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 韓明磊
(1河南省鄭州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九龍醫(yī)院外科 鄭州451482;2河南省中牟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中牟451450)
腸套疊為常見兒科急腹癥之一,約75%患兒為特發(fā)性腸套疊,無明確誘發(fā)因素,可能受遺傳、免疫影響,25%腸套疊有明確誘因,多與病毒性感染后小腸淋巴組織增生相關[1~2]。腸套疊患兒多表現(xiàn)為腹痛、便血、嘔吐等臨床癥狀,嚴重者會并發(fā)腸壞死、感染性休克等并發(fā)癥。手術復位為臨床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傳統(tǒng)開腹手術復位可成功復位腸管,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影響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且易增加腸粘連梗阻發(fā)生風險,影響預后。腹腔鏡下Foley導尿管球囊擴張?zhí)庄B腸管鞘部復位為新型術式,可在有效復位基礎上,減輕機體創(chuàng)傷,但目前臨床針對其應用效果鮮有報道?;诖?本研究對我院腸套疊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Foley導尿管球囊擴張法的應用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腸套疊患兒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式不同分為對照組25例和觀察組27例。對照組男17例,女8例;年齡6個月~7歲,平均年齡(2.98±0.45)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3~12 h,平均發(fā)病至就診時間(6.45±0.67)h;腸套疊類型:回結型18例,回盲型5例,其他型2例。觀察組男18例,女9例;年齡5個月~7歲,平均年齡(3.12±0.56)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3~12 h,平均發(fā)病至就診時間(6.63±0.72)h;腸套疊類型:回結型18例,回盲型7例,其他型2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發(fā)病至就診時間、腸套疊類型)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
1.2.1 納入標準(1)經(jīng)X線下空氣灌腸檢查、超聲檢查及臨床確診為腸套疊;(2)發(fā)病時間<48 h;(3)空氣灌腸復位失敗,套頭回縮至回盲部。
1.2.2 排除標準(1)合并腸絞窄者;(2)合并感染性疾病者;(3)合并繼發(fā)性腸壞死者;(4)腹脹明顯,無法實施腹腔鏡手術者;(5)合并嚴重出血傾向者。
1.3 手術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復位,術前常規(guī)禁食、禁飲,胃腸減壓,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和脫水。全麻,取仰臥位,作右側經(jīng)腹直肌切口(約8 cm),用兩手拇指、示指握住套頭部,向近端輕柔推擠,緩慢壓擠復位,在套頭達回盲部時,復位阻力較大,示指置入套疊鞘部,反復擴張?zhí)庄B鞘部,壓擠腸管,復位套疊腸管,復位后檢查有無腸管壞死、腸壁破裂,確認無不良征象后,腸管還納腹腔,逐層關腹。
1.3.2 觀察組 采用腹腔鏡下Foley導尿管球囊擴張?zhí)庄B腸管鞘部復位,術前準備方法同對照組一致,臍孔部位作約5 mm切口,置入5 mm Trocar,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壓力10 mm Hg;直視下在麥氏點置入5 mm Trocar,在反麥氏點置入3 mm Trocar,經(jīng)Trocar置入無損傷鉗,以兩把無損傷鉗成角交替擠壓牽拉套入升結腸套疊部位,在套頭達回盲部后,套疊腸管鞘部將套入部卡箍,配合使用Foley導尿管球囊擴張復位,將18F Foley導尿管自麥氏點5 mm Trocar 置入腹腔,導尿管頭端球囊置于套疊鞘部,另一端置于Trocar外端,注入空氣充盈球囊,利用球囊擴張張力逐漸擴開套疊鞘部,反復擴張后解除卡箍部位,使用無損傷鉗牽拉套疊腸管兩端,復位套疊腸管,復位后觀察腸管血運,確認無腸壞死、血運異常等并發(fā)癥則結束手術。
1.4 觀察指標(1)圍術期情況:對比兩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2)術后恢復情況:對比兩組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3)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兩組切口感染、切口疝、遲發(fā)性腸穿孔發(fā)生率。(4)應激反應:對比兩組術前、術后12 h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情況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h) 切口長度(cm)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對照組27 25 t P 0.42±0.08 1.26±0.17 23.076 <0.001 0.67±0.12 5.28±0.39 58.542 <0.001 13.25±2.28 37.41±5.92 19.699 <0.001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n 下床活動時間(h)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27 25 t P 11.64±2.58 17.49±3.41 7.009 <0.001 1.15±0.26 3.41±0.53 19.749 <0.001 6.34±0.85 7.82±1.23 5.080 <0.001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70%與對照組12.00%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血清TNF-α、NO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2 h,兩組血清TNF-α、NO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P<0.05。
NO(μmol/L)術前 術后12 h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TNF-α(pg/ml)術前 術后12 h 27 25 t P 84.65±16.57 87.19±19.41 0.509 0.613 186.31±27.46*275.49±35.69*10.143<0.001 49.81±5.32 52.16±6.58 1.421 0.162 73.69±8.95*92.47±11.26*6.683<0.001
小兒腸套疊為臨床常見疾病,其發(fā)生與腸功能紊亂、腸痙攣、食物過敏等因素相關。水壓或空氣灌腸復位成功率雖達90%以上,但單獨復位失敗者或灌腸禁忌者則需采取手術復位治療[3]。傳統(tǒng)開腹手術復位可通過壓機和手指擴張?zhí)庄B腸管鞘部實現(xiàn)有效復位,但存在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易誘發(fā)切口感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長等不足[4~5]。探討一種最佳手術復位方法,對減輕機體創(chuàng)傷,加快患兒術后恢復有積極意義。
隨臨床醫(yī)學技術發(fā)展,腹腔鏡技術因具有微創(chuàng)、恢復快等特點在腸套疊復位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針對觀察組腸套疊患兒采用腹腔鏡下Foley導尿管球囊擴張?zhí)庄B腸管鞘部復位,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復位,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與趙成基等[6]研究結果相似。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觀察兩種術式對患兒胃腸功能和術后恢復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表明腹腔鏡下Foley導尿管球囊擴張?zhí)庄B腸管鞘部復位可縮短患兒術后恢復時間。腹腔鏡下Foley導尿管球囊擴張?zhí)庄B腸管鞘部復位創(chuàng)傷小,可避免開腹手術增加切口感染、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并能彌補開腹手術對胃腸功能創(chuàng)傷的不足,最大程度減輕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利于加快術后恢復[7]。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70%與對照組12.00%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提示腹腔鏡下Foley導尿管球囊擴張?zhí)庄B腸管鞘部復位具有較高安全性。在腹膜受損和手術創(chuàng)傷下,機體會釋放大量TNF-α,誘發(fā)連鎖炎癥反應,且在損傷應激狀態(tài)下,NO呈高表達,TNF-α、NO表達水平越高,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越嚴重[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2 h,兩組血清TNF-α、NO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腹腔鏡下Foley導尿管球囊擴張?zhí)庄B腸管鞘部復位可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
綜上所述,Foley導尿管球囊擴張法應用于小兒腸套疊復位術中,可縮短切口長度,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應激反應,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可加快患兒恢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