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掃碼閱讀《駐村第一書記的手繪“脫貧地圖”》
2021年新春,萬象更新,在新華社江西分社報道團隊策劃會上,記者們開展頭腦風暴,嘗試著回答一個問題:如何不落窠臼地展現脫貧攻堅成就?
2021年新春發(fā)稿周期中,“脫貧攻堅”選題相關報道必然層出不窮,數量龐大,只有挖到生動的故事和細節(jié)才能脫穎而出。全媒體展現人物和細節(jié)是今年新春脫貧攻堅系列融媒體報道的突破點。
一個好的故事,一定有一個貫穿故事的“線索錨”。大家展開頭腦風暴,回顧自己曾經采訪過的新聞線索和印象深刻的公開報道,形成了一長串的候選選題。最終,策劃會將這些“線索錨”概括為“紅土地脫貧印記”。以數個“印記”為小切口切入,以小見大,旨在從住房保障、產業(yè)發(fā)展、精神風貌等多個方面展現脫貧攻堅給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群眾帶來的變化。
回顧這些“線索錨”,記者們發(fā)現脫貧戶、扶貧干部們在脫貧攻堅中留下了許多滿足策劃條件的“印記”,比如手繪的“脫貧地圖”、三次更換的“對聯”、貧困戶的畫作、第一書記的日記、峭壁上長出的“脫貧花”……這些蘊藏在脫貧奇跡之下的鮮活意象正是報道團隊找尋的“活魚式”新聞的線索。
為更好實現全媒采集,出全媒作品,形成合力,新華社江西分社“新春走基層”報道團隊分組展開調研和報道。與我一同結對的是分社農業(yè)農村室的記者熊家林。我們各自主筆兩個“印記”的文字稿,并互為視頻圖片記者,我負責《駐村第一書記的手繪“脫貧地圖”》一稿。
出發(fā)采訪行前,我和熊家林一起開小會進行了二次探討。一是共同復習兩條新聞線索之前的報道情況,二是對選題調研、人物采訪、提問重點進行了設計,三是梳理了視頻報道和文字報道的互動關系。
就《駐村第一書記的手繪“脫貧地圖”》一稿而言,在采訪前我在心中明確了三項采訪調研目標。
首先,要體現三張不同時期手繪“脫貧地圖”的異同和遞進關系。既然是不同時間跨度繪制的三張地圖,新聞主人公江西省廬山市蛟塘鎮(zhèn)芙蓉村“第一書記”李然必然有不同的繪圖動機和考量,產生不同的目標和成果。
其次,要廣泛地采訪村民和貧困戶。稿子表層講三張手繪“脫貧地圖”的印記故事,深層需要落在脫貧攻堅的成就上。去直接描述這種成就是無力的,村民、老鄉(xiāng)和貧困戶們實實在在,真實可靠的自述,才能展示他們切實的獲得感。
最后,采訪要體現新聞主人公李然的特質特性,挖掘李然身為“第一書記”的情感故事和心路歷程。配發(fā)視頻既展示他的生活日常狀態(tài),也暗含芙蓉村脫貧攻堅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成長,與文章描述的人物經歷和細節(jié)相應和。
明確了這三個工作重點,我們帶著許多問題去往廬山市蛟塘鎮(zhèn)芙蓉村。見到李然是一個下午,他剛剛主持完芙蓉村村委換屆會議。當聽到他的自我介紹提及他是作為江西省九江市教育局干部來芙蓉村擔任對口幫扶村的“第一書記”,并且曾經是教師和校長的信息時,我判斷稿子一定能從“教育扶貧”角度寫出一些特色來,也在隨后的采訪和調研中做了深挖。
果然,看到李然的第一版手繪地圖,便令我聯想起教師的黑板板書,具有生動、直觀、明了的特點。于是我在稿件的第一段描寫了這幅地圖,“一棵四向伸展的大樹,枝丫上掛著數個圓圓的果實……令人驚訝的是,這并非某位小朋友的畫作,而是江西省廬山市蛟塘鎮(zhèn)芙蓉村駐村第一書記李然手繪的‘脫貧地圖’,這樣的地圖他前后共畫了三張?!毕M_篇能以細節(jié)引起讀者的閱讀欲望。
在文章的主體部分,我以三幅地圖的時間順序為邏輯,以地圖帶出李然的講述,以李然的講述帶出芙蓉村的脫貧實踐,以芙蓉村的脫貧實踐帶出鄉(xiāng)親們生活發(fā)生的具體變化。文章主體的三個篇章均以這樣的思路夾敘夾議。
如文章的第二至第四段,首先點明李然手繪第一張村地圖的動機,“貧困村處于丘陵地帶,全村6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散落’在6個村小組中,要熟記每戶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并非容易事”。再講第一張地圖在李然心目中和在芙蓉村脫貧實踐中的定位和坐標,那就是“這幅地圖代表了我心中扶貧工作的第一階段,重點在落實扶貧政策,以最快速度改善特困戶的生活,解決危房、大病等問題?!?/p>
在講清楚李然的第一幅手繪地圖和其背后施政思路的基礎上,引出村里受這一時期扶貧政策直接影響較大的貧困戶采訪。我們去往盲人特困戶胡丙火家中觀察他現在的生活環(huán)境,并采訪了他和他的嫂子。她說“丙火原先住的房漏雨透風,沒得灶臺更沒得廁所”,與現在村集體為胡丙火重建的住宅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對胡丙火這個人物的采訪中,除了其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還挖掘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jié)——胡丙火原本是一位算命先生。于是就有了“‘算命改變不了命運,要改命還得靠脫貧政策。’曾經以算命為生的胡丙火,如今再也不用四處流浪?!钡钠巍S捎谶@一細節(jié)十分引人入勝,胡丙火的故事在我們完成的稿子后,還進行了回訪,另起一篇,專門寫了他的故事。
而李然的第二幅地圖,則有明顯的“產業(yè)扶貧”傾向。產業(yè)扶貧給芙蓉村帶來的最大利好就是村集體收入的提高和更多的工作機會。我們順著這個思路采訪了芙蓉村制衣扶貧車間。其中,54歲村民熊軍香在接受采訪時,說起從前艱難的時光抑制不住流下了眼淚。
熊軍香家中的情況具有大病致貧返貧的特性,也是文章選擇她的采訪片段來體現產業(yè)扶貧給村民帶來收入和便利的原因。熊軍香的丈夫十余年前得了再生障礙性貧血癥罕見病,加上家中兩個孩子的撫養(yǎng)壓力,使她不得不去離家較遠的采石場從事重體力勞動?!艾F在我走路五分鐘就能來車間,上班時間自由,隨時可以回家照顧婆婆和丈夫?!毙苘娤愕脑挶扔萌A麗的辭藻去描述產業(yè)扶貧政策的意義要有力得多。在完成了這一個例的呈現后,文章再提到了芙蓉村近年來發(fā)展的蛋雞養(yǎng)殖、稻蝦共養(yǎng)、草莓采摘等產業(yè),展示整體村集體經濟的新突破。
文章主體的第三部分和結尾是我最為感興趣的李然第三幅“脫貧地圖”的草稿,和他作為教育工作者為芙蓉村“教育扶貧”所做的具體工作。感興趣的原因有二:一是脫貧攻堅收官后,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個大課題,二是教育工作者做扶貧工作是否會有不一樣的底色?
李然在采訪中說:“下一代接受教育,才能徹底斬斷窮根,只有知識才能改變貧窮的命運?!笔刮沂艿綐O大的鼓舞。后來我們走訪了芙蓉村小學,了解到在脫貧攻堅期間,在九江市教育局幫助下芙蓉村小學從只有低年級的村小升級為完整設置六個年級的“完小”,參觀了可以與市重點小學雙峰小學同步教學的網絡多媒體課堂和投入200多萬元、高標準建設的幼兒園。這些具體舉措都被寫進了文章里。
同時,文章也描述了李然正在畫初稿的第三幅手繪地圖上還標著許多紅點、橫線和問號。李然所說的“脫貧后如何帶著村民高質量奔小康還需要探索”,其實也正是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大課題。
報道也有遺憾,那就是李然本人的許多故事沒有在文章中展開。為了脫貧攻堅事業(yè),他個人作了不少犧牲。我專門向他了解了許多關于他家庭和孩子的情況。李然講起自己的妻子,表現出很深的愧疚,講了很多有趣的細節(jié)。講起自己正在上大學的兒子,既十分自豪又帶著許多期盼。這些囿于篇幅沒有在最后的成品稿中體現出來。
2020年12月伊始,我從新華社國內部來到新華社江西分社進行為期一年的掛職鍛煉。來到江西后,就一直與農業(yè)農村相關的選題很有緣分,時常和同事們一起往江西各地的農村跑。從在山上奉獻了一生的老村醫(yī),到英國海歸碩士回到家鄉(xiāng)種糧的90后;從機械化智慧農場里萬畝稻田的無人機飛手,到各有特質的扶貧“第一書記”和各村的貧困戶老鄉(xiāng)們,他們都使我體會到,《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中那句“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絕不是一個簡單龐大的數字,而是一個個家庭和具體的人的生活。
2020年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xiāng)村必振興?!贝龠M農業(yè)發(fā)展高質高效、鄉(xiāng)村宜居宜業(yè)、農民富裕富足,在廣袤的中國土地上雖還是道阻且長,但必須也一定會實現。