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美
《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研究,需要解決兩個最核心的問題,一是文獻辨證,二是觀念辨證。這是由官修“四庫”文化工程的性質所決定的。四庫工程所纂修的系列著作既是文獻、目錄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思想、學術批評及其體系建構的官學經(jīng)典。文獻問題不待而論,單就《總目》一書,胡玉縉、余嘉錫、崔富章、李裕民、楊武泉諸先生的有關專著,以及近年來不斷取得的考證成果,已足以說明,有待進一步發(fā)現(xiàn)和解決的問題亦未可小覷。觀念問題相比而言是一個更觸及《四庫全書》及《總目》思想性質的重要問題。官學本質性和時代局限性,使得四庫館臣不可能以純粹的學術眼光來對待每一部著作,也不可能像今天一樣以客觀的科學態(tài)度來評價有些問題。批評的制約性,無疑對非正統(tǒng)的思想甚至反正統(tǒng)的“異端”是影響極大的,對純學術、純藝術的批評對象也極易產(chǎn)生判斷的偏頗。至于像古代科學技術的成果,自然難以有今天的認識高度來加以應有的重視。
本期發(fā)表的董大一《乾隆貶損朱載堉十二平均律辨析——以〈四庫全書〉經(jīng)部樂類文獻為中心》即是觀念辨證之作。被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之為“杰出的數(shù)學家、樂律理論家”的朱載堉,他發(fā)明的十二平均律“可以稱得上中國人兩千年來在聲學實踐和研究中取得的最大成就”1;在當今國內,他的《律學新說》《律呂精義》被人民音樂出版社列為“中國古代音樂文獻叢刊”得到整理和出版,王石序稱朱載堉“四百年前為中國和世界音樂的基本理論與計算作出劃時代貢獻”2,而相關學術著作如《朱載堉樂律思想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年版)列入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說明他的理論仍然是現(xiàn)代音樂需要學習和借鑒的寶貴遺產(chǎn)。但是回到清代的歷史情境下,朱載堉的律說成就卻受到以康熙、乾隆為代表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的刻意貶低?!端膸烊珪冯m收入其《樂律全書》,該書部分內容也被認為是“精微之論”3,然而康熙為“反對朱氏的‘密律”“反對朱氏的樂徑管律”而御定《律呂正義》,親自“插手樂律問題”4。其后乾隆又御制《律呂正義后編》,在《樂問》中羅列朱載堉所謂“臆說”達十個方面之多,抵毀之甚不復有加。這是樂律學史上的一次明、清之爭,康熙、乾隆二帝“御定”的《律呂正義》及《后編》反而后出轉劣,這是清朝以政治手段干預樂律制度的一次教訓,值得深入反思。以此而論,董文之駁正,是極有意義的。同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董大一女士以九十三歲高齡仍然筆耕不輟,近年不斷有四庫學研究成果發(fā)表,其學術精神令人敬仰。
文獻辨證方面,本期有王獻松《〈四庫全書總目·性理字訓〉提要辨正——以兼談〈北溪字義〉提要之誤改》和孫廷林《〈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提要辨證二則》。王文屬辨?zhèn)沃鎮(zhèn)危浴缎岳碜钟枴窞槔?,進而對《總目》辨?zhèn)畏椒ù嬖诘膯栴}加以揭析,考證扎實,也體現(xiàn)了洞察問題的不俗眼光。孫文之考證雖僅為兩則,但查漏補缺,不可謂無益。經(jīng)此考證,《羅浮山志》《湘山志》二書的信息,包括作者、卷數(shù)、成書情況等方面更顯確切。《總目》提要,萬有馀則,考證之巨,非他書可比。集腋成裘,方成大觀。
本欄目由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張曉芝副教授擔任組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