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山 劉志宇 吳蒙嘉 周末 關乃千 王玉文 姜潤華 夏富才
(北華大學,吉林市,132013)
婁明華
(寧波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天然次生針闊混交林是中國東北地區(qū)重要的森林類型[1],在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態(tài)平衡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歷史上過度采伐,導致天然次生林的質量普遍較低。如何恢復森林天然更新進程,提高森林生產(chǎn)力已成為現(xiàn)在研究的熱點問題[2]。種子雨是種子更新的物質基礎,包括種子成熟、擴散、發(fā)芽、幼苗成活、幼樹建成5個階段[3],樹種能否更新取決于該樹種從種子到成樹階段所經(jīng)歷由環(huán)境帶來的死亡風險[4]。種子的組成、數(shù)量、成熟度、時間動態(tài)、空間分布對森林天然更新具有決定性影響[5]。天然林中是否有大量的種子、適宜的環(huán)境、充足的種子萌發(fā)基質是幼苗成功更新的關鍵[6]。目前,關于種子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子擴散[7-8]、動物及昆蟲對種子雨[9-10]、種子限制[11-12]方面,關于天然次生林群落種子雨時空分布的研究較少。
了解種子雨動態(tài)是森林更新、恢復的關鍵[13]。種子雨的時空分布特征反映了樹種對環(huán)境的適應以及其自身的天然更新策略。研究表明,種子雨的季節(jié)動態(tài)變化是由于氣候變化[14],光照、降水是影響種子雨密度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15]。本研究以東北長白山林區(qū)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為對象,通過調查該林分種子的豐富度、種子雨的季節(jié)性動態(tài)、空間變異程度等特征,了解天然次生林種子雨特征,進一步掌握森林演替方向,并根據(jù)云冷杉林種子雨變化規(guī)律,為選擇合理的森林經(jīng)營方案提供參考。
研究樣地設立于吉林省汪清林業(yè)局的金溝嶺林場(130°50′~130°20′E,43°17′~43°25′N),屬長白山系老爺嶺山脈雪嶺支脈。林區(qū)地貌屬低山丘陵,海拔300~1 200 m,坡度為5°~25°。該區(qū)屬季風性氣候,1月份最低氣溫-32 ℃,7月份最高氣溫32 ℃,全年平均氣溫4 ℃;年降水量600~700 mm,且多集中在7月份。研究區(qū)土壤類型以暗棕壤為主,主要喬木樹種有魚鱗云杉(Piceajezoensis)、冷杉(Abiesnephrolepis)、紫椴(Tiliaamurensis)、長白落葉松(Larixolgensis)、紅松(Pinuskoraiensis)、色木槭(Acermono)、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白樺(Betulaplatyphylla)、楓樺(Betulacostata)、青楷槭(Acertegmentosum)等。
在研究區(qū)內,利用羅盤儀設置12塊面積為1 hm2(100 m×100 m)的永久樣地,按相鄰格子法將樣地劃分成10 m×10 m的小樣方,并對樣地內胸徑大于1 cm的喬木每木檢尺,記錄林木樹種、胸徑、樹高、相對空間位置等信息(表1)。
表1 樣地基本概況
在每塊樣地內按照對角線五點取樣法,即在四角與樣地中心的對角線中點和樣地中心位置布設5個種子收集器,12塊樣地共60個收集器。收集器由4根80 cm長的PVC管和網(wǎng)孔為1 mm的尼龍網(wǎng)組成,并用4根長度1 m的PVC管做支架,收集器平均高度為80 cm,網(wǎng)底距地面50 cm,以盡可能減少動物取食對其影響。此外每個收集器內放置1塊石頭,以防尼龍網(wǎng)被風吹翻。從7月份開始,每個月收集1次樣品,待11月種子從樹上完全脫落為止。對收集的種子樣品進行分揀、鑒定、計數(shù)、記錄。將分揀出的種子分為完整種子、干癟或霉爛種子、被取食種子3類。對于樺樹種子,采用四分法計數(shù),將挑選出的種子樣品放置玻璃板或光滑的桌面,用分樣板先將種子橫向混合后,再縱向混合,共混合5次,使其混合均勻。攤平種子,使其厚度不超過1 cm,沿對角線將樣品分成4個三角形,再取2個對頂三角形內的樣品繼續(xù)按以上方法分取,直到既能代表整體樣品又方便計數(shù)時停止。
采用Microsoft Excel2007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SPSS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非參數(shù)檢驗(Kruskal-Wallis檢驗法)。
2018年7月至11月底共收集種子177 561粒,樹種(長白落葉松、冷杉、樺樹、水曲柳、椴樹、槭樹)及數(shù)量組成見表2。種子整體保留度較高,完整種子占種子雨總量的99.42%;干癟或霉爛種子占0.44%;被取食種子占0.14%。其中,樺樹種子雨量最大,占種子雨總量的94.99%;其次為落葉松、冷杉;水曲柳種子雨量最低,僅占總量的0.28%,但其種子完整率較高(98.20%)。槭樹的種子完整率最低,干癟或腐爛種子數(shù)量高于完整種子,種子完整率僅為45.50%。
表2 種子雨的數(shù)量、樹種組成
該群落平均種子雨密度為1 257.42?!-2,冷杉、水曲柳、長白落葉松、樺樹的種子雨密度分別為8.75、3.53、39.91、1 204.89、1 257.42粒·m-2。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種子雨量在不同時間上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P<0.05),10月份是整個群落種子成熟高峰期,種子雨量顯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表3)。長白落葉松、冷杉、樺樹等樹種的種子雨時間分布與總趨勢一致,基本均從8月份開始掉落,10月份結束。水曲柳種子成熟較早,集中在7月份掉落。
表3 種子雨密度時間分布
整個林分的種子雨變異系數(shù)為1.35,種子空間變異較大(見表4),其中8月份整個林分種子空間變異系數(shù)最高,達1.73;9月份種子變異系數(shù)最小,為0.70。對于各優(yōu)勢樹種,水曲柳種子的年際變異系數(shù)為7.02(大部分收集器未收集到水曲柳種子),高于其他樹種;樺樹種子的年際變異系數(shù)最小,為1.38。樺樹種子在9月份空間變異系數(shù)為0.69,變異程度相對較??;8月份空間變異程度最大。
表4 種子雨變異系數(shù)
本研究表明,在整個種子雨階段,云冷杉林種子完整度較高,其中樺樹、水曲柳的種子具有較高的完整度,明顯高于遼東櫟林種子[16]。原因是由于遼東櫟種子較大,含淀粉多,更易被動物、昆蟲取食;樺樹結實量大,但種子較小,不易被取食。水曲柳種子雨中種子完整率較高,是由于種子蟲蛀率較低[17]。樺樹、水曲柳的種子具有較強的耐保存能力,這是影響其種子更新的關鍵因素之一。落葉松、樺樹、冷杉種子成熟高峰期在10月份,與長白山地區(qū)木本植物種子成熟期一致[18],整個種子雨過程持續(xù)近4個月。根據(jù)各樹種種子雨變化規(guī)律,可采用人工撫育措施促進其天然更新,在種子成熟下落高峰期時及時收集種子,將有活力的種子進行人工培育。本研究只收集到6個樹種的種子,遠遠低于該群落內的木本物種豐富度,沒有涵蓋林內所有優(yōu)勢木種類[19]。有研究表明,森林演替與種子雨物種豐富度呈顯著正相關[20-21],說明本研究區(qū)云冷杉天然次生林還未演替到更成熟階段,還需要對其余演替階段進行種子雨調查,從而確定林分的演替方向。
本研究中,并不是所有收集器都能收到研究區(qū)內所有樹種種子,且收集的種子數(shù)量差異大,表明種子的分布存在較大的空間變異,種子雨具有空間異質性[22]。種子產(chǎn)量大小、空間分布對森林物種多樣性及群落結構起重要作用[23]。冷杉、長白落葉松在7、8月份種子變異系數(shù)高于9、10月份,原因是7、8月份母樹結實量小,從而收集到的種子少[14],空間變異程度大。
已有研究表明,適當?shù)膿嵊煞ゴ龠M林分種子萌發(fā)[24]。建議在不破壞林分原有空間結構、降低林分空間結構水平的情況下,通過采伐林分內長勢較差的林木,降低樹木種內種間競爭;增大保留木的空間資源,增強保留木的光照條件、營養(yǎng)吸收,促進保留木的生長;增加保留木的開花、結實率,從而提高種子產(chǎn)量[25-26]。群落樹種組成、種子雨強度,對研究種子天然更新潛力具有重要意義??赏ㄟ^觀察種子擴散及活力,進一步分析天然次生林演替方向及更新潛力。為加速森林更新及演替速度,可通過種子增補試驗,改變林木下層樹種組成、幼苗密度[27]。
整體來說,本研究區(qū)云冷杉林種子產(chǎn)量豐富,但除樺樹種子,優(yōu)勢樹種種子產(chǎn)量不高,且不能收集到全部物種的種子。大部分樹種落種高峰期為10月份,種子完整度較高,且空間分布變異程度較大??梢钥闯?,該林分并未演替到成熟階段,為了確切把握森林演替動態(tài),還需長時間監(jiān)測其他演替階段種子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