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麗,王 革,劉光維,黎 紅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內科,重慶 400016)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導管(PICC)廣泛用于血液腫瘤患者,作為輸注化學治療(簡稱化療)藥物、血液制品、營養(yǎng)劑等的首選通路[1-2],能減少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3]。當前,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范推薦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CHG)、0.5%碘伏、75%乙醇等作為皮膚消毒劑[4]。我院血液內科以往采用0.5%碘伏進行PICC換藥皮膚消毒,操作簡單、價格低廉[5],但消毒待干時間較長,換藥后局部舒適性欠佳[6],且血液腫瘤患者較其他疾病患者發(fā)生感染的概率更高[7-8]。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發(fā)布的《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預防控制指南》中,將CHG作為首選皮膚消毒劑,文獻[9-11]也證實了其抗菌作用。本研究中對比分析了2%CHG和0.5%碘伏在血液腫瘤患者PICC維護中的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首次置管;B超引導下行增強型三向瓣膜PICC穿刺,穿刺血管均為貴要靜脈。
排除標準:認知障礙;過敏體質;局部皮膚病變;淋巴回流受阻。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行PICC的腫瘤化療患者12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61)Tab.1 Comparison of the patients′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61)
PICC專科護士在操作前均經嚴格考核和培訓,遵循無菌原則為患者換藥。換藥前評估穿刺點有無紅腫、滲血、滲液等,敷料是否固定妥當,導管有無脫落、破裂。換藥室溫度控制在22~24℃,相對濕度控制在50%~60%,使用紫外線照射1 h以上。根據《INS輸液治療實踐標準》[12-13],使用A-C-L導管維護實踐標準進行維護,換藥時均從導管遠心端到近心端0°或180°撕下敷料,防止導管脫落,予乙醇棉片清潔穿刺點1 cm外的皮膚。以穿刺點為中心,對照組和試驗組患者分別用0.5%碘伏和2%CHG按順時針、逆時針、順時針的環(huán)形消毒順序,消毒3遍,直徑大于20 cm,待消毒液完全干后,以“放、捏、撫”的固定法則無張力粘貼敷料。
皮膚表面菌落數:患者行PICC換藥消毒待干后,使用蘸有無菌生理鹽水的無菌棉簽,以穿刺點為中心,輕柔旋轉擦拭皮膚2~3次,范圍為1 cm×1 cm,將其裝入無菌培養(yǎng)杯,立即送至微生物室待檢[14]。
消毒液待干時間:消毒完畢到消毒液完全干可貼膜所需的時間[15]。
敷貼卷邊發(fā)生率:PICC換藥后敷貼邊緣與皮膚未完全貼合[14]。
接觸性皮炎發(fā)生率:與患者自身情況、導管及敷貼材質、消毒液種類及方法等相關[16-17],常表現為局部皮膚潮紅、瘙癢、濕疹樣水皰等,嚴重者可伴有局部滲液甚至糜爛[18]。
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是指血管內導管留置期間或拔出48 h內出現的菌血癥或真菌血癥,臨床表現為寒戰(zhàn)、發(fā)熱(體溫超過38℃)或低血壓等,且除導管外無其他明確的感染源[19]。病原菌培養(yǎng)方法嚴格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14版)》[20]。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 兩組患者皮膚細菌培養(yǎng)菌落數和消毒液待干時間比較(±s,n=61)Tab.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colonies on the skin surface of patients and drying time of disinfectant(±s,n=61)
表2 兩組患者皮膚細菌培養(yǎng)菌落數和消毒液待干時間比較(±s,n=61)Tab.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colonies on the skin surface of patients and drying time of disinfectant(±s,n=61)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 P值皮膚表面菌落數(cfu/m2)0.00±0.00 0.70±1.26-4.383 0.000消毒液待干時間(s)79.39±8.34 187.97±10.37-63.719 0.000
表3 兩組患者敷貼卷邊、接觸性皮炎、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情況比較[例(%),n=61]Tab.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edge application,contact dermatitis and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ase(%),n=61]
血液腫瘤疾病的治療多需長期、多次化療,不同類型及部位的感染是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并發(fā)癥[21]。PICC相關性感染發(fā)生率可達30%~40%,極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費用負擔,延長了住院時長,嚴重的感染還可導致敗血癥、菌血癥等,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2-24]。
既往研究表明,2%CHG作為一種廣譜、高效的雙胍類殺菌劑,可改變細胞漿膜通透性,促使病原菌凋亡,有效殺滅各種細菌及真菌,降低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25-27]。本研究中,使用2%CHG消毒的患者,其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fā)生率顯著低于使用0.5%碘伏的患者。血液腫瘤患者受疾病本身及化療的影響,常有發(fā)熱、多汗等表現,2%CHG不易受血液、汗液等有機物質影響,具有持久、廣譜的抗菌作用。同時,2%CHG皮膚吸收較少[28],較其他皮膚消毒劑,可有效降低接觸性皮炎的發(fā)生率。2%CHG的主要成分為1.8%~2.2%的CHG和63%~77%的乙醇,乙醇能促進CHG的殺菌效力,縮短消毒液待干時間[9],從而減少換藥時穿刺點暴露于空氣中的時間,降低患者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節(jié)約了護士的工作時間[15,29]。
綜上所述,2%CHG消毒液用于血液腫瘤患者PICC維護效果較好,可減少皮膚表面菌落數,縮短消毒液待干時間,降低敷貼卷邊、接觸性皮炎、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