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芳,周 紅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江蘇盛澤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江蘇 蘇州 215228)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神經(jīng)內科常見病,隨著我國人口進一步老齡化,其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導致社會負擔日益加重,如何預防及早期診斷腦梗死意義重大[1]。頸動脈及椎動脈超聲檢查方便易行,并且為評價全身動脈硬化,尤其是腦動脈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供了無創(chuàng)的參照。本研究選擇來我院就診的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頸動脈及椎動脈斑塊、內膜厚度及血流動力學變化及其與腦梗死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江蘇盛澤醫(yī)院2017 年10 月~2018 年7 月的腦梗死患者141 例作為觀察組,年齡60~87 歲,平均年齡(71.23±6.99)歲,其中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92例設為ACI 組,慢性腦梗死(chronic cerebral infarction,CCI)患者49 例;另選同期體檢的健康人群48 例作為對照組,年齡60~81 歲,平均年齡(70.04±5.99)歲。所有研究對象均取得知情同意。其中觀察組入組標準:有且首次發(fā)生腦梗死,經(jīng)影像學(頭顱MRI)證實,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國第4 屆腦血管病會議通過標準,ACI 患者為發(fā)病14 天內,且在發(fā)病7 天內完成頸動脈、椎動脈彩超。排除標準:①年齡<60 歲,或年齡>90 歲;②腦出血、腦炎等非腦梗死病因;③心源性腦栓塞患者;④存在發(fā)熱等影響血流因素的患者。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史、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血液指標(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頸動脈及椎動脈彩超[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椎動脈,得出頸動脈斑塊情況以及頸動脈、椎動脈血流指標數(shù)值,包含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收縮期流速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張期峰值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數(shù)(resistance index,RI)。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用Shapiro-Wilk 檢驗驗證計量資料的正態(tài)性,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Spearman 相關分析,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的比較 觀察組及對照組在年齡、性別、吸煙史、既往病史、血脂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n)
注:a 為t 值,b 為χ2 值
2.2 兩組頸動脈斑塊及頸動脈、椎動脈血流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頸動脈斑塊發(fā)生率、雙側頸總動脈及雙側頸內動脈的IMT 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右椎動脈PSV 值、RI 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余血管PSV 及EDV值均低于對照組,RI 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動脈斑塊及頸動脈、椎動脈血流指標的比較(n,)
表2 兩組頸動脈斑塊及頸動脈、椎動脈血流指標的比較(n,)
表2(續(xù))
2.3 ACI 組與對照組頸動脈斑塊及頸動脈、椎動脈血流指標的比較 ACI 組頸動脈斑塊發(fā)生率、雙側頸總動脈及雙側頸內動脈的IMT 值、雙側頸動脈及雙側椎動脈RI 均高于對照組(P<0.05);ACI 組雙側頸動脈及雙側椎動脈EDV 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ACI 組與對照組左頸內動脈及右椎動脈PSV 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CI 組余血管PSV 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ACI 組與對照組頸動脈斑塊及頸動脈、椎動脈血流指標的比較(n,)
表3 ACI 組與對照組頸動脈斑塊及頸動脈、椎動脈血流指標的比較(n,)
注:a 為t 值,b 為χ2 值
2.4 頸動脈及椎動脈血流指標的ROC 曲線分析 比較頸動脈及椎動脈彩超中頸動脈IMT 值、頸動脈及椎動脈RI 值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均介于0.5~0.7,且ACI 組在同指標AUC 高于觀察組,見表4。
表4 頸動脈及椎動脈血流指標在腦梗死中的診斷價值
圖1 頸動脈及椎動脈血流指標的ROC 曲線分析
腦梗死是一組由動脈粥樣硬化等原因引起動脈狹窄、閉塞,導致腦缺血缺氧,進而引起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腦組織壞死性疾病。DSA 及CTA 因其能清晰顯示大動脈走形及狹窄程度,目前在診斷動脈狹窄中存在優(yōu)勢,但因價格昂貴,部分患者無法耐受造影劑等原因,存在一定局限性。MRA 可多方位顯示大小動脈輪廓,且無創(chuàng)、無需使用造影劑,普及度較高,但其易出現(xiàn)動脈狹窄假陽性,無法準確評估動脈條件,亦存在缺陷。血管超聲可直觀顯示頸動脈及椎動脈的斑塊穩(wěn)定性、內膜厚度及血流變化,通過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實時反映管腔內狹窄情況,在篩查頸動脈及椎動脈病變中具有無創(chuàng)、可動態(tài)監(jiān)測等優(yōu)勢[2],且已成熟運用于頸動脈斑塊及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的研究[3]。研究發(fā)現(xiàn)[4],頸部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存在一定相關性。
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類脂質沉積于內膜上而致使動脈的內膜-中層厚度增加、斑塊形成所致,血管超聲能夠準確的測量出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其中,IMT 值在1.0~1.2 mm 屬于內中膜增厚,屬斑塊形成早期,IMT 大于1.2 mm 為斑塊形成。有研究顯示[5-7],頸總動脈IMT 和頸動脈斑塊能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與腦梗死存在密切關系。在通過觀察組、ACI 組分別與對照組比較中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尤其是ACI 組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IMT、斑塊形成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ACI 組相應血管的IMT 值均高于觀察組,ACI 組斑塊形成率為80.43%,觀察組斑塊形成率為73.76%,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越嚴重,發(fā)生腦梗死的風險越高,與既往研究結論一致[8,9]。
研究顯示[10],腦梗死患者可出現(xiàn)高阻力血流動力學改變,而其中最主要因素就是血管阻力RI 增加。本研究中觀察組除右椎動脈PSV 值外,其他各血管PSV 值及EDV 值均低于對照組;ACI 組除左頸內動脈PSV 值、右椎動脈PSV 值外,其他各血管PSV 值及EDV 值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除右椎動脈外,其余動脈RI 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ACI 組各測量動脈RI 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及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特征表現(xiàn)為血液流速降低以及血管阻力升高,與譚冰等[11]研究結論一致。而椎動脈PSV 值及EDV 值亦可能受椎動脈起源異常、頸椎骨源性壓迫導致血管迂曲等影響,對腦梗死的早期間接判斷缺乏準確性。
研究顯示[12],多普勒超聲檢查可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提供依據(jù),頸動脈IMT 能夠有效診斷腦梗死。另有研究顯示[13],頸動脈結構形態(tài)學檢查能夠為腦梗死早期診斷提供依據(jù),血流動力學檢查則有助于判斷TIA,超聲檢查頸動脈結構及血流動力學可作為早期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指標。本研究通過對觀察組與ACI 組頸動脈及椎動脈的相應指標進行ROC 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兩組雙側頸動脈IMT 值以及頸動脈、椎動脈RI 值的AUC 面積均大于0.5,右頸總動脈、右頸內動脈、左頸總動脈、左頸內動脈IMT 最佳診斷值分別為:0.750、0.450、0.750、0.450,右頸總動脈、右頸內動脈、左頸總動脈、左頸內動脈、右椎動脈、左椎動脈RI 最佳診斷值分別為:0.775、0.655、0.775、0.695、0.735、0.665。提示頸部動脈的IMT 值以及RI 值作為腦梗死的診斷參數(shù),可能對腦梗死具有一定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血管彩超可準確評價頸動脈及椎動脈條件,其在腦梗死患者尤其是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預測和診斷價值高。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病例納入數(shù)量少、未進行患者預后跟蹤等,后期將完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