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華
新汶礦業(yè)萊蕪中心醫(yī)院手足外科,山東萊蕪 271103
手外傷是較為頻發(fā)的損傷類型,多表現(xiàn)出軟組織缺損情況。該病治療延誤或是不當可能導致手部殘疾,使手掌功能亦或是形態(tài)無法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誘發(fā)手部殘疾[1]。其治療方式多是手術,植皮手術是其傳統(tǒng)術式,可利用植皮操作恢復手部功能。但大面積軟組織缺損經該療法治療的效果欠佳。在醫(yī)學科技的支撐下,皮瓣修復術被大力推廣,其存活率較高。但皮瓣的選擇部位和修復方法有所差異,由此獲得的療效也有差別[2]。臨床多使用胸腹帶部位的帶蒂皮瓣進行缺損修復處理,但其預后不良,且可能導致多種不良反應,具有治療局限性。與此相比,穿支皮瓣修復的實用性更強,備受醫(yī)生與患者認可[3]。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間,用于分析穿支皮瓣修復療法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來院診治的手外傷伴有軟組織缺損患者88例。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技術與臨床體征等確診為該病;符合手術指征;溝通能力佳;對研究知情而且同意;經倫理委員會審核以后準許開展研究。排除指標:存在精神或意識類障礙;合并心肝腎等嚴重?。浑y以參與全程研究;臨床資料缺失。根據(jù)抽簽法分組后,A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范圍介于23~69歲,平均(43.59±2.41)歲;受傷至就診用時3~105 h,平均(48.26±2.34)h;受傷原因:刀切傷18例,電鋸傷11例,機器壓軋傷11例,其他5例。B組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齡范圍介于24~67歲,平均(43.41±2.37)歲;受傷至就診用時5~109 h,平均(48.81±2.25)h;受傷原因為:刀切傷20例,電鋸傷10例,機器壓軋傷10例,其他3例。數(shù)據(jù)經假設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A組予以穿支皮瓣修復療法:清創(chuàng)消毒后確定手外傷術區(qū),評估合并癥,而后進行麻醉處理。保留未被污染和有生機的組織,清除變性或是壞死組織,清創(chuàng)后行臂叢阻滯麻醉,合理設計皮瓣,并調整皮瓣邊緣。在血管干距離約1 cm處暴露一層脂肪小葉,而后鈍性取出,顯露穿支血管。做一縱行切口,經血管根部縱行取出深筋膜小血管。取下肌肉穿支皮瓣后切開皮瓣邊緣。期間應以皮瓣為中心,確定筋膜層以上的血管支具體方向,提起皮瓣并進行游離。經膠布固定患肢,行抗生素治療,預防血管肌肉攣縮。術后1 d可輕度活動手關節(jié)。
B組予以帶蒂皮瓣(胸腹帶)修復療法,術前準備同A組,清創(chuàng)后用過氧化氫與氯化鈉溶液清洗,于胸腹部根據(jù)缺損組織大小設定皮瓣規(guī)格,行臂叢阻滯麻醉,切開皮膚以及皮下組織,于深筋膜淺層撕起皮瓣,修剪皮下組織并保留蒂部皮下組織。術后操作同A組。
記錄抗菌藥用藥時間、愈合天數(shù)和住院天數(shù)等康復指標;利用視覺模擬量表測評疼痛度,分值處在0~10分,0分記錄無痛感,10分記錄劇痛,無法耐受;觀察皮瓣腫脹、皮瓣感染、關節(jié)僵硬和皮瓣邊緣壞死等不良反應。
顯著療效:手功能完全恢復且移植的皮瓣組織完全存活;初見療效:手功能顯著改善且移植的皮瓣組織基本存活;未見療效:手功能未恢復且皮瓣未存活[4]。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的總有效率為95.56%,B組為79.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總有效率[n(%)]
A組的不良反應率為6.67%,B組為23.2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n(%)]
A組的康復指標均優(yōu)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康復指標[(±s),d]
表3 對比兩組患者康復指標[(±s),d]
?
治療前,兩組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均下降,且A組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對比兩組患者疼痛評分[(±s),分]
表4 對比兩組患者疼痛評分[(±s),分]
?
軟組織缺損是手部外傷疾病的主要類型,危險因素為機械損傷或是交通事故[5]。致傷后患者的手部功能部分喪失,需要合理選擇手術治療。修復治療是其理想療法,治療原則是創(chuàng)傷性小、恢復手功能、安全可靠[6]?,F(xiàn)階段,皮瓣修復術是最常用的術式,皮瓣可覆蓋創(chuàng)面,縮減皮下瘢痕面積,且能避免肌腱或是指骨部位壞死,可保護肌腱功能[7-8]。其中,帶蒂皮瓣修復(胸腹帶)以胸腹部皮瓣為修復材料,操作簡便,血供較佳,治療后不易導致嚴重不良反應。但其后續(xù)的相關治療難度較大,遠期療效不佳。穿支皮瓣修復的血管蒂偏長,切取面積較大,解剖結構比較清晰,且皮瓣的供應區(qū)大,可快速修復手功能,保持良好外形[9]。在切取穿支皮瓣時,能夠選擇性移植皮神經至相應缺損處,而后吻合神經,所以手部感覺的修復作用理想。此外,該術式的皮瓣顏色接近于手部皮膚的原本顏色,可避免出現(xiàn)明顯的顏色誤差[10-11]。修復手術操作的動作較為輕柔,具有明確的操作標準,因此不會因侵入性操作導致術后劇烈痛感,可提高患者對于治療操作的配合度與認可度[12]。
結果中,A組的不良反應率(6.67%)低于B組(23.26%);A組的康復指標優(yōu)于B組(P<0.05)。治療后,A組的疼痛評分(1.06±0.85)分低于B組(1.97±0.94)分(P<0.05)。說明治療后患者的切口愈合和住院周期可縮短,且無需長時間使用抗菌藥物,感染率低,術后痛感不明顯,較少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可以促進疾病轉歸。A組的顯著療效率為53.33%,初見療效率為42.22%,未見療效率為4.44%,總有效率為95.56%;B組分別為46.51%,32.56%,20.93%與79.07%(P<0.05)。說明該療法的療效確切,皮瓣存活率高,對于手部功能的修復效果相對理想。與關翰輝[13]等研究結果[觀察組的顯效率為62.50%,有效率為35.00%,無效率為2.50%,總有效率為97.50%,對照組分別為37.50%,40.00%,22.50%和77.50%(P<0.05)]基本一致,說明該次研究信度高,對相關治療工作的指導意義佳。
綜上所述,穿支皮瓣修復療法的操作便利,可行性高,可修復缺損組織,恢復手功能,防止周邊組織損傷。且在修復期間可部分攜帶皮神經,吻合相關神經,利于手外形恢復,不易導致皮瓣感染等反應,推廣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