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2021年新春注定烙印深刻。一方面,因為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記者既要勇敢地走出去,又要順利地走回來,對采訪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因為首次參加“中央新聞單位青年記者踐行‘四力’業(yè)務(wù)交流活動”,我在磨練自身業(yè)務(wù)素質(zhì)的同時,還在與其他優(yōu)秀記者的交流中,吸收了更多的養(yǎng)分、收獲了更深的體會。
這是一次難得的淬煉,此前在新聞中講述了特殊的春運故事。2月8日至11日,中新社“新春走基層”專欄先后刊發(fā)了由我采制的《夜訪中國最北高寒高鐵“蹚雷車”:零乘客的春運護航人》《神秘的午夜高鐵,空無乘客,發(fā)生了什么?》等4篇圖文視頻融合報道。
這也是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此刻在手記中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80斤體重的女記者,背著裝滿設(shè)備的采訪包,扛著出鏡自拍的三腳架,走進中國最東北的嚴寒冬夜,走上世界首條高寒高鐵“蹚雷車”,經(jīng)歷了一次報道中的三個第一次……
——記者走基層,首先要把自己當基層。
在12306查無此車,春運時也無乘客,這趟神秘高鐵叫動檢車,俗稱“蹚雷車”?!佰徖兹恕泵刻煸诤谝钩鰟?,天亮收工,為了旅客平安乘車,他們提前探路排險,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樣默默無聞的付出。
由于哈爾濱地處高緯高寒地區(qū),從這里起始的“蹚雷車”需要抵抗-40℃到40℃的巨大溫差,相比其他地區(qū)更有地域特色,也更具極限挑戰(zhàn)。每年春運正是當?shù)貥O寒多雪之時,由地勤機械師、隨車機械師、動車司機組成的“探路天團”如何應(yīng)對?
在熱鬧的春運中,找一個安靜的角落,觀察新時代中國的發(fā)展印跡,我對這個選題一見鐘情,也被他們的“隱秘而偉大”深深打動。我在心中擺正姿態(tài):“記者走基層,首先要把自己當基層?!庇谑?,我決定和他們一起“蹚雷”。
當時,黑龍江疫情未退,這將是一次冒險的采訪;“蹚雷人”午夜開工,注定是一次拼晝夜的采訪;選擇融合報道,還會是一次費心血的采訪。然而,一向愛較勁的我“偏向虎山行”,采訪對象能行,記者有什么不行?
“DJ5078次,這輛高鐵我包了?!蔽疫@樣調(diào)侃這次“霸氣”采訪。作為8節(jié)車廂的唯一乘客,我在那一晚變身為一名“蹚雷人”。起初十分忐忑,但當下到哈爾濱動車組檢修庫的地溝中,我抬手摸到了列車的“肚皮”,冰涼的水滴從車底一顆顆掉落在臉上。那一刻內(nèi)心恢復(fù)平靜,真正的走基層就要如此。
——記者辛苦一次,基層工作者卻日復(fù)一日。
冰城“十二時辰”,一條時間軸串聯(lián)“蹚雷車”的使命和我采訪的經(jīng)歷。
早7點開工,策劃構(gòu)思,列出提綱,撰寫腳本,協(xié)調(diào)采訪對象;晚7點,碼齊設(shè)備,檢查性能,邊打包邊啃了一根苞米,作為那天唯一一頓飯;晚10點,背熟臺詞,化妝遮蓋黑眼圈。
晚上11點半,哈爾濱氣溫逼近-30℃,我穿上了最暖的棉衣、蹬上了最厚的棉鞋,“全副武裝”地走進了漆黑的冬夜。
午夜12點,夜路越走越荒涼。我一路向前抵達檢修庫,跟隨地勤機械師李奧下到地溝中,仰頭看著一輛輛“蹚雷車”蓄勢待發(fā),沉沉的倦意瞬間退去。
凌晨1點,我完成第一段出鏡,不是在車里,而是在車底。那一夜一如往常,地勤機械師檢查列車零部件,隨車機械師做出勤準備。不同的是,有位記者陪他們一路同行。
凌晨4點39分,“體檢”合格后的高鐵正式開動,司機王君平全神貫注駕駛。我屏住呼吸不敢打擾,悄悄在他身后拍攝全套操作流程。
早5點,隨車機械師馬文泉開始安全巡視,我就扛著設(shè)備一路小跑跟隨,從車頭到車尾一趟又一趟。中途抽出時間,架好機位、自拍出鏡。車程4小時,全車空坐我卻“沒空坐”,不知不覺天亮了。
8點45分,“蹚雷車”返回哈爾濱,此趟行程,無雷。走出駕駛室的王君平精神稍顯放松,我抓緊錄完最后一段采訪,設(shè)備也耗盡最后一格電。
掃碼閱讀《神秘的午夜高鐵,空無乘客,發(fā)生了什么?》
掃碼閱讀《夜訪寒地高鐵“蹚雷車”:零乘客的春運探路人》
掃碼閱讀《小新的Vlog:夜訪寒地高鐵“蹚雷車”零乘客的春運探路人》
夜色與曙光交替,“蹚雷車”與正班車交接,春運的人潮開始涌動。人們踏上了平安的歸途,并無人提及“蹚雷車”的故事。
我們并肩走出哈爾濱西站,臨別時鐵路職工對我說:“記者同志,你辛苦了?!蔽覍λ麄冋f:“記者只辛苦一次,你們卻日復(fù)一日?!?/p>
——融媒體時代,一個人也能頂一個團隊。
這不僅是我第一次包車采訪、第一次刷夜采訪,還是第一次獨立完成融合報道。作為文字記者兼出鏡主播,以前都是攝像師為我掌鏡,這次由我為基層工作者掌鏡,想讓更多人記住他們的笑臉和身影、平凡和不凡。
一次采訪用上“十八般武藝”,對我來說如迎大戰(zhàn)。但,并非無準備之戰(zhàn)。早在幾年前,我就開始悄悄學(xué)習(xí)新技能,從純外行變成了“設(shè)備控”,相機、穩(wěn)定器、智能手機、無線麥、聲卡等設(shè)備都操練已久。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只有自己在場,也能為同事回傳素材。此次學(xué)以致用,手中有劍,心里有底。
從午夜到天明,一個人在采訪、出鏡、拍照、錄像中緊張切換;又從天明到午夜,完成撰稿、配音、后期。經(jīng)過48小時的連軸采制,三篇文稿、一套組圖、一條Vlog接連發(fā)布。我用行動證明了,融媒體時代需要團隊合作,但在特殊時刻,一個人也能頂一個團隊。
2月8日,中新網(wǎng)刊發(fā)了《夜訪寒地“蹚雷車”:零乘客的春運探路人》的圖文稿,眾多媒體、網(wǎng)站轉(zhuǎn)載。
2月9日,中新社簽發(fā)《夜訪中國最北高寒高鐵“蹚雷車”:零乘客的春運探路人》,供海外華文媒體采用。同日,主播親歷的小新Vlog視頻出爐。
2月10日,中新社官微推送《神秘的午夜高鐵,空無乘客,發(fā)生了什么?》新媒體稿,主打幽默又溫情的風格,是文圖視的最全呈現(xiàn)。
回顧8年從業(yè)生涯,我這樣理解熱愛的新聞工作:記者是城市的眼睛,看它所看到的;也是城市的耳朵,聽它所聽到的;還是城市的嘴巴,說它想說的話。我們要打開全部感官,以事實為依據(jù)創(chuàng)造具有可讀性的作品。而在融媒體時代,我們不僅要打開自己的感官,還要用每一段聲音、每一幀畫面、每一道光影、每一篇文字,打開受眾的感官,創(chuàng)造更多“有聲有色”的新聞佳作。
操練腳力,走基層走到了高鐵的車底,走近了平凡又不凡的鐵路職工;
操練眼力,敏銳捕捉每個細節(jié),將它們裝幀成經(jīng)典;
操練腦力,策劃完成了對于“蹚雷車”的融合報道;
操練筆力,用一汪文墨勾劃了中國寒地春運的背后故事和時代印跡。
接到通知獲獎的電話時,我剛做完手術(shù)躺在病床上,全麻的藥勁兒還沒過,這種勉勵無疑比任何針劑都“包治百病”。于是馬上出院,一邊冒著虛汗,一邊寫著手記。我深知作品尚有進步空間,但因為受到這份鼓勵的嘉獎,將鞭策我踐行“四力”不止,使命初心不忘,此生筆耕不輟。
從寒冬的冰城,到暖春的京城,我穿越了100天的時間和1000公里的空間。走基層時雪花漫天,去領(lǐng)獎時鮮花漫山,這正映襯了參加此次活動的不同感受。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中新社總社領(lǐng)導(dǎo)、黑龍江分社領(lǐng)導(dǎo)以及同事們的“情誼”,是他們給予我全力的鼓勵和支持,這份榮譽屬于我們的集體。
在參選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各家中央新聞單位的“誠意”。565名青年記者、380個青年記者團隊的足跡踏遍中國大地,無論人跡罕至、偏遠高寒、險阻艱難,大家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圖為王琳在2021年中央新聞單位青年記者踐行“四力”優(yōu)秀作品交流活動上發(fā)言。(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在評選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活動組委會的“善意”,他們搭建了一個高端優(yōu)質(zhì)的交流平臺,給予我們學(xué)習(xí)共勉的機會、改進提升的建議、獲獎成果的鼓勵。業(yè)務(wù)上融入“新意、辛苦、心血”,情感上付出“情誼、誠意、善意”,這就是我參加此次活動收獲的“一心一意”。
新聞就像一場高燒,燃點著熱情、燒燙了理想。最后以《敬你》中的一段歌詞,獻給有理想的媒體同仁們:
我敬你滿身傷痕還如此認真,
山水迢迢還奮不顧身,
我敬你萬千心碎還深藏一吻,
烏云滾滾還走馬上任,
我敬你淚流成河還如此誠懇,
生死茫茫還心懷分寸,
我敬你人去樓空還有刀有盾,
落葉紛紛還獨自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