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掃碼觀看《暗夜微光》
掃碼觀看《這個故事充滿眼淚,BGM是濃烈的愛!》
2月24日,微紀錄片《暗夜微光》等報道在新華網、新華社客戶端首頁大圖展示,瀏覽量361.5萬,獲得超過3000條評論,被《新華每日電訊》、中國青年網、騰訊視頻等55家媒體采用。這是一個3歲半的小女孩,因患罕見病進入生命的“暗夜”,在自己8歲的姐姐(骨髓捐助者)、爸爸媽媽、北京“助醫(yī)小家”、首都兒研所附屬兒童醫(yī)院(簡稱“首兒所”)的幫助下,走上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疾病的希望之路的故事。不少讀者評論:“感人至深”“我也要做志愿者”“這就是記者該有的樣子”。還有不少愛心人士聯(lián)系到報道涉及的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表示愿意捐款、捐物、陪伴孩子。首兒所有意向與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合作,再建2至3個“助醫(yī)小家”。
河南省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在全國各大兒童醫(yī)院旁邊設立“助醫(yī)小家”,為患兒家庭提供免費住宿;幫助遭受性侵或曾被暴力對待的兒童進行恢復,做的都是“雪中送炭”的事情。從志愿者們整理的文字中,可以讀到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一個有“共情”點的故事,是好作品的起點。
北京是全國優(yōu)質醫(yī)療資源最集中的地方,首兒所一大半患兒都來自外地。這些患兒家庭往往人生地不熟,再加上高昂的治療費用和疾病的折磨,迫切需要有人幫助。河南省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在北京各大醫(yī)院附近設立了9所“助醫(yī)小家”,每個“小家”能同時為3個家庭提供一段時間的免費住宿。在這里,家長們有條件為抵抗力低下的孩子用高壓鍋做飯,最大程度確保衛(wèi)生;志愿者每周都來探望,給孩子們講故事、做游戲,傾聽家長的訴說;患兒家庭之間也可以互相幫助、彼此安慰……令人動容的是,很多受助的患兒家長,在孩子結束治療后成為了志愿者,千里寄來自己種的糧食果蔬。
今年春節(jié),因為疫情,來京治病的大病患兒家庭大多不能回老家,是一個很好的采訪時機。剛開始,我們并不知道能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經過兩次采訪之后,初步想表現這個“小家”發(fā)出的“微光”。但隨著采訪深入,我們又找到一個“光源”。
3歲半的哆哆(化名)得的是罕見的慢性互動性EB病毒感染,這種病比白血病更加兇險,病毒會在體內反復發(fā)作,導致器官衰竭,不治療的死亡率是100%。唯一根治的辦法是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配型相合度最高的是8歲半的姐姐。嚴重暈血的姐姐在山東老家就反復接受抽血。來到北京后,她接受了骨髓穿刺術,檢查結束后,她疼得“都不會爬了”“下床就吐了”。但當媽媽告訴她,只有她能救妹妹,問她救不救的時候,她又堅定地說:“當然救啊?!眿寢寙枺骸澳悄氵€怕疼嗎?”她回答:“那我就忍會唄?!?/p>
天真的回答,將姐姐作為一個懵懂卻堅定的“奉獻者”的身份刻畫出來。后來在剪輯的時候,我們用了一個她牽著妹妹在醫(yī)院走廊里走的長鏡頭,最后給一個牽手的特寫,配上這一段同期聲,很多人看后反饋,非?!按邷I”。
經過前后23天的采訪、拍攝,我們最終確定了這個故事的主線——哆哆的姐姐、哆哆的媽媽、小家志愿者身上的“微光”,最終落腳在“我國醫(yī)療技術發(fā)展,這類疾病治愈率已近80%”發(fā)出的“光”。
“有光就有影,我們要進入影子,把光呈現給觀眾?!蔽⒓o錄片導演、攝像,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編導樊浩宇說。
這個片子我們始終在追求真實。拍攝中大部分畫面是固定鏡頭,基本沒有用推拉搖移,剪輯中基本沒有用特技,一些虛焦的鏡頭、搖動的鏡頭我們也都用了。不光我們的內容展示出來是真實的,我們的記錄過程也要讓觀眾感受到真實。
片子一開始就是靈魂之問:“當厄運降臨”“心愛的人在生死邊緣”“有沒有人為你伸出一只手?”再配上哆哆媽媽哽咽的同期聲,描述治療中的煎熬,大部分觀眾一開始就能被帶入情緒。高潮部分,是哆哆媽媽為了陪女兒進移植倉剃光頭發(fā)的畫面。有觀眾反饋,當滋啦滋啦的電動剃頭刀聲音響起的時候,就像這刀割在自己的心上。片尾則是哆哆“入倉”之后,姐姐癱坐在醫(yī)院門口,抬頭望著住院樓,久久不肯離去的鏡頭,姐妹情深、以命相守,不少人反饋,此處是“淚點”……
審片的時候,發(fā)現我們的第一版出現了問題。大家看素材的時候都能落淚,看片子卻沒有想哭的沖動,于是毅然決定推倒重來,重新寫腳本、配音、找素材、排字幕。
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每一個鏡頭的選擇、每一處聲音的細節(jié)、每一句解說詞和字幕,一幀一幀我們反復斟酌,只為追求更好。
大家在編輯素材時,聽到哆哆媽媽哽咽地講出“在急診室里等待的時候,特別難熬,感覺一分鐘都挺長的”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相信真情的流露,不止可以打動我們,也可以打動看這個視頻的每一個人。
編導陳夢竾說,讓自己作為一束微光,盡自己的努力,去傳遞希望和力量,這就是記者應該成為的樣子。
這次在報道形式上我們有兩個創(chuàng)新,一是跨部門的報道團隊“走基層”,實現了專業(yè)化報道力量的“強強聯(lián)合”;二是視頻、圖片、文字報道實現了深度融合。
我們的報道團隊有兩名文字記者,一名攝影記者,四名視頻編導。從一開始踩點到剪輯,大家都在一起工作。這樣有三個好處:一是不同的報道形式可以互相補足;二是不同工種在融合報道中互相借鑒,增加了多樣視角;三是人多力量大,融合報道流程長、環(huán)節(jié)復雜,大家一起干,速度就快很多。
在報道呈現時,融合就體現出了優(yōu)勢:視頻很精彩,但在新媒體端口推廣的時候,如果沒有吸引人的標題和簡介,點擊量就會打折扣。文字記者因為全程參與采訪,了解每一個細節(jié),可以根據視頻情況精準制作標題、客戶端文案、微博文案,讓報道的傳播效果最大化。
攝影記者全程參與,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照片記錄,不僅成為文字所描述場景的視覺補充,實現真正的“圖文互動”,更是視頻“封面”的最佳搭檔。我們多條報道的封面就是一張媽媽剃光頭發(fā),在鏡中擦臉的照片,非常有沖擊力。
在采編過程中,我們一直是多線同時作戰(zhàn),甚至哆哆進倉的關鍵畫面,也是我們一部分人在機房剪輯,一部分人在現場進行拍攝,同步進行。每一個細節(jié)都經歷了團隊的細致推敲,僅標題我們就從頭到尾想了二三十個,最終精選出了微紀錄片《暗夜微光》,融合報道《這個故事充滿眼淚,BGM是濃烈的愛!》,微博《“刺透骨髓”的愛》,圖文互動產品《“抗癌小家”:生命寒夜中的微溫》。
這里還要特別感謝新華網北京頻道的美編李驍姍,她精心制作了9張圖片海報,成為這組報道的“傳播利器”。
這組報道,最有獲得感的可能是報道團隊。真正走到人民中間,感受人民疾苦、幫助人民解憂,讓大家深刻地認識到“堅守初心”四個字的分量。當記者內在的使命感被喚醒,每一個人都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還愁拿不出好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