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再 劉洪亮
鎖骨骨折是臨床上發(fā)生幾率較高的一類骨折,多數(shù)患者是由外力撞擊引起的,少數(shù)患者是由身體的不當活動引起的,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原因引發(fā)的鎖骨骨折都會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颊哂捎谑軅牟课幌鄬μ厥?相比于其他類型的骨折來說,鎖骨骨折的恢復難度也往往更大。以往針對鎖骨骨折患者多采用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shù)切開復位并使用鋼板螺釘內(nèi)固定的方式治療,這種治療方式雖然有著較為廣泛的適用范圍,但是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由于需要較長的恢復周期,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痛苦。針對上述情況,選擇合理有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就顯得十分有必要,本文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 月本院接診的80 例鎖骨骨折患者,探討了羅氏正骨包扎法治療鎖骨骨折的臨床應用價值,從治療療效以及治療安全性兩個角度進行了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2 月~2020 年1 月接診的80 例鎖骨骨折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5 例,女25 例;年齡18~50 歲,平均年齡(42.1±8.1)歲。觀察組患者中男18 例,女22 例;年齡18~52 歲,平均年齡(42.4±8.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shù)切開復位并使用鋼板螺釘進行內(nèi)固定治療,患者在入院之后需要先接受影像檢查,明確患者的骨折部位以及骨折情況,在患者鎖骨骨折的部位設置手術(shù)切口,并對患者骨折的鎖骨進行復位處理,使用鋼板螺釘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固定后縫合手術(shù)切口[1]。
1.2.2觀察組 采用羅氏正骨包扎法進行治療,醫(yī)生先通過摸法判斷患者的病情,大致了解患者的鎖骨損傷情況,同時通過問診的方式了解患者的身體感受[2]。在明確了患者的病情之后使用羅氏正骨包扎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先將拇指放在患者的骨折部位,觸摸患者骨折的突起位置,雙手相對用力,逐漸向肩膀一側(cè)滑動,幫助患者骨折的鎖骨復位[3]。若患者同時存在肌肉緊張的情況,則需要先幫助患者放松肌肉,進而達到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治療目的,在幫助患者的骨折部位復位之后,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引導患者臥床休息。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參考文獻[3]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不良反應包括血腫、骨不合、疼痛。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50%,低于對照組的37.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鎖骨骨折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通常情況下分為4 個階段:第1 個階段是血腫炎癥階段,第2 個階段是肉芽形成階段,第3 個階段是骨化階段,第4 個階段是重塑階段。通常情況下,骨折愈合周期為5 個月左右,患者具體的骨折愈合周期需要考慮到其骨損傷情況以及身體的恢復能力情況[4]?;颊咴诳祻推陂g,醫(yī)生為了對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進行判斷,通常情況下會在治療周期內(nèi)定期對患者進行X 線檢查。在到達一定周期的情況下,若患者的骨折仍未出現(xiàn)愈合的跡象,則判斷患者出現(xiàn)了骨折延遲愈合的問題,患者在發(fā)生鎖骨骨折問題之后,若超過8 個月骨折仍未出現(xiàn)愈合,臨床上則診斷患者為骨折不愈合。從臨床研究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患者之所以會出現(xiàn)骨折延遲愈合或是骨折不愈合的情況,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因素:①外界存在干擾患者骨折愈合的應力;②患者的骨折端存在間隙,主要是由于復位操作不到位而導致的;③患者的骨折位置存在血供不良的問題;④患者的骨折部位發(fā)生感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骨愈合[5]。除此之外,自身存在營養(yǎng)不良問題的患者、高齡患者的骨愈合難度也會高于其他患者[6]。
與人體的其他部位相比,鎖骨部位由于缺乏肌肉附著,且這一部位連接著人體的棱柱狀骨、扁平狀骨,因此,發(fā)生骨折的幾率也相對更高,且患者發(fā)生骨折問題之后鎖骨部位更容易出現(xiàn)短縮以及完全移位的問題[7]?;颊咴诨顒幼约旱募绮炕蚴巧现倪^程中鎖骨部位都會相應受力,因此,通過骨折固定術(shù)對鎖骨位置進行固定之后患者在活動自己的上肢以及肩部的過程中,鎖骨部位則難免需要承擔一定幅度的應力,導致這一位置的修復難度整體較大[8]。
以往在針對鎖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往往更傾向于采用開放式手術(shù)的方式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同時使用鋼板螺釘對患者的骨折位置進行固定,并要求患者長期臥床休息,這樣的治療方式雖然對于患者的骨折部位有著較好的修復效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由于患者的骨折位置相對特殊,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臥床靜養(yǎng),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家庭的負擔,加之開放性手術(shù)的方式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治療效果有限,患者結(jié)束治療之后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9,10]。針對上述情況,本院醫(yī)護人員經(jīng)過研究,嘗試采用羅氏正骨包扎法對患者進行治療,通過羅氏正骨手法幫助患者進行骨折部位的復位,由于這樣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手法按摩的方式來促進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不會給患者的身體造成較大的損傷,同時根據(jù)患者的傷情對其骨折部位進行包扎,不僅能夠有效促進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相關(guān)的治療方法還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治療療效整體較好,患者對于相關(guān)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接受度。但是,這樣的治療方法僅適用于普通鎖骨骨折患者,若患者屬于粉碎性鎖骨骨折,則不適用于采用此種方法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采用羅氏正骨包扎法治療鎖骨骨折患者,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療效,同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一種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