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宇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yī)院眼科,遼寧 營口 115100)
急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指由于細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急性流行性疾病,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在老年人和兒童中較為常見。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眼瞼紅腫、伴劇烈疼痛、畏光及膿性或黏膜膿性分泌物等,病情較重者甚至出現(xiàn)結膜下出血、角膜損害及耳前淋巴腺腫大,進而影響正常視力[1]。該病具有發(fā)病急、傳播速度快和傳染性強等特點,因此,給予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目前,臨床多采用抗病毒類眼藥進行針對性治療,以減輕或消除不良癥狀,其中氧氟沙星與地塞米松均為治療紅眼病有效藥物?;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懷醴承锹?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紅眼病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紅眼病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20~68 歲,平均年齡(44.29±2.23)歲;病程1~3 d,平均病程(2.15±0.02)d;眼部腫脹睜不開15例,眼部片狀出血12例,眼部分泌物過多13 例。觀察組男28 例,女12 例;年齡21~67 歲,平均年齡(44.30±2.20)歲;病程1~4 d,平均病程(2.17±0.04)d;眼部腫脹睜不開14例,眼部片狀出血11例,眼部分泌物過多15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結膜囊分泌物涂片、致病菌培養(yǎng)與血常規(guī)檢查確診者;②病例及隨訪資料完整者;③生活可自理,能配合研究者;④肝腎功能正常者;⑤近期未使用抗菌眼藥者。排除標準:①存在藥物過敏史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伴有急慢性感染者;④伴有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嚴重性疾病者;⑤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⑥合并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1.3.1 基礎治療 兩組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①注意用眼習慣,長時間用眼時需注意間斷休息;②忌煙酒、辛辣等食物,可食用魚肝油;③忌冷,可熱敷,以防止循環(huán)不暢,預防炎癥擴散;④對于眼部位分泌物過多者,可采用0.9%氯化鈉溶液、硼酸水或抗生素溶液沖洗,以保持眼部清潔;⑤做好隔離措施,防止交叉?zhèn)魅尽?/p>
1.3.2 對照組 對照組在基礎治療基礎上實施氧氟沙星聯(lián)合羥芐唑治療,其中氧氟沙星滴眼液(參天制藥株式會社,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50278)濃度為0.3%;羥芐唑(福建南少林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5021189)濃度為0.1%,交替滴眼,前1~2 d,每小時1 次,2 d 后根據(jù)癥狀表現(xiàn)情況適當減少點滴次數(shù)。
1.3.3 觀察組 觀察組在基礎治療基礎上實施氧氟沙星聯(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0.3%氧氟沙星5 mL加入2.5 mg地塞米松(s.a.ALCON-COUVREUR n.V,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50119),交替滴眼,具體方法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 ①療效標準[2]: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及恢復情況進行療效評定,痊愈:4 d 內眼痛、異物感等臨床癥狀消失,患眼已恢復正常;顯效:6 d內眼痛、異物感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患眼基本恢復正常;有效:8 d內眼痛、異物感等臨床癥狀消失,患眼恢復正常;無效:癥狀未改善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比較兩組紅眼病治愈時間。③比較兩組復發(fā)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治愈時間比較 觀察組治愈時間為(5.01±0.53)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7.21±1.20)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607,P=0.000)。
2.3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復發(fā)1 例,復發(fā)率為2.50%(1/40);對照組復發(fā)8例,復發(fā)率為20.00%(8/40),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3,P=0.013)。
紅眼病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傳播途徑主要為接觸傳播,其傳染性較強,可通過直接接觸患者感染,也可通過接觸患者生活用具傳染。通常眼部結膜是一層薄而光滑透明、富含血管的黏膜,具有一定防御能力,而由于病原體感染、細菌侵入結膜上皮增殖復制,進而引起炎癥發(fā)生,根據(jù)病因不同,可分為外源性急性結膜炎和內源性急性結膜炎[3]。其中外源性急性結膜炎主要受到周圍環(huán)境中感染性細菌、病毒、外傷及物理因素的刺激而引發(fā);內源性急性結膜炎主要通過淋巴、血行等使結膜感染,或受鄰近組織炎癥影響[4]。該病可導致患者暫時性視力下降,并伴有結膜下出血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若早期對癥治療,其預后較好。因此,選擇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紅眼病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根據(jù)紅眼病發(fā)病急、感染性強等特征,常采用基礎治療,如采用0.9%氯化鈉溶液水或抗生素溶液等進行沖洗、忌煙酒、辛辣食物、熱敷、保持眼部清潔等措施,以緩解臨床不良癥狀,防止炎癥擴散;同時,做好隔離措施,以防止傳染他人。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愈時間為(5.01±0.53)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7.21±1.20)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復發(fā)率為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將氧氟沙星與地塞米松聯(lián)合滴眼用藥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效果更顯著,與金印[5]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氧氟沙星屬于抗生素類滴眼液,含有左氧氟沙星和右氧氟沙星兩種同分異構體,其作用機制為通過抑制細菌原核細胞DNA 旋轉酶和DNA 復制,同時氧氟沙星具有抗菌活性強、抗菌譜廣等特點,特別對革蘭氏陽性菌及陰性菌群有較強的抗菌作用[6-7],但長期使用,會引起過敏癥狀。羥芐唑滴眼液可選擇性抑制感染的微小RNA病毒聚合酶,可有效阻止病毒RNA合成,從而發(fā)揮抑制急性結膜炎病毒的作用,但該藥品有輕度刺激性[8]。地塞米松滴眼液是一種抗生素與激素類藥物混合制劑,屬于糖皮質激素,抗炎作用較強,主要用于治療一些急性炎癥反應和過敏性反應,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滲出在炎癥部位粘附和聚集,從而減輕和防止組織對炎癥的反應[9-10]。本研究中,氧氟沙星與地塞米松滴眼液聯(lián)合交替滴眼治療,可迅速消除患者眼痛、異物感等不適感,增強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氧氟沙星聯(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紅眼病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縮短患者治愈時間,且復發(fā)率較低,利于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