斟酌,以及學術問題的思考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程度的完善。重新審譯稿為洛秦主編的“音樂人類學跨文化研究譯叢”之一,將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共同出版。

        ① 參見湯亞汀:《后現(xiàn)代語境與中國聲音景觀斷想——兼及“新格羅夫”條目“音樂人類學:當代問題”》,《音樂藝術》2009年第1期,第114~127頁。

        ① [美]普雷斯頓·詹姆斯、杰弗雷·馬?。骸兜乩韺W思想史》(增訂本),李旭旦譯,商務印書館,1989。

        ② 王一平:《音樂人類學的現(xiàn)狀與思考——專訪牛津大學馬丁·斯托克斯博士》,《音樂探索》2011年第4期,第98頁。

        ③ Donna A. Buchanan,“Book Reviews:Ethnicity, Identity and Music: 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of Place, edited by Martin Stokes,”Notes(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Music Library Association), no.2(1995): 430.

        ④ 王一平:《音樂人類學的現(xiàn)狀與思考——專訪牛津大學馬丁·斯托克斯博士》,《音樂探索》2011年第4期,第98頁。

        ① 王一平:《音樂人類學的現(xiàn)狀與思考——專訪牛津大學馬丁·斯托克斯博士》,《音樂探索》2011年第4期,第98~99頁。

        ② Donna A. Buchanan,“Book Reviews:Ethnicity, Identity and Music: 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of Place, edited by Martin Stokes,”Notes(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Music Library Association), no.2(1995): 427.

        ① Mark Slobin, “Music in Contemporary Afghan Society,”? in Louis Dupree and Linette Albert (eds), Afghanistan in the 1970s (New York & London: Praeger, 1974), p. 248.

        ①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London: Polity Press, 1990) , p. 18.

        ②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London: Polity Press, 1990) , p. 88.

        ① 引自謝鍾浩為《音樂學與差異: 音樂研究中的社會性別和性》所作的“譯者序”,露絲·索莉主編,謝鍾浩翻譯、洛秦審校,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① Donna A. Buchanan,“Book Reviews:Ethnicity, Identity and Music: 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of Place, edited by Martin Stokes,”Notes(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Music Library Association), no.2(1995): 427.

        猜你喜歡
        人類學族群身份
        《審美人類學》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xiàn)與敘事的新變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nèi)部的文化沖突
        新興族群的自白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fā)現(xiàn)
        漢德森 領跑年輕族群保健品市場
        跟蹤導練(三)(5)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互換身份
        女优av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区免费看| av免费在线手机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 国产女主播精品大秀系列|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图片小说| 日本黄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嫩草av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99国产超薄丝袜足j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美女啪啪国产| av成人资源在线播放|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 欧美性受xxxx白人性爽| 国产无套视频在线观看香蕉 | 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好日子在线观看视频大全免费动漫|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自慰|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人成自精在线尤物| 曰韩少妇内射免费播放|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欧美一区| 国内精品大秀视频日韩精品| 动漫av纯肉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精品91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日韩专区|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亚洲中文字幕第二十三页| 一个色综合中文字幕人妻激情视频|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一区一区三区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