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濤 張秋良 楊琳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內蒙古,010020)
土壤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最大碳庫,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全球碳平衡和碳循環(huán)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土壤環(huán)境的改變是加速土壤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加劇全球變暖進程的主要誘因之一[2]。森林作為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體,是全球碳循環(h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3-4],森林土壤作為全球的重要碳庫也成為了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碳動態(tài)變化具有重要作用[5]。由于土壤環(huán)境會受到多種環(huán)境因子的協同影響,導致土壤CO2、CH4這兩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具有很強的時空異質性[6-7]。因此,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研究森林土壤溫室氣體的排放特征,了解土壤溫室氣體晝夜變化趨勢,有助于推動對未來氣候變化下碳循環(huán)過程的認識,從而采取科學措施應對氣候變化[8-10]。
目前國內外有關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溫室氣體通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qū)[11-13],大興安嶺北部林區(qū)位于寒溫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原始林區(qū),興安落葉松(Larixgmelinii)是該區(qū)主要的地帶性植被,林分覆蓋面積為1.56×107hm2,占全國森林面積的13.2%。由于生長季短、溫度低、凍土活動層薄等特點,興安落葉松林區(qū)對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更加敏感[14]。本文以大興安嶺地區(qū)建群樹種興安落葉松林為研究對象,對2019年度春、夏、秋、冬四季的土壤CO2、土壤CH4及水熱因子(地表水汽摩爾分數、土壤10 cm溫度)晝夜變化進行連續(xù)原位觀測,分析土壤CO2、土壤CH4在不同季節(jié)的晝夜變化特征及對水熱因子的響應,以期為高緯度寒溫帶興安落葉松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地下碳循環(huán)機制及該區(qū)域碳源、匯效應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參考。
研究區(qū)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地區(qū),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內的試驗區(qū),在根河林業(yè)局潮查林場境內(50°49′~50°51′N,121°30′~121°31′E),地處大興安嶺西北坡,最高海拔2 029 m,最低海拔180 m。該區(qū)域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域內有大面積的季節(jié)性凍土和多年凍土。年均日照2 594 h,冬季比較寒冷,并且長達7個月以上,植物生長季短暫,夏季只有2個月左右。在2007—2020年間,年最低氣溫出現在2018年,低至-46.2 ℃,年平均氣溫為-2.9 ℃。年降水量450~550 mm,60%集中在7、8月[12]。降雪期為當年9月末至次年5月初,降雪厚度20~40 cm,降雪量占全年降水總量的12%。全年地表蒸發(fā)量800~1200 mm,無霜期90~110 d。主要建群樹種為興安落葉松,伴生白樺,其中分布廣且具代表性的有杜鵑—興安落葉松林、越桔—興安落葉松林、杜香—興安落葉松林、草類—興安落葉松林及白樺—落葉松林等。土壤以棕色針葉林土為主,土層30~40 cm。
在研究區(qū)內,選擇一塊面積為400 m2(20 m×20 m)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固定樣地,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對土壤CO2、CH4進行長期連續(xù)原位觀測。由于測量系統(tǒng)配套設施的通道長度有限,并且測量通道數量有限,因此對樣地進行子樣地分割設計,將樣地按照5 m×5 m大小劃分為16個子樣地,并根據子樣地的立地條件及分布采用定點選擇4個子樣地,在每個子樣地中選取1個土壤呼吸測定點,以確保測量數據具有可靠性和代表性。在土壤呼吸測定點內將高10 cm、直徑20 cm的PVC土壤環(huán)一端壓入土壤5 cm深處,并清除地表植被與雜物。由于該地區(qū)降雪較多,而積雪會改變土層溫度,從而影響土壤理化性質的一系列變化,為了避免雪被覆蓋對土壤呼吸的影響,因此在降雪期間使用1 m×1 m的擋雪設備對土壤呼吸室進行防護,并定期清理積雪,這樣既避免積雪覆蓋對呼吸室觀測造成影響,同時保證觀測點內的環(huán)境不被破壞。
試驗樣地海拔高度813m,坡向為正北;樣地內主要喬木為興安落葉松(Larixgmelinii)、白樺(BetulaplatyphyllaSuk.),平均胸徑為10.01 cm,平均樹高為9.97 m,林齡為中林齡,郁閉度0.75;主要灌木為杜香(LedumpalustreL.),株高0.31 m,蓋度39%。土壤以棕色針葉林土為主,土層30~40 cm,腐殖質層在10 cm左右,土壤密度為(1.32±0.06)g·m-3,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為(42.74±0.92)g·kg-1。
本研究所采用的儀器為LGR全自動多通道長期土壤通量測量系統(tǒng),包括SF-3000多通道控制單元、915-0011分析儀(UGGA)。為保護儀器,避免其受到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與損壞,全自動多通道長期土壤通量測量系統(tǒng)(SF-3000、UGGA)放置在樣地旁搭建的彩鋼屋內,由太陽板、風電以及蓄電池保證充足的電量。測量原理為動態(tài)氣室法,分4個通道(氣室)連續(xù)測量CO2和CH4兩種溫室氣體,每個氣室的測量時間為180 s,其中包括30 s的氣體平衡時間,以及150 s的有效測量時間,對4個通道進行依次循環(huán)測量。在測量過程中,使用3 min的測量周期,即每個測定點依次測量3 min并重復循環(huán)(30 s氣體平衡時間,150 s有效測量時間),測量周期的選擇與其他使用類似儀器的學者相似[15-17]。與其他類型儀器相比,該套儀器可以實現多點位(多通道)長期連續(xù)觀測,測量頻率更高,數據連續(xù)性更好,并且觀測數據實時傳輸并顯示。
用氣相色譜儀分析本研究中的CO2和CH4濃度,并用氣體變動模型[18](公式1)將其轉化為通量。
氣體變動模型計算采用如下公式:
(1)
土壤10 cm溫度的測量由呼吸室內嵌的PT-1000溫度傳感器(德國)測量,水汽摩爾分數由LGR分析儀進行測量分析。通量觀測時間為2019年3月—2020年3月的春(4月15日—4月16日)、夏(7月19日—7月20日)、秋(10月13日—10月14日)、冬(1月15日—1月16日)四季晴朗的兩天進行48 h連續(xù)觀測。
土壤溫室氣體自動測量系統(tǒng)所獲取的數據會因為氣室關閉不正?;蛎芊庑缘葐栴}出現數據的異常[19],因此,當時間和CO2、CH4濃度線性回歸的R2值低于0.8時,認為數據可能存在問題并剔除[20]。通量數據利用Excel軟件進行異常值剔除及數據插補,根據氣體通量單位時間內正常變化速率的測算[21],刪除了與相鄰數據差異大于5 μmol·m-2·s-1的CO2異常值和大于5 nmol·m-2·s-1的CH4異常值。
通量與地表溫度、水汽摩爾分數之間的關系由單因子回歸法進行分析,土壤凍結時期與土壤消融時期的CO2、CH4差異性采用單因素ANOVA分析,CO2、CH4的日通量計算方法為各測量點逐時累加再平均。
通量數據的整理工作由EXCEL完成,通量與地表溫度、水汽摩爾分數的回歸分析由SPSS17.0完成,圖形處理、繪制由ORIGIN2018完成。
興安落葉松林地表溫度、水汽摩爾分數晝夜變化監(jiān)測結果表明(圖1),地表溫度在白天逐漸升高,午后達到峰值,在夜晚逐漸下降,不同季節(jié)最低值出現的時間略有差異,但都集中在清晨06:00左右,呈現出明顯的單峰型變化特征。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的出現均有一定的滯后性,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土壤的熱容量較大,導熱率遠低于空氣的流動交換,并且導致地表溫度晝夜極差較小,不同季節(jié)的晝夜極差均低于10 ℃。
圖1 不同季節(jié)土壤CO2和土壤CH4晝夜變化特征
地表水汽摩爾分數的晝夜變化差異較為明顯,與地表溫度的變化趨勢相近,白天逐漸增大,其峰值出現的時間較早,多在午時12:00時左右,夜間水汽摩爾分數變低,最小值出現在凌晨04:00左右。夏季水汽摩爾分數的晝夜極差遠高于春冬季,季節(jié)的差異只影響了地表溫度和水汽摩爾分數的變化范圍和晝夜極差,對晝夜變化特征沒有較大的影響,均呈現白天高,夜間低的單峰型變化特征。
本研究中土壤CO2、CH4通量值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的濃度值表示。興安落葉松林土壤CO2通量具有明顯的晝夜變化特征,白天土壤CO2通量不斷增大,在午時達到峰值,之后開始下降,在夜間變化較為穩(wěn)定。春季土壤CO2通量晝夜變化范圍為(0.77±0.12)~(2.07±0.33)μmo·m-2·s-1,日均值為(1.10±0.28)μmol·m-2·s-1;夏季土壤CO2通量晝夜變化范圍最大,為(1.91±0.3)~(5.35±0.85)μmol·m-2·s-1,日均值為(3.42±0.92)μmol·m-2·s-1;秋季土壤CO2通量晝夜變化范圍為(1.36±0.22)~(2.10±0.33)μmol·m-2·s-1,日均值為(1.77±0.22)μmol·m-2·s-1;冬季土壤CO2通量晝夜變化范圍最小,為(0.18±0.03)~(0.53±0.08)μmol·m-2·s-1,日均值為(0.24±0.06)μmol·m-2·s-1。夏季土壤CO2通量晝夜變化波動最大,冬季晝夜變化波動最小,同時其日均值大小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土壤CO2通量在不同季節(jié)晝夜變化特征一致,均表現為白天高,夜間低的單峰型變化特征,其最大最小通量值出現的時間與地表溫度更為接近。由此可知,在沒有降雨的天氣時,地表溫度是影響土壤CO2通量變化的主導因素。溫度升高可以增進微生物的活性、加快土壤有機質分解,進而促進土壤呼吸作用。同時溫度的升高也影響植物的生長及其生理活動,增強根系的呼吸作用。
土壤CH4通量的晝夜變化與土壤CO2通量相比具有較大差異,監(jiān)測結果表明,土壤CH4通量晝夜變化波動較小,夜間土壤CH4通量不斷增大,在零點左右出現最大值,白天土壤CH4通量不斷減小,在午時溫度最大時達到最小值,其白天減小趨勢與地表溫度變化趨勢一致。夏季土壤CH4通量晝夜變化范圍最大,為(3.23±0.51)~(7.31±2.35)nmol·m-2·s-1,日均值為(5.20±1.17)nmol·m-2·s-1,冬季土壤CH4通量晝夜變化范圍最小,為(0.29±0.07)~(0.69±0.20)nmol·m-2·s-1,日均值為(0.45±0.12)nmol·m-2·s-1。
建立土壤10 cm溫度、地表水汽摩爾分數與土壤CO2、CH4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土壤CO2通量與土壤10 cm溫度均呈現正相關關系,且不同季節(jié)的相關程度差異性明顯,冬季土壤CO2通量晝夜變化與土壤10 cm溫度無相關性,春、夏、秋季的土壤CO2晝夜變化具有明顯相關性,其中,秋季相關性達到極顯著(R2=0.795,P<0.01,n=48)圖1。土壤CO2晝夜變化與水汽摩爾分數基本無相關性,其主要原因是水汽摩爾分數不是控制土壤CO2晝夜變化的主導因素,同時也與試驗選取的晴朗天氣有關(表1、表2)。
表1 不同季節(jié)土壤CO2、CH4與土壤10 cm溫度相關性
表2 不同季節(jié)土壤CO2、CH4與水汽摩爾分數相關性
圖2 土壤CO2與土壤10 cm溫度、水汽摩爾分數的相關性
土壤CH4與水汽摩爾分數和土壤10 cm溫度的相關性分析表明,土壤CH4通量的晝夜變化與水熱因子的關系并不明顯,在春、夏、秋季土壤CH4通量與水汽摩爾分數、土壤10 cm溫度均無明顯的相關性,但在冬季土壤CH4晝夜變化與水汽摩爾分數、土壤10 cm溫度相關程度均較顯著。
興安落葉松林土壤CO2與土壤CH4日碳通量匯總結果表明,興安落葉松林為土壤CO2的釋放源,為土壤CH4的吸收匯,不同季節(jié)的日CO2排放量和CH4吸收量具有明顯差異,不同季節(jié)土壤CO2日排放量和土壤CH4吸收量的大小關系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表3)。
表3 不同季節(jié)土壤CO2日排放量、土壤CH4日吸收量 mg·m2
土壤呼吸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22-23],受到大氣和土壤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協同影響[24],本研究表明土壤CO2和土壤CH4具有明顯的晝夜變化特征,晝夜差異性較大,白天變化浮動大,夜間波動較小,土壤CO2釋放速率白天強于夜間,土壤CH4吸收速率白天弱于夜間,該研究結果與吳夏等對桂林市巖溶區(qū)和牟長城等人對小興安嶺的研究結果一致[25-26]。大興安嶺興安落葉松林四季均為土壤CO2排放源,為土壤CH4吸收匯,這一結論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好氣的自然土壤如森林、草原等都是CO2的強釋放源,同時具有吸收大氣CH4的能力[13,27]。溫濕度被認為是影響土壤CO2、CH4排放的主要因子,本研究結果表明,除冬季外,土壤CO2通量晝夜變化均與土壤10 cm溫度呈顯著的正相關性,土壤10 cm溫度是決定土壤CO2排放的主導因子,水汽摩爾分數在正常晴朗天氣時與土壤CO2相關性并不顯著,興安落葉松土壤CH4通量春夏秋3季晝夜變化與土壤10 cm溫度、水汽摩爾分數無明顯相關性。土壤CH4的晝夜變化與土壤10 cm、水汽摩爾分數的相關性均不明顯,而冬季,溫濕度是影響土壤CH4的主導因素,土壤CH4與土壤10 cm溫度、水汽摩爾分數呈現顯著相關性。其他學者的研究也證明了土壤CH4與水熱因子的相關性具有很強不確定性[8],說明原位觀測很難明確土壤CH4的變化影響機制,在不同時間尺度對土壤CH4變化特征的控制因子的研究是今后要重視的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