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振超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yī)院骨科 西華466600)
股骨是人體最長的管狀骨,而股骨干骨折作為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較多發(fā)于青壯年群體,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目前臨床常采用手術治療,常見術式為髓內釘內固定,此方式具有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抗短縮能力強以及抗旋固定強度高等優(yōu)勢[1~2]。其中髓內釘內固定可分為切開復位與閉合復位兩種形式,相關研究學者認為切開復位可以提高復位的準確性,降低股骨干愈合中出現(xiàn)畸形愈合的可能。部分學者認為切開復位效果有限,還易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但閉合復位對患者創(chuàng)造的切口小、創(chuàng)傷輕,不僅可以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也利于加速患者康復進程[3]?;诖?本研究探討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固定手術對于股骨干骨折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8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19~63歲,平均年齡(47.96±7.59)歲;致傷原因:打架傷10例,車禍17例,高處摔落傷7例,重物砸傷6例;Winquist骨折分型:Ⅰ型14例,Ⅱ型20例,Ⅲ型4例,Ⅳ型2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9.89±6.43)歲;致傷原因:打架傷5例,車禍18例,高處摔落傷6例,重物砸傷11例;Winquist骨折分型:Ⅰ型13例,Ⅱ型19例,Ⅲ型5例,Ⅳ型3例。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4]股骨干骨折診斷標準;經骨科??茩z查及X射線確定診斷為股骨干骨折。(2)排除標準:伴有其他嚴重外傷或神經血管損傷者;病理性骨折、下肢多發(fā)性骨折者;伴有精神類疾病者;GustiloⅡ度以上的嚴重開放性骨折者。
1.3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固定術。硬膜外麻醉,仰臥位,骨折側肢體與身體軀干保持內收10°左右,下肢內旋。于患側髖大粗隆頂點上方作5 cm弧形切口,鈍性分離肌肉組織,露出大粗隆頂點及梨狀窩,開路器φ3.2直型與梨狀窩處開孔,插入導針至骨折端。以患側大腿外側骨折端為中點,作10 cm縱行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深筋膜,于股外側肌后方間隙進入,暴露骨折端。清理骨折端,手法牽引復位骨折后,將導針插入遠端髓腔,依次擴髓并選用適當髓內釘插入髓腔。使用移動式C形臂X射線機OEC 9900 Elite透視,觀察骨折對位對線良好,復位滿意后,鎖定近端鎖釘1枚,沖洗手術區(qū)域、確定無活動性出血后縫合切口。觀察組采用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固定術。麻醉方式、體位與對照組相同。在C型臂X線機輔助下,確定骨折部位及骨折類型,在股骨大轉子上方切一長約5 cm切口,充分暴露股骨大轉子頂點。在大轉子定點處開口(開口器向外展約6°),置入導針,進入髓腔。在C型臂X線機下觀察,導針通過骨折兩端,遠端到達距離股骨遠端關節(jié)2 cm處,在導針引導下依次擴髓,置入合適的髓內釘。在導引器引導下依次置入遠端兩枚鎖定與一枚近端鎖釘。再次在C型臂X線機觀察髓內釘位置,患側股骨干對位對線情況,復位滿意后,縫合傷口。兩組患者均各由同一位手術醫(yī)生完成。
1.4 評價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長、術中失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2)恢復情況:比較兩組術后48 h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測定,0分表示無疼痛感,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疼痛程度越深[5]。術后12個月,采用膝關節(jié)功能量表(HSS)評估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滿分為100分,膝關節(jié)功能越好,評分越高[6]。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n 術中失血量(ml) 手術時長(min) 骨折愈合時間(周)對照組觀察組40 40 t P 455.23±33.21 165.89±27.89 42.196 0.000 90.64±14.28 90.89±14.21 0.079 0.938 20.45±2.87 16.20±2.69 6.833 0.000
2.2 兩組術后VAS、HSS評分比較 對照組術后48 h VAS評分高于觀察組,術后12個月HSS評分低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VAS、HS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術后VAS、HS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VAS評分 HSS評分對照組觀察組40 40 t P 2.77±0.28 2.23±0.24 9.261 0.000 81.65±3.47 87.73±4.22 7.038 0.000
股骨干骨折常因暴力外傷所致,傳統(tǒng)保守治療難以滿足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需求,目前臨床治療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颊弑M早進行內固定治療對于股骨干畸形愈合具有顯著改善作用,還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交鎖髓內釘具有對患者機體損傷小、固定牢靠以及預后良好等優(yōu)點,用于治療股骨干骨折具有顯著優(yōu)勢,但是在目前手術方式選擇閉合還是切開復位仍存在較大分歧。
切開復位和閉合復位兩種手術方式均采用中央型軸心固定的復位交鎖髓內釘[8]。其中前者由于術中術野清晰,術者可于直視下進行導針穿插、骨折復位等術中操作,且手術步驟以及操作流程便捷。相關研究表明,采用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固定術的患者不易出現(xiàn)畸形愈合導致的并發(fā)癥[9]。但由于此術式中需要確保手術視野清晰,因此需要大面積分離股骨干骨折區(qū)周圍的軟組織以及骨膜,極易造成股骨干骨折部位周圍的血液循環(huán)不良,造成患者術中創(chuàng)傷面積大、失血量較大,增加愈合延遲及感染風險;同時易對骨折周圍及粉碎骨塊血供造成破壞,導致患者術后疼痛,對術后早期康復鍛煉造成一定消極影響。而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固定手術中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較小,可以明顯減少損傷骨折的前后肌群,使股前后肌群相對完整保留,加之保留骨折病灶周圍相關的骨膜及周圍組織,減少失血量,降低感染風險;同時閉合固定手術時只需要穿插導針,相對于切開手術就可減少對周圍大面積軟組織的損壞,極大地保全了運動生理結構,有效促進骨折愈合。本研究結果顯示,選用閉合復位手術方式的患者VAS評分、股骨干骨折所需要的愈合時間、術中失血量均明顯低于選用切開復位手術方式的患者,且HSS評分更高,說明閉合復位可減少失血量,加快患者股骨干愈合時間,明顯加快膝關節(jié)功能的改善。但閉合復位時應注意股骨干骨折的旋轉移位,盡量給予矯正[10]。
綜上所述,股骨干骨折的患者選用閉合復位手術方式治療的效果更好,可以明顯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失血量、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以及減少愈合時的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