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臣,徐萬婷,王國建,閆 楠,胡英華*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長春 130117;2.北京市大興區(qū)人民醫(yī)院,北京 100000)
近視是指眼在調節(jié)松弛狀態(tài)下,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作用后,聚焦于視網膜之前,不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像[1]。近視發(fā)病年齡越小,初始近視程度越大,進展速度越快[2]。針灸在眼科的應用被廣泛認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無明顯不良反應。針灸治療眼瞼疾病和屈光不正,已逐漸成為重要治療方法之一[4]。本研究應用皮內埋針結合灸療法治療青少年近視,與傳統(tǒng)針刺對照,依據傳統(tǒng)中醫(yī)體質辨證思想,取得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1月-11月在本院眼科門診就診的患者80例(160只眼),按就診次序分為埋針結合灸療治療的治療組和針刺治療的對照組,各40例(80只眼)。針刺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最小者6歲,最大者16歲,平均年齡(9.43±2.12)歲;病程最短者1個星期,最長者1年,平均病程(9.02±6.65)星期。治療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最小者6歲,最大者15歲,平均年齡(9.25±2.11)歲;病程最短者4個星期,最長者20周,平均病程(12.66±3.71)星期。
參照《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5]制定:在常態(tài)調節(jié)情況下,遠視力降低,近視力正常,經散瞳驗光后診斷為近視性屈光不正,使用負球鏡片(或加柱鏡片)可提高遠近視力。依據病情分為:輕度,屈光度<-3.00D;中度,屈光度-3.00~-6.00D;高度,屈光度>-6.00D。
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確診為近視,裸眼遠視力<5.0,近視力>5.0,矯正視力達到5.0以上,患者自覺視遠模糊,易出現(xiàn)視疲勞現(xiàn)象;2)年齡>6歲和<18歲的青少年雙眼輕、中度假性近視患者;3)患者或其監(jiān)護人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2)排除合并視力下降的全身疾病及遺傳疾??;3)排除先天性近視、眼外傷造成的近視和其他引起視力下降的眼病及真性近視;4)依從性差、未按規(guī)定時間治療及采用其他方法治療者。
1.4.1 埋針結合灸療法組 皮內埋針法,選用日本生產一次性無菌清鈴撳針,規(guī)格:0.20 mm×1.5 mm。選穴,山根、絲竹空、瞳子髎、四白、人迎,除山根外均雙側選穴。操作方法,囑患者取仰臥位,閉目,對穴位局部以75%酒精常規(guī)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撳針貼壓上述穴位,并用食指對準穴位進行輕度按壓10次,使局部產生輕度酸脹感,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日治療1次,每次皮內埋針,留針時間均為24 h,5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后休息1 d,繼續(xù)下1個療程。灸療法,選用溫和艾炷灸法。選穴,大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除大椎穴外均為雙側取穴。操作,囑患者取俯臥位,暴露背部,醫(yī)者持艾條點燃后,與上述穴位保持約2~3 cm,進行溫和灸,以局部溫熱為度,避免燙傷。每個穴位灸15 min,使皮膚局部產生紅暈。與第1次埋針同時進行,每個埋針療程第1天做灸療1次。在患者治療4個療程,停止治療1 d后觀察近期治療療效并于治療結束3個月觀察遠期療效。
1.4.2 針刺組 采用普通毫針針刺治療。針具,選用規(guī)格為0.25 mm×30 mm一次性無菌毫針,選穴,百會、太陽、攢竹、睛明、四白、風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除百會外均為雙側選穴。操作方法,囑患者取仰臥位,上述穴位常規(guī)消毒,針刺得氣后采用平補平瀉法,并注意針刺角度深度,眼周腧穴淺刺,其余穴位進針深度為25 mm。每次留針20 min。
患者治療前后視力變化情況均由我院眼科檢測。1)裸眼遠視力:由同一驗光師,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在相同照明下進行,測定患者治療前后及隨訪3個月的視力并記錄結果。2)近視屈光度:采用散瞳檢影驗光法,使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5mL,每10 min滴1次,每次1滴,40 min后,由同一驗光師檢查并記錄患者治療前后及治療結束3個月隨訪的屈光度。
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臨床療效評定標準。治愈:遠視力恢復正常,近視屈光度消失;好轉:遠視力提高>2行,近視屈光度降低1.00D;未愈:遠視力提高<2行,屈光度如故。
運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四格表法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40) 例
見表2。
表2 2組3個月隨訪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40) 例
本研究埋針結合灸療法組中,皮內埋針法選穴如下:山根位處兩目內眥連線的正中,屬于經外奇穴,該穴位距離兩側睛明最近,選取該穴替代睛明,有針一穴調多經的功效。絲竹空是手少陽經的終止穴,位于眼輪匝肌處,下有眶上神經、面神經顳支的分布,能減少眼部充血,改善眼壓。瞳子髎擅長治療目疾,具有明目通絡、退翳之功效。四白為明目穴,穴下有上頜神經的分支、眶下神經和面神經顴支的分支、眼輪匝肌下部纖維,可以通調眼部氣血,疏肝利膽、祛風明目,主治目疾,為治眼疾效穴。此外,近視眼眼房角處濾簾結構不正常,所以眼內的房水流出阻力較大,易引起眼壓升高,選取人迎通過改善頸動脈的血流壓力進而改善眼壓。灸療法選取五臟背俞穴,“五臟俞”位于足太陽膀胱經,臟腑精氣輸注匯集之處,其經脈調理臟腑整體功能,調暢氣機、溫通陽氣、貫穿上下。研究證實本經脈具有整體功能效應[6],五臟俞穴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且療效顯著[7]。
本研究運用埋針結合灸療法治療青少年近視。皮內針法最早源于《素問·離合真邪論》“靜以久留”的方法,是指埋入皮下后,產生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刺激,長時間留針增加刺激總量,延長作用時間,獲得持續(xù)性的療效。針刺腧穴淺層亦可疏經絡之阻,調氣血之亂,平陰陽之偏頗,復臟腑之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8],區(qū)別于傳統(tǒng)毫針針刺,具有操作安全簡單、易于患者接受、動態(tài)留針、療效累積、延長鎮(zhèn)痛效應的突出特點[9]。灸法作為中醫(yī)特色療法之一,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特別是針對眼科疾病的治療,如屈光不正、眼瞼疾病、干眼癥等[10]。灸療法針對青少年時期臟腑精氣不充的生理特點,以溫灸背部大椎、五臟背俞穴,發(fā)揮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固本、激發(fā)五臟精氣功能的作用。大量實驗研究證實[11]:艾灸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環(huán),在辨證基礎上,艾灸背俞穴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12],并且能夠提高治療近視的遠期療效。中醫(yī)認為五臟之精華外露神采顯于目,目的視物能力是五臟精華充盈的體現(xiàn),故本研究選取皮下埋針的穴位主要集中在眼周及經外奇穴,使針刺效應直達病所,眼部經絡得以疏通,氣血運行通暢,血液循環(huán)加速,眼肌營養(yǎng)得到改善、功能得以加強,消除視疲勞,使睫狀肌不再痙攣,晶狀體恢復正常狀態(tài),有效調節(jié)眼的屈光系統(tǒng),眼底脈絡膜血供充足,視網膜功能改善,物體能夠正好在視網膜上清晰成像。
本研究結果顯示,埋針結合灸療法(治療組)與針刺組(對照組)在治療前后及治療結束3個月隨訪的裸眼視力與屈光度2項數值比較有明顯改善(P<0.01),療效肯定。皮內埋針結合灸療法的遠期療效也優(yōu)于傳統(tǒng)針刺,并且患者依從性好,更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