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掃碼閱讀《“春運母親”有每個平凡人用力生活的影子》
11年前,新華社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廣場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一位年輕的母親,背上巨大的行囊壓彎了她的身軀,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整潔而溫暖。抬頭前行的年輕母親面色紅潤,一雙大眼睛堅定有力。經過漫長的尋找,11年后,新華社記者終于確定了那位母親的身份:巴木玉布木,32歲,彝族人。2021年春節(jié)前夕,他們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巖鄉(xiāng)桃園村重逢。這位母親11年來的真實生活得以呈現(xiàn)。
很快,這則相隔11年的重逢暖聞在各大媒體平臺刷屏,許多網友都直呼感動淚目。這一“春運表情”為何能打動無數普通人?從這位母親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哪些時間帶來的變化、“年”的紋理和國家發(fā)展的質感?當天下午,中青報當期值班編委曹林建議,可以從這些角度,解讀、傳遞來自“春運母親”的動人力量。
在寫“春運母親”、人均74歲的“清華學霸合唱團”、東深精神等相關評論時,我深切地意識到,對于飽含情感的暖聞,如果自己沒有體會到真實的感動,筆端不帶感情,讀者便無從感受到其間溫度。
我在閱讀“春運母親”相關報道時,隨著對時代大背景和當地情況有更多認知,隨著了解更多相關細節(jié),心底不禁涌出了更多濃濃的暖流,也觸發(fā)了有關奮斗、母愛、國家之變、游子返鄉(xiāng)等萬千思緒?;蛟S,這也是此事引發(fā)眾多社會討論的重要原因。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感知,把這份感動和思考傳遞給讀者。
于是,在相關描寫中,我嘗試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眼睛進行描摹。比如,對于那張11年前的照片,有一個比較通用的官方描述,在此基礎上,我試著用“踽踽而行”“緊拎”等動詞進行了微調,進一步凸顯春運母親彼時彼刻的艱辛和不易,盡量還原照片帶來的直擊人心。
一張照片,折射出多少在外打拼人的艱辛、為母則剛的堅韌和千里返鄉(xiāng)的殷切。春節(jié),對中國人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節(jié)日況味,人潮再擠,行囊再重,路途再難,也擋不住與家人團圓重逢的信念,擋不住悉心呵護懷中子女的溫暖,擋不住把日子好好過下去的勇氣。這是“春運表情”蘊涵的第一層濃厚情感層次。
此外,在描寫時,我還特別加上了“漫漫路途中,她正抬頭望向前方,一雙大眼睛顯得篤定而有力”一句,與后文中的“再次出現(xiàn)在記者鏡頭中的她,眼神依舊堅定,面容卻愈發(fā)舒展從容”一句形成呼應。因為在梳理相關報道后我發(fā)現(xiàn),春運母親的眼神其實是串聯(lián)起這十一年巨變的一個關鍵線索。
在今年重逢時,記者又為春運母親拍了許多照片,其中有一張是她身穿粉色衣服,對著鏡頭微笑。兩張照片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她自始至終的堅定眼神;變的則是不同生活境況下的面容表情,此前更多是生活重壓之下的咬牙堅持,如今則是日子越過越好后的舒展從容。
▲ 2010 年1 月30 日,巴木玉布木背著大包、抱著孩子在南昌火車站匆忙趕車。(新華社記者周科/攝)
在新華社的報道中,有一個細節(jié)令人印象深刻:看到十一年前的那張照片,連巴木玉布木自己都驚訝又感慨。很多時候,時間的魔力就是如此,短時間內可能意識不到變化,但只要堅定前行、用心生活,緩緩流淌的時間就總能讓人有感于奮斗帶來的巨大改變。
對巴木玉布木而言,十一年前的生活是困窘而拮據的,由于莊稼收成有限,日子舉步維艱,為了貼補家用,也為了讓孩子將來有更多發(fā)展機會,她毅然決定走出大山,外出打工。照片中的她,剛剛結束在南昌一家磚廠的打工生涯,趕著帶娃返回老家。
十余載時光流轉,與記者再度相逢時,巴木玉布木的生活已呈現(xiàn)出全然不同的模樣:他們家的年收入從幾千元增加到10萬元,順利住進了一棟新房,孩子們也獲得了更優(yōu)越的教育環(huán)境。隨著家庭順利脫貧,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行李早已不用背那么多,火車早已不用坐那么久,拮據窘迫的愁云早已隨時光消散,巴木玉布木翻看多年前“春運表情”時的訝異,又何嘗不是對這些年國家發(fā)展、社會變遷最真實生動的注解。
那么,是什么帶來了如此巨大的變化?國家、社會和個人在其中分別起到了什么作用?我深切地意識到,這一巨變,是個人奮斗與國家政策、社會支持合力產生的結果,缺一不可。
也許在看到脫貧攻堅的各項數字時,有人會覺得有些抽象,可是事實上,國家政策帶來的變化是真實可感的,對村民生活帶來的改善也是具體而微的。脫貧攻堅的成績絕不只是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而關乎一個個像“春運母親”這樣的鮮活人生。從這個角度而言,“春運母親”的變化其實是眾多人的一個縮影。
面對大涼山“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的境況,正是國家政策支持和一個個扶貧干部辛苦付出,把群眾生活難點與扶貧工作發(fā)力點緊密結合,讓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一一破解,為每個小家庭的奮斗發(fā)展保駕護航。
文章中,之所以使用“保駕護航”這個詞,是因為扶貧必當扶志,生活的改善不能全倚賴國家和社會“代勞”。國家政策,更多的是提供兜底保障、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為人們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發(fā)展指導。巴木玉布木的生活巨大改善,折射的正是脫貧攻堅戰(zhàn)略取得的重大成效。
在“春運母親”的故事中,也不難看到巴木玉布木自我奮斗、用力生活的努力。窮則變,變則通。土地貧瘠,她便在幫扶干部的支持下發(fā)展特色產業(yè);自己沒上過學,卻堅信讀書能改變命運,立志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用網友的話說,她是以迎難而上的精神、用心生活的智慧,活成了自己人生劇本中的“大女主”。
美好生活是由自己創(chuàng)造的,用力前行的人不會被辜負。十多年來,或許前路屢有荊棘,日子時有難題,但巴木玉布木沒有像記者此前擔心的那樣消沉下去,而是堅信“無論是生活的貧困,還是遭遇的不幸,我們都要勇敢向前”。
這一變化之所以引發(fā)眾多共鳴,使許多網友能夠感同身受,正是因為這種情感共通處,無論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還是扎根鄉(xiāng)村的“新農人”,亦或是同她當年一樣千里返鄉(xiāng)的打工者,都能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用力生活的影子。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一張照片,一次重逢,包含了太多真摯動人的情感層次,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對時代之變、國家發(fā)展和個人堅定前行的姿態(tài)產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